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主干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直隶.()焦.急()懒.人()一撇.()陕.西()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从从容容:②何必太精明..呢?精明:③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精细:④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一命呜呼: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不很_____;有两只耳朵,但听不很_____;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_____。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_____,他的思想也不很_____。
(分明精明细密清楚讲究)4、文学常识填空。
《差不多先生》一文的作者是_____,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5、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信奉“”的差不多先生的可笑形象。
〖点击思维〗1、注意“撇”是多音字,有“piē”和“piě”两个读音,此处应该怎么读呢?2、注意体会句中“从从容容”“一命呜呼”这两个词语的讽刺意味。
3、“精明”“细密”、“分明”“清楚”是两对含义相近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这些词的细微差别。
4、你知道吗?胡适于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找来读一读吧。
5、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差不多先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规律方法】〖理清结构〗相貌和个性特点按时间顺序记叙事迹死后人们称赞、效仿〖语言特色〗这篇文章之所以把国人的劣根性讽喻得入木三分,非常深刻是因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
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
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
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入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把握重点〗一、文章主旨课文作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
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二、差不多先生形象分析文章第二部分先叙述差不多先生的童年,接着叙述他的学生时代,长大后到社会上工作,最后叙述他得病死去。
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如何买糖、读书、当伙计、搭火车和治病的典型事例,概括记叙了差不多先生一生的行状。
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是这样做事的:(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才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差不多先生让牛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特点。
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形象,他一生行事不求认真,但求得过且过,最后竟为此丢了性命。
只是,他至死也未觉悟,因为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真是愚顽至极,不可救药。
这更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攻克难点〗准确理解文章开头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个性特点的意图是本课难点。
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强调了“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
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细密。
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作者通过描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言语,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个性。
〖质询疑点〗既然差不多先生所作所为这么迂腐可笑,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效仿他?在这部分中,作者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不仅称赞他,还向他学习。
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也就成了懒人国了。
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在最后一段又说“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作者这样夸张地写,目的是指出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中国人的通病;在最后一段回应前文,指出这种情况愈来愈厉害。
他这样写是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主干知识〗1、lì jiāo lǎn piě shǎn2、①从从容容:不慌不忙。
②精明:精灵,聪明。
③精细:精密细致。
④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讽刺意味。
3、清楚分明讲究精明细密4、胡适诗人学者5、“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年俗,体味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欣赏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乡土风情。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欢过年吗?你最喜欢过年时做什么?(生*******)下面,我们来感爱一下祖国各地的过年习俗(PPT图,曲《欢乐中国年》***)原来,年,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刘绍棠到几十年前的运河边,看看北京郊区的乡亲们是如何过年的。
(板书课题:《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簸箕(bò ji)生疮(shuāng)烙饼(lào)二、预习检查。
在欣赏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PPT字词,指名读、齐读。
3、(指PPT)过年如此丰富、隆重,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愿望?生***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②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4.教师小结:(点PPT)这斑斓多彩的民俗中,包含了华夏儿女辟邪祈福的美好朴素的愿望。
提问:一般来说,顺着时间写好几件事容易写成流水帐,本文写了十件事,你觉得它像流水帐吗?(PPT)生答:作者如数家珍,件件是特定的民风民俗,相互不可替代;事与事之间,或者明确时间,或者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紧密关联;最主要的是,他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把家乡年的热闹与隆重鲜活地展示出来,使我们如历其境。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我们举个例子:PPT第三小节***********问:我们要关注哪几个词语?(预热—增温---红火---发烧)这四个词语,程度逐步加深,表现乡亲们对“年”这一传统风俗的热爱和重视。
问:发烧是什么意思?(狂热的爱好,如自从我听了《一千年以后》,我就成了林俊杰的“发烧友”)问:“发烧”能不能换成“热烈”?(也通,但感情上没有“发烧”来得强烈,也没“发烧”富有乡土气息。
1、请同学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生动传神、或者有乡土气息的好词佳句,简要点评。
*************************************************************2、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发现,最好能先介绍一下:我说的哪件事中的语言。
老师点拨和评价************************************************************教师总述:这篇散文的语言致力体现了刘绍棠作品的“民族风情,乡土气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生:热爱生活、热爱父老乡亲。
)四、比较今昔,拓展延伸:PPT1、过去的年如此红火、热闹,而今好像年味不足了,喜庆气氛淡了,你能分析分析其中的原因吗?2、有人不记得中国节日,对一些洋节趋之若鹜;中国几千年的端午节居然被韩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人大代表提出端午节和中秋放假……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话题讨论、交流,发表见解。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它能把天下华夏儿女的心串联起来,它应是每个龙的子孙心中最神圣的日子。
民俗文化是最能够实现民族凝聚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我们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新唤起我们的民族记忆,牢记我们民族的根本。
将这些民俗发扬光大,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对抗文化上的“西化”倾向,增强我们全民族文化凝聚力。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年,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宝贵的传统文化。
它包含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炎黄子孙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让我们带着祝愿,带着笑容,带着本节课的收获,在欢歌中迎接的xx年吧!六、布置作业:PPT搜集:我国其他地区的年俗以及传统节日,体会其丰富内涵。
畅想:还可以怎样过年?谈谈你的新设想。
炒年货1、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炒年货的数量之大。
2、土坑烫得能烙饼:夸张,形容烧的时间长。
3、毕剥毕剥地响,与老奶奶的念念有词:情景交融,让人感受到过年气氛的热烈。
4、“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炒年货歌中寄托着乡亲祈福祈平安的理想。
5、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即写出了“大吃大嚼”得厉害,也增添了几分幽默情趣。
吃腊八粥1、化食汤清了胃口……又该吃腊八粥了:过渡自然。
2、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营养丰富。
3、占全色香味,舍不得吃,吃起来没够,不愿放在筷子:舍不得,表现粥的可爱,表现人们对劳动成果的爱惜,吃不够表现了粥实在太好吃了。
买糖果 1、喝了腊八粥,年味更浓了:过年的气氛在增温。
2、卖糖果: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卖糖葫芦的,以“中彩”促销;卖枣儿的,把枣儿串成圈套在脖子上吃,引得小孩子流口水。
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像农贸市场了,热闹非凡。
挑绒花 1、买花的有年轻女子,有老太太:绒花太吸引人了,人们很爱美,爱生活。
2、大姑娘小媳妇买花站在门槛里,怕羞。
老太太插在小疙瘩鬏上,乡土特色鲜明,观察人物细致入微,描写人物生动细腻。
送灶王爷 1、抠下糖,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看似滑稽的举动,幽默,可爱而可笑。
换门神 1、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关联很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