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如何处理失窃事件

班主任如何处理失窃事件

班主任如何处理失窃事件班主任如何处理失窃事件文/绿色植物话题:一名带过几个届学生的班主任,多半会遇过失窃的事件,而偷东西的往往就是班里的某个学生,如果查出了是哪位学生的话,班主任该如何教导?如果屡教不改,怎么办呢?主持并整理:许素贞讨论时间:7月26日积极参与教师:平安是福、话题组长田金辉、周四主持郭少青、班刊网编王春艳、周二欧阳利杰、江苏朱静江、安徽汪伟话题讨论内容整理:一、沟通家长,家校合作最要紧周四主持素贞:如果班里出现了小偷,班主任如何教育?平安是福:通知他家长江苏朱静江:问题多半在家庭。

周四主持郭少青:班主任要教育好,家校合作是必要的周四主持素贞:如果家长不配合,作为班主任该如何办呢?作为一名教师,那孩子的班主任,不教育,不引导,不管不理的话,这孩子的将来会不会就这样给毁了呢?班刊网编王春艳:我班上就有不少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我们还有个二年级的孩子,到办公室里拿老师的钱,有些家长特别搞笑,你告诉他学生怎么了怎么了,他会说,我的孩子在家里从来不拿别人的东西啊,怎么一到学校就拿东西了?周二欧阳利杰:可是我们老师如果不发挥作用,任其发展,这就是你以后班级管理的一个炸药包,所以一定要处理好。

可以跟家长私下谈心,找小偷变大偷的例子说给他听,讲从小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说他家孩子拿过别人多少次什么什么,罗列下来。

找好证据,只谈一次重要性就够了。

江苏朱静江:教育形同审判是要不得的,只会拉大彼此的隔阂,建议大家看一本书《夏山学校》。

周二欧阳利杰:每次跟家长聊天,一定要注意一点,你是他的朋友,是在跟他一块想把孩子教育得更好的一个战壕的战友,不是敌对面,是同行者,是互助者。

江苏朱静江:倘若你用心看了,在家校互动以及师生关系中一定有很大的启发和收获。

江苏朱静江:学校只是以协助者、帮扶者和暂管者的姿态存在。

周四主持素贞:也就是,先与家长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取得家长的配合。

是不是也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配合、帮助呢?周四主持郭少青:是的周二欧阳利杰:如果孩子犯错要给予警诫,可以借用一下学校领导配合一下周四主持郭少青:是要合作周二欧阳利杰:不过一般不用周四主持郭少青:用多了不好用周四主持素贞:嗯,适时用一用,用多了,就不灵了二、教育无痕,一切皆有可能江苏朱静江:分析一下,是习惯性“偷”,还是某种个人欲望的发泄迹象。

先进行排查。

若偶然性的现象,那估计是压抑久了之后导致的。

就要寻找他内心的病灶。

想想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为什么要去偷窃呢?也许,不要只看表面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他们的乐趣,或冒险,或挑战权威,或崇尚自由……很多时候,学生的行为几乎是潜意识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挑战权威的举动,动机很单纯,因为很大程度上还无法认识到背后的责任,也就是说,缺失责任感。

而六年级的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可塑性很强,即便所谓的顽固,那只能说是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所致,在这个重要的阶段,意味着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教育得法或教育完胜,是否想过,我们做到了教育无痕,真正让孩子获得自由、快乐、健康的心灵呢。

这个话题,我想为师者值得思考和实践。

安徽汪伟:他们缺乏的是价值观的引导班刊网编王春艳: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法学硕士,抢劫了六七百块钱,最后问他为什么抢劫,他说他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周四主持素贞:如果那学生偷得好像有点成了习惯,也有点太大胆了的话,我在想,冰冻“七”尺,非一日之寒。

我们班主任是不是真的可以感化这学生呢?安徽汪伟:注重现在和将来,淡化过去。

立足现在,心中不应有偏见,我带五年级,我们班的学生把办公室的钢笔洗劫一空。

原来他们的“偷盗”行为源于同侪压力,话题组长田金辉: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如果凡事一定弄个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的话,学生肯定会很难堪,同学们会看不起他的,一个“小偷”的罪名就会落在某个同学的头上!从此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阴影。

碰到叛逆心强的同学,极有可能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更容易让他们破罐破摔,因此走上邪路。

我小时候偷过同学的铅笔,我一年级上了三年,我拿同桌的铅笔,是因为喜欢,想自己也有拥有而已。

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未成年人,一切都可以矫正。

当孩子犯错时,老师要特别把握住一个“度”的问题,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孩子的伤害自尊心。

最好让他们先三思自省,慢慢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能够自觉地纠正错误行为,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三、不得不读的耐人寻味四故事不得不读的理由:这四个故事都是真实的故事呀,因为真,所以寻!有惊讶、有无奈、有睿智、有感动……值得深思故事一:(江苏朱静江老师为我们分享的网上新闻)一个19岁的小伙子,因为对门小夫妻两播放色情片过于大声,很不幸惊扰了他,于是,这名小伙子趁着对方男的上班之后,强行闯入,并试图强奸那个女的,此时一旁还有一个哇哇哭泣的几个月大的婴儿,而女的称自己怀孕几个月了,随后,这名小伙子就翻箱倒柜找到300元现金和一部手机,而在离开的时候,他拿了100元就走了。

之后,这名小伙子很自然被捕了,最后,被判了10年牢。

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又胆战心惊。

19岁——29岁,这十年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很多机会和可能。

故事二:(班刊网编王春艳与我们分享的)“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想起,我就无比无比沉重,虽然与我无关。

关于这件事,我曾无数次在键盘上敲下了数行字,又删除,我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但是,这件事在脑海始终挥之不去,而且一想起,我的心里就犹如万箭穿透。

