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响水县八墩小学张小宇邮编224633【论文摘要】本文从新课程目标的角度,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文章从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学过程注重生活实践,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重视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节外生枝”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与注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必要性。
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室;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实践【正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与作用,无法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一、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在教学时,我们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快乐家园”一节,选取了学生自己的家园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去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教学时,为使情景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对“家园”图这一情景进行了大胆地改造,先取本地学生熟悉的景物入画,使其更符合我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真实、具体、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不仅正确的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大小及其基数与序数的意义,而且初步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愉悦,经历了构建简单数学模型的过程。
再如学习《购物》单元“买衣服”一节时,我带领学生分小组到服装商场参观学习,让学生认真观察买衣服的具体情景、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让学生亲自用人民币演示购物的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了计算中的算理。
然后,再让学生用学到的计算方法,到市场或商店买东西。
从而深刻体验并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数学的面纱被揭开了,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
孩子们各个都充满了信心,积极地寻找身边的数学。
二、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
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
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望,而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
如教学“动物乐园”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幅各种动物欢乐集会的投影画面,画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数学信息:4只小熊、4只小鹿、5只小白兔、3只小猴、3只飞翔的小鸟、1匹小马。
指导学生认识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数一数各种动物的只数,并进行分类统计,让学生在组内任意选取两组动物进行比较,逐步体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一样多,初步感知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然后给学生大量的图片、小棒等,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并联系实际说一说。
通过比较实物的多少,逐步抽象到比较数的大小,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间的联系。
再如学习第二“桌子有多长”一节时,开课之初,我就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欲望。
“我们天天看到的讲台有多长?使用的课桌有多长?”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去表述。
学生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在动手活动中,学习了测量的知识。
这样的学习活动,使静态知识过程化,数学学习活动化,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快乐,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
三、重视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应用于现实。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们,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
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
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
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
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例如我在教学《找规律》(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这一单元时,把学生带出教室,用生活中的情景来学习数学。
教师只是简单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观察、思考,然后分组合作探究,交流感悟,最后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首先我提出问题:学校中心路一边有哪些景物(松树和彩旗,彩旗是我课前准备的,每两棵松树间插一面)?各有多少?它们之间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排在两端的物体是什么?同学们兴趣昂然,很快就找到了规律。
这时,我出示了数学书上的48页例题《找规律》(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让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1)兔子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2)有几个蘑菇?有几只兔子?(3)有多少块篱笆?多少根木桩?同学们有了刚才的经验,很快就全部掌握了本节课的任务。
最后总结如下:排在两端的物体(首尾相同的)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
教学效果很好!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会发现,现行数学课本上的大多数内容简洁明了,相对而言比较严厉,离着小学生的生活有点远。
所以不妨在例题基础上再作些“生活型加工”,想方设法把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转化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
再如,我在学习简便计算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国庆节”,小明的爸爸带了158钱去新华书店买了99元一套精装本的《十万个为什么》送给小明的节日礼物,爸爸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再用58上找回的1元钱”,而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思想,原先不易被同学们所理解的“思想”由于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
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四、鼓励学生“节外生枝”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
所以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
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生活是多样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爱好和爱好。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
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参照生活的经历大胆地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例如在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二(1)班45名同学需要坐船过河(其中女生有21人),如果每6名同学坐一条船,最少需要多少条船?有个女同学回答说我们女生人轻,7人坐一条船也可以,所以21人可以坐3条船,加上男生24人坐4条船,一共需要7条船!这种不苟同于一般的解答从现实生活出发,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充分阐明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
数学的严密性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假如刻意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那么就不可能有生动活泼的思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受到抑制。
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有一次在课堂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60千米,从A城到B城要行8小时。
假如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题一出来,小扬就举起了手,他说:“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这时作为教师应当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并且发动大家讨论,经过一番思考形成了统一的熟悉,就是把这道题的条件之一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