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鼻咽癌常规放疗

鼻咽癌常规放疗


国际辐射单位及测量委员会 ICRU 第29号第50号报告中规定
PTV: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计划靶区包括:

临床靶区(CTV)、照射中患者器官的移动(ITV) 由于摆位、治疗中患者体位的重复性误差 靶位置和靶体积变化等因素引起的扩大照射的组织范围
以确保CTV得到规定的治疗剂量 计划靶区决定照射野的大小
颈部淋巴结残存:
单个淋巴结残存:

观察2个月后行局部手术切除 局部组织间插植补量
多个淋巴结残存:

观察2个月后行同侧功能性颈清扫
鼻咽癌常规放疗流程
选 择 适 当 的 体 位 ( 仰 卧 位 ) 选 择 适 当 的 头 枕 体 位 固 定 ︵ U 形 或 头 颈 肩 面 罩 ︶
鼻咽癌常规放疗流程
鼻咽癌的放射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 科
颈 部 淋 巴 结 分 区
UICC颈部淋巴结分区
LevelⅠ: ⅠA:颌下和颏下三角淋巴结包括颏下三角(前正中线至二腹肌前腹 与舌骨下缘之间的区域) ⅠB:颌下三角区(下颌骨上缘、二腹肌前腹与颌下腺后缘间的区域)
Level Ⅱ:
舌骨下缘以上至颅底(颈上深淋巴结)
总剂量:54~60Gy/7w

鼻咽癌放疗靶区的确定

GTV

临床检查、CT和MRI所发现的肿瘤病灶 临近肿瘤的软组织或淋巴结(鼻咽、咽后间隙、咽侧间隙、颅底、 蝶窦下部、翼腭窝、鼻腔和上颌窦后1/3及上颈淋巴结) 淋巴结预防照射区(亚临床灶或微小转移灶)
CTV1
CTV2
鼻咽癌的推荐靶区
临床分期 T1-2N0 CTV1 P + IN + CN (Ⅱ,RPLN) P + IN (Ⅰ- Ⅴ, RPLN) + CN (Ⅰ-Ⅱ, Ⅴ, RPLN) P + IN + CN (Ⅰ-Ⅴ,RPLN) CTV2 IN + CN(Ⅲ-Ⅴ)
随诊频率:

首次随诊:根据不同情况可在1-3个月

原发灶残存:放疗结束后1个月复诊 颈部淋巴结残存:放疗后2个月复诊

2年内:每3个月随诊一次


2-5年内:每6个月随诊一次
5年后:每12个月随诊一次 3年内最好不拔牙
练习张口:并告知方法
鼻咽癌放疗后的随诊
随诊项目

原发肿瘤情况

大淋巴结+热疗
鼻咽癌放疗靶区的确定
国际辐射单位及测量委员会 ICRU 第29号第50号报告中规定
GTV: 肿瘤区(gross tumor volume)
指肿瘤的临床灶
为一般诊断手段(包括临床检查、CT/MRI/PET)能够诊 断出的、可见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恶性病变的范围

包括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和其他转移灶
P值
0.022 0.112 0.708 0.660 0.244 0.052 0.075
鼻咽癌残存灶的处理

鼻咽腔内残存:
腔内近距离治疗,6~8Gy/F,共2~3F
咽旁间隙残存(包括咽后淋巴结残存):

外照射加量

常规外照射 IMRT 立体定向放疗

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
鼻咽癌残存灶的处理
14/19 (74%)
106/364 (29%) No data 120/383 (31%)
2/5 (40%)
21/134 (16%) No data 23/139 (17%)
12/14 (86%)
85/230 (37%) 59/91 (65%) 156/335 (47%)
CT/MRI在鼻咽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肿瘤区(GTV)的确定
当肿瘤已行根治术后,则认为没有肿瘤区 确定肿瘤区的意义:
对于根治性放疗:要给予肿瘤区以足够的剂量, 使肿瘤得以控制 便于观察肿瘤随剂量的变化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国际辐射单位及测量委员会 ICRU 第29号第50号报告中规定
CTV: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
颞颌关节(左右) 腮腺(左右)
40Gy 54Gy
50Gy
50%的体积受照射量 <30~35Gy
鼻咽癌IMRT剂量处方(医科院肿瘤医院)

GTV: 2.2Gy/F(2.1~2.3) 30F 5F/w 总剂量:63~69Gy/7w

CTV1:2.0Gy/F(2.0~2.1) 30F 5F/w 总剂量:60~63Gy/7w CTV2:1.8Gy/F(1.8~2.0) 30F 5F/w
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Mir data)
临床淋巴结转移
病例No N+ Level Ⅰ Ⅱ Ⅲ Ⅳ Ⅴ Other*
115/164 鼻咽癌 70%
10/115
67/115
11/115
11/115
26/115
3/115
8%
58%
9%
9%
31%
2%
#:就诊时双侧淋巴结转移28%,对侧淋巴结转移3% * :腮腺、耳后和颊淋巴结
体检 间接鼻咽镜 光导纤维鼻咽镜

