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的比喻解读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
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言的成功。
它的语言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特别是其中比喻辞格的运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因此诗评家李元洛说:“钱钟书是位运用比喻的高手,在小说《围城》和他的学术著作中,那精彩的层出不穷的比喻,累累然如贯珠,粲粲然若繁花。
”
1 《围城》比喻的特点
在《围城》中,我们看到的比喻层出不穷,美不胜收。
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其中比喻的特点以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1.1比喻的特点
《围城》中的比喻有好几百处,运用十分贴切恰当。
纵观,可以发现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1.1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
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都有。
还有一些变通形式,如反喻、曲喻和博喻。
反喻:用否定的语气构成的比喻,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方面设喻,从反面说明本体“不像什么”。
方鸿渐领鲍小姐去一家西菜馆,这莱馆的菜可真是别有风味: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不酸。
用一连串不相宜的事物写方、鲍二人一整天什么都别扭的倒霉相。
曲喻: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格式,比一般的比喻又暗含一层意思,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比较婉曲、隐蔽。
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熟肉铺子”很俗,“局部真理”甚雅。
把雅俗合璧的比喻用在这样一位标新立异而又有点俗不可耐的鲍小姐身上,真是刻骨的贴切。
博喻:是以一连串各不相同的喻体来描绘同一事物或该事物的个方面、一种状态。
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一口气用了四种形象的比喻“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从而准确而细致地反映出这是“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传达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微妙心态,非常形象。
比喻形式的多样还表现在比喻与通感、双关、拟人、夸张等的交错运用。
1.1.2比喻的新奇别致
不落窠臼,新颖奇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的比喻,读之沁人心脾。
㈩他的旧法兰绒外套……下身的祷管……可以无需人腿而卓立地上,像一对空心的国家柱石;那根充羊毛的‘不皱领带’,给水洗得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子。
“无需人腿而卓立地上、像空心的国家柱石、像
前清老人的辫子”,把一些本质无关的事物巧妙地扯到一起,十分新颖奇特。
一般说来,人们大约不会想到恋爱像吃一串葡萄,但作者别具一格,天下只有两种人。
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这一个有关恋爱与吃葡萄的比喻,新颖而别致,给读者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联想空间和回味余地。
1.1.3比喻的幽默风趣
语言的幽默艺术是通过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生发出来的含蓄诙谐风
趣的风格。
钱钟书是公认的幽默大师,不时流露出幽默的风格,给作品的语言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6)上海仿佛希望每个新来的人都像只戴壳的蜗牛,随身带着宿舍。
用戴壳的蜗牛比喻房子紧张,调侃的灰色幽默来寄托一种虚无的愿望。
(7)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联想奇特,比喻奇妙,幽默讽刺效果令人叹服。
如果用低贱卑俗的喻体来描绘本来尊贵高尚的事物,在高低贵贱方面形成了落差,幽默诙谐自然天成。
(8)讲师比通房丫头,教授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取喻中国封建时期一夫多妻制的传统文化,把教授、副教授、讲师嘲讽地比喻为夫人丫头,形象贴切,生动俏皮。
逼真地展示了教育事业不受重视,知识人才大为贬值的状况。
钱先生的这种幽默令人捧腹,但回味之余却杂有一丝苦涩。
2 比喻的文学作用
《围城》使用比喻,刻画人物的外貌、心理,看似信手拈来,实是恰到好处。
2.1塑造人物
《围城》中的比喻在人物塑造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单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就有很多精彩的比喻。
(9)好水果――唐晓芙,唐小姐……有两个浅酒涡。
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
以“好水果”这一浅显比喻再加上让人馋涎欲滴的描绘,形象地勾勒出唐晓芙的招人喜欢。
(10)逗号――一汪处厚,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
这极有特色的胡子,不但写出了汪的虚伪,也写出了他的功欲性很强。
作者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运用夸张性的比喻,把不相干的日常之物用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身就十分滑稽,但是正是这种形象范畴的错位,才使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
2.2心理描写
钱先生在成功描画一群人嘴脸的同时,更是用神妙的比喻准确细致地将人物的各种心理展示出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性格。
(11)好比睡不着的人,顾不得安眠药片的害处,先要图眼前的舒服。
这一比喻既揭示方无聊之极的心情,又预示方与苏见面的结果只有痛苦,同时也可看出方是个只图安闲,胸无大志,无所作为的人。
(12)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
黑暗里。
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
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
这是方在赴三闾大学的船上听赵辛楣说在唐晓荚面前一句也没提起自己时的心理描写,极为细腻而又非常符合人在感情失落后,想听到心上人的消息而又怕听到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变化。
这些描写人物心理的比喻,虽只是一词一句,但是韵味无穷。
2.3深化主题
小说中的比喻,有些含义非常深刻,书名本身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
“围城”是人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难以逃避的困境,钱老引述了英法的古语作喻(13)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14)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两旬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讲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化。
但是婚姻的“围城”并非《围城》的最终目的与终极内涵。
作者向我们展示的应该是更为深刻的人生意蕴和社会内涵,以及当时中国社会芸芸众生找不到出路的人生处境,留给人无穷的思考。
3 结语
翻开《围城》,作者用无情的笔将那些诱人光环下笼罩的东西赤裸裸地展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好多比喻把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真知灼见浓缩于其中,深化了主题,需要我们认真地体会和理解。
书中的各种比喻光彩夺目,是艺术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愉悦,完成了对传统比喻的整体提升和超越,成为比喻修辞
史上的一座丰碑。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