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重点

中医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学最早第一部经典巨著:《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组成最早药物学专著:《神农百草经》现存最早的伤科学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最早的小儿科专著:《颅囟经》中医诊断学的奠基之作:王叔和的《脉经》最早针灸专书: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最早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寒凉派”张从正:主张“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重在升补脾胃,称“补土派”朱丹溪:提出“相火”和“阴不足阳有余”,善从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辩证治疗,称“滋阴派”第二章中医学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论证整体观念分类1)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3)中西医学整体观的差异证和症的区别症:即使症状和体征,亦即疾病的临床表现。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

证:又称症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因此,症只是疾病的现象,证才是疾病的本质,通过疾病的现象认识疾病的本质,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论治和辩证的区别辩证:就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政协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决定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什么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

第四章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互根互用(名词解释):阴阳互根互用即阴阳相成,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

阳中之阴,阴中之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阳,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五脏对应阴阳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脾:阴中之至阴肾:阴中之阴五行基本特性1)木曰曲直2)火曰炎上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五行相生次序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例题:肝的子(我生):心肝的母(生我):肾肝的所胜(我克):脾肝的所不胜(克我):肺藏象学说:(名词解释)是指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六腑的特点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五脏的生理特点:化生、储藏精气,其结构相对于六腑具有内部充实的特点。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受盛、传化水谷,其结构相对于五脏具有中空的特点。

肝主疏泄(名词解释):肝属木,其性喜调达而恶抑郁,有疏通血气,调畅情志的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背)1. 心:“君主之官”生理功能1)主血脉2)主神志(藏神)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心在体合脉2)心开窍于舌3)心在志为喜4)心在液为汗2 . 肺:“华盖”、“相府之官”生理功能:1)主宣发与肃降2)主呼吸之气3)主通调水道4)主朝百脉5)主治节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开窍与鼻3)在志为忧4)在液为涕3. 脾:“仓廉之官”生理功能:1)主运化2)主升清3)主统血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3)在志为思4)在液为涎4. 肝生理功能:1)主疏泄2)主藏血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开窍于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5 .肾生理功能:1)主藏精2)主水3)主纳气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骨,主骨生髓2)在窍为耳及二阴3)在志为恐4)在液为唾六腑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胆既是奇恒之腑,又是五体:脉,骨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什么是气机、气化气机:气的运动气化: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通常指精、气、血、精、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由此可见气化运动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元气(名词解释)又名原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元阴、元阳之气元气、宗气功能元气的功能:元气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的功能:1)走息道而司呼吸2)贯心脉而行气血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功能有关。

血液的运行、代谢和哪些脏腑关系密切P42心主血脉,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肺主一身之气,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宗气具有贯心脉、行气血的功能,又“肺朝百脉”可辅心行血脾主统血,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肝主疏泄促进血行,肝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并防止出血津液的运行、代谢和哪些脏腑关系密切(问答题)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

脾气散精,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的宣发和肃降,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二灌溉脏腑、形体和诸窍;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一方面用过其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的下部形体。

肾主水,一方面,肾中经期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脾气散精、肺主通调水道,以及小肠分别清浊等作用的动力,推动着津液的输布;另一方面,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在肾气的作用下,轻者蒸腾,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散于全身,浊者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肝主疏泄,使气机调畅。

三焦气治,气行则津行,促进了津液的输布环流,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

经络(名词解释):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奇经八脉一源而三歧: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阳脉之海:督脉阴脉之海任脉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六淫致病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区性4)相兼性5)转化性风邪、寒邪、湿邪致病特点风邪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湿邪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七情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肺腑气机3)怒则气上4)喜则气缓5)悲则气消6)恐则气下7)惊则气乱8)思则气结水湿痰饮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4)易扰乱神明5)多见滑腻舌苔淤血致病特点1)疼痛2)肿块3)出血4)发绀(gan4)5)舌质紫暗6)脉涩或结代第五章名词解释哮症:为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

喘症:是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表现,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里急后重:指便前腹痛,时时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

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生姜能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的症状望色:青赤黄白黑1.青色(肝):主寒症、气滞、血瘀、疼痛、惊风2.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3.黄色(脾):主脾虚、湿证4.白色():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症、失血证5.黑色():主肾虚、寒症、水饮、血瘀、剧痛望舌P88正常人的舌象:淡红舌,薄白苔1)齿痕舌舌象特征:舌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多伴舌体胖大临床意义:主脾虚,水湿内盛证2)痿软舌舌象特征: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临床意义:多为伤阴或气血俱虚3)胖大舌舌象特征:舌体比正常的人大而厚,伸舌满口临床意义: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上溢舌体所致脉象P109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安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

亦主虚证机制分析: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2)弦脉脉象特征: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临床意义: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机制分析:弦是脉气紧张的表现3)细脉脉象特征: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临床意义:气血两虚,又主湿病机制分析:细为气血两虚所致4)滑脉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临床意义:痰饮,食滞,实热机制分析:实邪壅盛于内,气血涌盛,故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疼痛P1011.胀痛:气滞2.刺痛:淤血肺阴虚证和燥邪犯肺证有什么异同(问答题):肺阴虚证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症候。

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

燥邪犯肺证是指秋令感受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症候。

两证都有干燥少津的表现,根本区别在于燥邪犯肺证属外感,可见发热恶寒;肺阴虚证为内伤,无发热恶寒。

脾气虚证临床表现、特点P124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机制分析:本证以脾病的常见症状和气虚证共见为诊断依据脾虚气陷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久泻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

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缓弱机制分析: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等共见为审计要点。

第六章祛风湿药(治外湿)P165凡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有独活、威灵仙、蕲蛇、木瓜气中之血药:香附;血中之气药:川芎1. 生姜:呕家圣药药性:辛,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

歌诀:生姜性温,发汗解表,温肺止咳,呕家圣药。

2. 防风:风家圣药药性: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