不愿想起,但我无法控制自己对这件事的回忆和联想。

他是我朋友的孩子,一个年幼的孩子。

但是他非常有心,在亲戚家玩耍的时候,拿了别人的一件贵重的物品。

朋友告诉我,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嫌疑人,只有他。

于是,朋友对孩子进行了突击审查,“好语相劝”、“威逼利诱”甚至“严刑逼供”,但都无果。

当他们以为以为自己冤枉了孩子的时候,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孩子拿了的东西被找到了,被这个孩子放在了一个秘密的地方。

我听到这个故事后,无比震惊。

因为这是我熟悉的一个孩子,我看着他出生看着他长大。

他非常懂事,非常乖巧,非常善解人意,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对着你灿烂地笑,一脸的阳光。

而且他特别善于跟人交往,很会交朋友。

朋友家比较宽裕,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

朋友告诉我,孩子几乎没有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毛病。

这个孩子这次作案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环环相扣,每个细节他都预料到了,并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孩子的所为,对孩子母亲和父亲都是个不小的打击。

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比较到位的,善于引导孩子,善于跟孩子沟通。

朋友还说,她实在没想到孩子的心理素质这样好,做了坏事被询问的时候居然能够这样沉住气,甚至脸不红心不跳。

她说,她无法忘记我在审问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那双眼睛,不躲闪,不羞怯,仿佛写满了无辜写满了委屈。

我打趣,这是最坚强的布维什维克战士。

其实,我的心里,更是百味杂陈。

我知道,父母痛心的不是孩子做了坏事,在他们心里坍塌的是对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

他们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他们不明白,究竟自己错了是孩子错了还是教育方式错了。

或许,这个孩子的所为,只是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的最大的讽刺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嘲弄。

我们一直单纯地认为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可是,孩子实已经被我们”感染”或者“污染”了。

我们平时一些无意的行为,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坏影响。

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我们对孩子苦口婆心地教育往往抵不过我们无意中的一句话,一个行为。

一听说这件事,我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

我不知道,我们还可以相信什么。

这个孩子还很小,仅仅8岁。

心灵最澄澈的孩子都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对我们而言,我们究竟失去的是什么?我们还能相信谁?记得几年前和一位外校教师偶遇,我曾好奇地询问她校的一位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平时是如何工作的,是如何优秀的。

没想到她讥讽地一笑,随后反问我,您以为被评为先进就真的先进了?我顿时哑然了。

连全国性的评先表模都有这样的水分,让人实在无法理解。

几年前,市里组织小学英语教师考试,考试内容是小学课本上的知识。

到了考场上,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幼稚。

我曾无限崇拜无限向往的科班出生的全日制大学生——英语教师,居然连那样的试题都手足无措,她还是从我们本地一所非常有名的二类大学毕业的。

在我的印象中,10多年前的大学生不是这个样子的啊。

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大学生“沦落”到这个地步呢?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就好比慢性自杀。

想想也是,中国的食品简直就是慢性毒药,什么奶粉问题,鸡蛋问题,水饺问题层出不穷,你未唱罢我又登场。

据说,这些已经被媒体爆光的问题是因为该企业为哪路神仙烧掉了一柱香。

那不存在“外交问题”的食品企业呢,该埋伏着多少问题啊?在我们的周围充斥着无数的问题食品,凭我们的肉眼都可以看得到,比如疯长出来的猪肉,鸡肉,在各种激素的刺激下在农药的滋润下生长出来的蔬菜水果……不知道这些食品究竟会给我们带来多少伤害。

我曾亲眼看见有农民将发霉的稻谷售给了大米加工厂,我很好奇那样的稻谷难道还有用吗?有内行人士告诉我只要将大米进行一些加工处理即可,就可以蜕变成优质大米。

我心悸,这样的大米一年不知道要从加工厂流出多少万公斤。

不过这个世界还是有不少毋庸置疑的事情发生。

某某部门新来的“长官”一定背景复杂,某某国家垄断企业的新招员工一定是内部子弟,餐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定是用地沟油烹饪的……幸运的是,太阳依然每天升起,普照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

让我们欣慰的是,太阳是值得信赖的,雨露是值得信赖的,风花雪月是值得信赖的。

班刊网编王春艳:我觉得大家可以看看后面的评论,很有见地:“我们总停留在过去那个年代,但事实上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们总喜欢用自已的思想、眼光,去认识今天的社会,说明我们是真的老了、落伍了。

我们要活着,就得跟着时代走!在我公司,几乎是清一色的80后,富二代,官二代,你是按照自已的思想严教他们,还是顺其父母(都是发财者)言传身教给他们的官贪、商奸做事方式呢?所以说,您们搞教育的,要进入社会,才能明白有很多事,不是你们所能解决的。

不知你觉得我说的对不?上周五下班,到”北京师范大学站“坐公交,遇到一群身穿白蓝校服,着鲜艳红领巾的小学生,也在等候坐车。

其中有一位小男生,年龄大概十岁左右,正给他妈妈打电话。

”妈,晚上学校有活动,要晚一会到家“.看到其他孩子都急着回家,怎么他就有活动呢?我就问:”你为什么向妈妈撒谎?“.他狡辩说,反正学校晚上有活动,说完就欢蹦乱跳地走了。

看到小孩说谎,我没感到奇怪。

看到小孩说谎,没有一点不好意思的表情,我内心受到了震撼。

看来,这位小孩说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是从哪里来的?父母哪儿?同学哪儿?还是社会哪儿?公交站旁边有一排商店,门口的广告天天是:”撤店最后5天,倾仓处理,2折销售“.一天一天过去了,从来没有搬走迹象,欺骗的是一拨又一拨来京游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