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成绩大于一切”的思想束缚着老师、学生的思想,是老师学生的精神枷锁。
可见现在的教育近乎畸形,老师、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
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
伟大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往往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智慧常常不能填补道德的空白。
”可见,道德比智慧更为重要。
因此,教育部提出“德育为先”、“智育为重”。
本人通过对新课改的深入学习和积极思考,也从中体会到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已迫在眉睫。
当然,传统的智育教育更不能放松。
有人认为:讲德育就应该降低智育的标准。
我不以为然。
我更坚信:德育和智育定能同等发展。
我们是能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那些偏重一方面的说法我觉得不是理性的。
我们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当前,很多老师抱怨新课改,认为德育与智育相互抵触,认为要搞好德育就应该降低智育标准。
但是,反过来想想:我们把两方面都做好了,不是更好吗?因此,我建议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同仁们,及时转变思想,以新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
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德与智是能够同时做好的,在行动上要按步就骤,不可以心急,是不能一蹙而就的。
必须制定计划,有学期计划,有学年计划,也有长期计划。
家长们对德育是重视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
然而,当我们把德育、智育、体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干细目,请家长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点目标指向了学习。
这是非常说明问题的。
据大量的调查,发现有些问题是家长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不清楚造成的。
一些家长把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割裂开来,认为品德问题可以慢慢来,只要不出什么大毛病就行,多抓学习才是最实际、最实惠的。
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能够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按时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这使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孩子品德如何,将决定他前进的方向,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是他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保证。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就好了,这也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的危害实际上是非常大的。
知识掌握得多,的确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但道德主要体现为一种行为方式,它是需要实践的,必须进行情感培养、意志培养和行为训练,否则就会知行脱节,说一套,做一套。
在我们的高等学府里出现了不少非道德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因此,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德育方面,不能单打一地光抓学习,要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让孩子在学会做人的同时,走成才之路。
那么,抓德育抓什么呢?德育包含的内容很多,从家庭教育角度看,重点内容应该是:勤劳节俭的教育。
勤劳节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不勤劳的人是没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
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劳。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当然不必像从前一样有好袜子也不穿,非要穿破袜子,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节俭。
真正的节俭是不浪费,比如出门关灯,关水龙头,这是非常基本的道德行为。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教育。
这是传统美德。
一个有孝心、尊长辈的孩子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进步,让父母、长辈少操心,也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温馨与幸福。
遵纪、守法的教育。
我们已进入法制社会,从小知法、守法,会运用法律武器的人,在社会上能更好地发展,开创事业。
否则,可能在社会上摔跟头,甚至误入歧途。
诚实、守信的教育。
诚实、守信受人欢迎,受人尊敬,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论做什么工作,以诚实、守信获得发展才是最可靠的。
弄虚作假、欺世害民的人终将被唾弃。
理想、志气教育。
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目标,也就缺乏干劲。
个人的理想、志气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否则早晚要碰壁。
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
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都必须从小培养。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终生受益,坏习惯终生受累。
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从小开始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培养交往能力,培养乐观的性格,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教育是以育人为善为目的的活动。
我们现在认为,教育在最广义上讲的是指一切培养人和影响人的活动,无论其有无组织、有无系统。
比如看电影、电视、旅游,参观都属于教育。
而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
从这个层面上看教学从属于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性,对学生身心健康,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有影响的活动,当然属于教育活动。
德育和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首先,我们要先来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一、目的上的相辅关系与形式和内容上的相融关系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智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古话说:“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想来说的就是“书”与“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道理。
