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绪论1,《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论文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该书成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

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3,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

其包含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二) 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其在阴阳二气运动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天与地,则天为阳,地为阴。

阴阳对立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等。

(三)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如外为阳、内为阴,没有外也就无所谓内,没有内也就无所谓外等等。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孳生助长对方。

认为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四)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五)阴阳相互转化其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如昼夜的变化。

阴阳转化表现为渐变形式和突变形式两种。

4,五行各自的特性(一)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二)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炎上”。

是指火具有炎热和向上的特征,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三)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四)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从”,由也,说明金的来源;“革”,即变革。

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五)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润”,即潮湿、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

“润下”,是指水滋润下行的特点。

故引申为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5,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一)相生是指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促进和资生作用。

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孳生,如环无端,生化不息。

(二)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

第二章气、血、津液、精、神1,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是产生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始基。

2,血:是指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3,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4,精:体内的精微物质,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5,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等。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情志、感觉等。

6, 气的生理作用(一)推动作用气的活动力很强,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等。

(二)温煦作用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等,都要依赖气的温煦。

(三)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如固摄血液,使其循脉运行等。

(四)防御作用指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侵犯,又能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驱邪外出。

(五)气化作用具体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7,血的生理作用(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盛则形盛,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

(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

8,津液的生理作用(一)滋润和营养作用津液中有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对人体各组织器官,具有滋润和营养作用。

(二)化生血液津液不但流布于脉外,而且能进入脉中,化生血液,故津液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三)运载全身之气人体之气依附津液而存在。

(四)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津液的代谢随着机体的生理状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各种调节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

(五)排泄代谢产物能把机体的代谢废物收集起来,通过脉内或脉外途径,运输到有关排泄器官。

9,精的生理作用(一)生殖作用生殖之精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是生命的原始物质。

(二)生髓化血肾精是化生髓的主要物质,精也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

(三)促进生长发育是人生自胚胎至胎儿时期,以及婴儿至青年时期的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四)滋养作用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以及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10,神的生理作用人体之神藏于心。

七情和调,精神内守,脏腑功能正常,人体强健;七情太过,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易于患病。

神气的盛衰可反映人体夫人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11,气、血、津液、精、神的相互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一是指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二是指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主要指营气。

2,气能行血,血的偱行,有赖气的推动。

3,气能摄血,是指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环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

二、血为气之母1,血能生气,气在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

2,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一、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疲气的运化。

二、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三、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使体内津液保持一定的量,维持津液的代谢平衡。

四,津液生气津液能化生气,于血生气的机理是基本一致的。

五,津液载气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亦依附于津液。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二者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一部分血液渗入脉外,又化为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四)精与气、血的关系精与气都是人体精微物质,均有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与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

(五)精、气、血、津液与神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气、血、津液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第三章脏腑1,心的生理功能(一)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二)心藏神心藏神主要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2,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一)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

(二)心在窍为舌(三)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的喜有关。

(四)心在液为汗汗为津液化生,津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3,肝的生理功能(一)肝藏血是指肝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二)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通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1,协调气血运行2,调节精神情志3,促进消化吸收4,调理任冲二脉5,调节水液代谢。

4,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一)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司运动的功能有赖肝血的滋养。

(二)肝开窍于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

有“肝开窍于目”之说。

(三)肝在志为怒怒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由于肝主疏泄,阳气升发,为肝之用,故说肝在志为怒。

(四)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夜。

泪有濡润眼睛,保持眼睛的功能。

5,脾的生理功能(一)主运化、升清指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二)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6,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一)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四肢都需要依赖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

(二)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开窍于口,是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三)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为五志之一,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四)脾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粘稠而少沫的部分称作涎。

7,肺的生理功能(一)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二)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主要表现三方面:1,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

2,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3,是宣发卫气。

(三)朝百脉,主治节肺气能辅助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运行。

8,肺于体窍志液的关系(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的功能正常,皮毛致密。

润泽,抗御能力较强。

(二)肺开窍于鼻鼻与相通而联于肺,是呼吸的门户,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

(三)肺在志为忧忧和悲属肺志,能使气不断地消耗。

(四)肺在液为涕肺的功能是否正常亦常能从涕的变化中得以反映。

9,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其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二)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三)肾主水其主要靠肾中精气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

10,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一)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中精气充足,骨髓充盈,骨髓发育正常,坚固有力。

(二)肾在窍为耳及二阴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三)肾在志为恐惊恐属肾,但与心主神明相关。

(四)肾在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

第四章经络与腧穴1,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脏腑、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