增强CT/MRIRESIST 疗中评价的意义:

对肿瘤的放疗敏感性进行评价 作为缩野的依据

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疗终评价

最终疗效评价
急性副反应评价

放疗副反应 化疗副反应

如有残存:决定进一步处理方法
鼻咽癌放疗后的随诊

按一定的时间剂量模式给予一定剂量的肿瘤临床 灶 (GTV)、亚临床灶以及肿瘤可能侵犯的范围

根据这个定义:同一肿瘤区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临床靶区的情况
肿瘤区和临床靶区的特点
是根据临床检查和结合静态影像(如:CT、 MRI、PET)确定的 不考虑器官的运动和治疗过程的误差
与所采用的内、外照射方式无关
鼻咽癌模拟定位片+勾画照射野(全束)
鼻 咽 癌 模 拟 定 位 片
加 速 器 射 野 验 证 片
鼻咽癌常规放疗流程
鼻咽癌模拟定位片+勾画照射野(半束)
鼻咽癌常规放疗流程
Shaper
剂量计算
整体铅模
MLC
治疗机 EPID/射野验证胶片
实施治疗
与模拟定 位片比对
鼻咽癌放疗前的准备

病史:




放疗+化疗:


手术治疗:

单个残存:局部淋巴结切除术
多个残存:功能性颈清扫
鼻咽癌放射治疗原则(医科院肿瘤医院)

早期(Ⅰ、Ⅱ期):

单纯外照射 外照射+腔内近距离治疗

晚期(Ⅲ、Ⅳ期):

同步放、化疗

PDD 30mg/m2,weekly Taxol 30-60mg,weekly
鼻咽癌Rouvier’s LN转移(After CT ERA)
Incidence of Retropharyngeal lymph Nodes (%)
Total Mclarghlin et al. 1995 Chua et al. 1997 Chong et al. 1995 Total N0 Neck N+ Neck



诊断 肿瘤侵犯范围的确定(靶区的确定) 分期 2D/3D治疗计划设计 疗效评价 随诊
鼻咽癌的治疗

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常规外照射 计划性外照射野+腔内治疗 立体定向放疗 3D-CRT/IMRT
诱导化疗 辅助化疗 同步放化疗 放疗后鼻咽局部复发的手术切除 放疗后颈部淋巴结残存或复发后的营救治疗
区域淋巴结情况
易发远转部位 急性放疗反应(粘膜、皮肤、耳、放射性脊髓炎等) 晚期放疗反应(粘膜、皮肤、唾液腺、听力、CNS等)
临床表现:七大症状,三大体征 体格检查:KPS、五官科检查、颈部触诊、颅神经检查、听力检查
间接鼻咽镜检查、光导纤维鼻咽镜检查 活检 头颈部CT / MRI 胸片、颈腹部超声、骨ECT 血清学检查:EBV(VCA-IgA,EA-IgA) 血项、血生化、肝功能

特殊检查:


影像学检查:


化验室检查:
ⅡA:颈A前 ⅡB:颈A后
Level Ⅲ: 中颈淋巴结(舌骨下缘至环环状软骨下缘) Level Ⅳ: 下颈淋巴结( 环甲膜至锁骨上缘) Level Ⅴ: 颈后三角淋巴结(后界:斜方肌前缘,前界:胸锁乳突肌后缘, 下界:锁骨,上界:颅底)
ⅤA:环状软骨下缘以上区
ⅤB:环状软骨下缘至缩骨上缘区 Level Ⅵ: 颈前淋巴结(后界:颈动脉鞘前方,上界:舌骨, 下界:胸骨切迹) Level Ⅶ: 上纵隔淋巴结(至主动脉弓上)

鼻咽癌IMRT剂量规定(医科院肿瘤医院)
处方剂量: 是指包绕至少95%的PTV的最低剂量 PTV接受>110%的处方剂量的体积应<20% PTV接受<93%的处方剂量的体积应<3% PTV外的任何地方不能出现>110%的处方剂量
危及器官限量(医科院肿瘤医院)
脑干 45Gy
脊髓 视交叉(1.50.5cm)


分期及详细描述肿瘤大小和部位 口腔处理
鼻咽癌放疗中注意事项
每周应进行:

肿瘤情况的详细记录(原发灶和颈淋巴结)

急性副反应的评价

放疗反应:RTOG分级标准 化疗反应:WHO分级标准

血象监测 营养摄入的监测
放疗中期评价

在DT50Gy时应进行疗中疗效评价

临床检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