用现在最新的理念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是“科技以人为本”。
任何丧失了伦理道德的科技终将失去它“第一生产力”的光荣称号,而任何伦理道德的实施没有科技也如纸上谈兵。
那么二者之间有着这样必然的联系,也就必然有着明显的切点,这切点就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而一个人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是要在不断扩展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完善思想品德的同时获得的。
本着使中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目的,德育和智育工作走到了一起。
因为,他们在目的上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他们都要经过同一座桥梁到达各自的彼岸。
即通过建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达到获得知识技能,拥有崇高道德修养的目的。
那么,二者共同为自己的目的搭建桥梁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在完成的是同一件工作。
所以说他们在目的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举例来说:德育工作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助人为乐;智育(教学)中教师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学生间的互助关系,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这就很明显的体现了德育与智育在目的上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再比如说,智育工作中教师喜欢激发学生的潜力,搞探究式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学习的艰辛,体味战胜困难的乐趣;而这也正是德育工作中用故事,用事实,用理论想要达到的让学生树立勇敢拼搏,不畏困难的良好品质的目的。
教育过程中如果一味的强调德育或智育中的某一者,而忽视甚至是不顾及另一者,则往往会两败俱伤,最终谁的目的也达不到。
目的上的相辅相成不代表在教育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一致。
事实是,德育和智育工作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
在很多时候,德育工作要在特殊的场合以特殊的形式来完成,而智育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智育工作的内容则以知识技能为主。
但这并不是说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脱离,其实,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互融合的。
许多缺乏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经常把教学和德育工作割裂开来。
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
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
比如,在同学们当中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大多数学校都搞一些仪式,比如升旗仪式、旗前讲话等等活动来完成这项任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无变幻,从无新鲜感可言。
也许,这些形式真的不错,但如果老是一成不变,恐怕天长日久也就失去了他的意义了。
其实,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注意到,把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融合,效果会明显改善。
比如,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中提炼出名言佳句,让学生们欣赏,让他们对中国的灿烂文化,光辉的文明产生由衷的热爱,不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手段吗?又比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省去一些繁文缛节,给大家讲一个革命英雄的战斗故事既增长了学生们的知识,又达到了教育目的,岂不是两全其美?可见,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育与智育工作在局部上可能是矛盾的,但在整体上是统一的哲学上认为,两个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好比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统一;又比如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至孝无外乎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从这点上看忠与孝又是统一的。
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学校德育与教育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学校教育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还陷入在误区当中。
比如说中高考,学生在进入初三和高三以后就会在学习方法、课时、作业量上承受巨大的压力。
许多学生在这个时期调整不了自己的状态而出现心理上的一些波动,进而引发一些问题,比如因厌学而逃学、旷课;因厌恶某门学科而上课违反纪律,侮辱老师;因成绩差而欺骗家长和老师,误入歧途等等。
这个时候,其实是很需要德育的。
但往往这个时候却是教师们,甚至是学校领导们把德育排斥的最远的时候。
因为是毕业班,所以学校停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无谓”的活动。
我就听到很多学校,取消了初、高三学生的“春游权”、“秋游权”、“运动会权”等等,总之一切可以放松心情,调整情绪,树立信心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学生们的失望、不满在学校老师的“一切为了中(高)考”的呼声中似乎成了“愚蠢”,“不识好人心”的错误想法。
殊不知,就是这些错误的想法才是学生们的心声,而所谓的“正义之声”其实是在剥夺人权,践踏学生们仍然很天真,很单纯的心灵。
在这些“正义之声”的背后难道就没藏着些自私的想法?在这些“正义之声”的背后难道就没藏着些冷酷与无情的影子吗?在中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和学生间丧失了本应有的理解与宽容,而这个时候德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然而,班会也好校会也罢,都被用来考试讲题,班主任找不到时间教育学生,在这个阶段,学校的德育和智育出现了某程度上的分歧与矛盾。
某一时期的矛盾是难免的,限于现有的中国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对矛盾。
但从整体上来看,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来说,从他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同时接受着工作业绩与为人处事两方面的考验,二者同等重要,不分彼此。
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育与教学的脱离甚至是不合拍,就意味着她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才,任何培养不出人才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
而人才既要有着高水平的知识又要有着崇高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