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第26章+驱虫药

中药学+第26章+驱虫药

第二十二章驱虫药【学习要求】1.掌握驱虫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掌握使君子、槟榔、苦楝皮、贯众的性能、功效和应用,熟悉其配伍和应用特点,了解其来源和现代研究。

3.了解其他驱虫药的功效特点。

一、含义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肠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肠虫证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主要驱绦虫、蛔虫,主要作用是驱,让虫体麻醉,不能附在小肠而排出。

这一章药,基本都是驱虫的,杀虫的是极少数,在中药中,杀虫药主要指外用时对皮肤的寄生虫或局部一些虫,如阴道滴虫,皮肤上的疥虫、螨虫有杀灭作用。

如果我们不分,笼统的说某一味药杀虫,就搞不清是口服对肠道寄生虫有效还是外用有效,如果改为驱虫,就把外用杀虫作用和内用驱虫分清了。

前面的苦楝子,即驱虫又杀虫。

如果对那一种虫作用好,就加在功效中,如驱蛔虫,驱绦虫。

如果对绦虫、蛔虫都有效,就写驱虫。

对于小的蛲虫、姜片虫不分。

西药的驱虫作用很好。

达到驱虫效果的用量时,这类药都有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

二、功效与主治驱虫。

治疗蛔虫证、绦虫证,虫干扰了胃肠的功能夺食营养或排泄有害物质而引起绕脐腹痛,不思饮食等。

原因是:因为小肠里有虫,干扰了胃肠功能,出现腹胀腹痛等胃肠失调的症状,二是虫藏在小肠里和人争夺营养,造成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浮肿,三是虫在体内排泄或死亡在肠道中,产生有害产物,人体吸收后中毒、过敏或变态反应。

如皮肤瘙痒,风团块等。

驱虫药的驱虫(或杀虫)功效,主要用于肠道寄生虫(如蛔虫、绦虫、蛲虫等)所致的疾病。

患肠道寄生虫病的患者,每因寄生虫干扰胃肠功能,夺食营养,或排泄有害之物,而见绕脐腹痛,不思饮食或善饥多食,嗜食异物,肛门、耳、鼻搔痒,久则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腹大青筋暴露,浮肿等症状。

也有部分病人症状较轻,只在查验大便时才发现患有肠虫病。

对此,均当服用驱虫药以驱杀肠内寄生虫,以求根治。

三、性能特点驱虫药的性味与其杀虫功效无明显相关性,其药性多结合兼有功效而确定,其味多与滋味有关。

因主治肠道寄生虫,故其归经以大肠及脾胃为主。

部分药物为有毒之品。

偏温、偏寒都是通过兼有功效反映出来的,与驱虫无关。

四、配伍应用寒热虚实可考虑,但无意义。

有寒热虚实可先改善后驱虫,或先驱虫后改善。

关键的是配伍泻下药不能少。

为了助驱虫,还有利于排除肠道残存的驱虫药,避免人体受伤害。

应用驱虫药时,应根据寄生虫的种类、病员体质强弱、证情的缓急等不同,分别选用恰当的药物;服用驱虫药后,常配伍泻下药以促进虫体及残存驱虫药的排除;治虫证一般宜单用驱虫药,其力专效佳;亦可适当配伍,如有积滞者,配消积导滞药;脾胃虚弱者,配伍补益脾胃药;体质虚弱者,可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五、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一般宜空腹时服用,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虫体而保证疗效。

2.应用毒性较大的驱虫药要注意用量、用法,以免中毒或损伤正气;同时孕妇、年老体弱者亦当慎用。

3.蛔虫串动而腹痛剧烈者,不要驱虫,通常以安虫为主,避免引起胆蛔虫,有的把小肠穿透,所以在腹痛剧烈时、发烧时,要先安虫,后驱虫。

4.对发热患者,亦宜先治其发热,待症状缓解或消失,再使用驱虫药物。

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驱虫药。

本类药物多入脾、胃、大肠经,对人体内的寄生虫,特别是肠道寄生虫,有驱除或杀灭作用。

故驱虫药主要用于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等。

不同的肠道寄生虫病有其特殊的表现,但也有共性。

早期多见绕脐腹痛,不思饮食或善饥多食,久则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

也有部分病人症状较轻,无明显证候,在检查大便时才发现。

使用本类药物时,必须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及患者体质的强弱而选用适当的驱虫药,并配伍相应的药物。

如有积滞者,当与消食药同用;脾胃虚弱者,当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体质虚弱者,当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为促进虫体的排出,一般须配伍泻下药同用。

驱虫药一般空腹服用。

发热、腹痛时暂不使用。

驱虫药多伤人正气,有些药具有毒性,对脾胃素亏,年老体弱及孕妇当慎用,并注意剂量、剂型和用法。

1.驱虫药的含义: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即驱虫或杀虫)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肠道寄生虫证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2.驱虫药的功效与主治:本类药均可驱虫,能主治肠道寄生虫证。

该证多因虫积于内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夺食营养,耗伤气血;或排泄有害之物,伤害机体。

故常见患者绕脐腹痛,不思纳食,或善饥多食,嗜食异物,肛门、耳内、鼻中瘙痒;久则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腹大青筋暴露,浮肿等多种症状。

其证较轻者,可无明显症状,只有查验大便时才因发现虫卵等而确定。

3.驱虫有关功效术语含义:驱虫:主要是指药物使肠道寄生之虫麻痹,无力附着肠内而被排出体外的作用。

其中对于蛔虫的上述作用,称为驱蛔虫;对于绦虫的作用,相应称为驱绦虫。

杀虫:主要是指药物能直接杀灭人体寄生虫的作用(不论是害虫寄生肠内、其他脏腑或体表,其药物的杀灭作用,均可称为杀虫)。

4.驱虫药的性能特点:驱虫作用与药物的寒热无直接关系,故其药性无规律性。

五味中亦无用以表示驱虫作用特点的味,故驱虫药所标之味,或为其真实滋味,或仅与某药的兼有功效有关。

本章药物的归经,习惯上谓其入脾胃;因驱虫药主要作用于虫体,并不希望作用于人体,根据归经的含义,故驱虫作用的归经实无意义。

所以本章药物的性能特点未作要求,但应理解其不要求的原因。

5.驱虫药的配伍应用原则:①驱虫药最宜配伍泻下药。

泻下药可增强排除虫体之效,确保驱虫成功;且可促进胃肠内存留的驱虫药排除,减少药物吸收而影响人体。

②可根据虫证的兼寒、兼热,或有正气亏虚、饮食积滞等,辅以相应的药物。

病情单纯者,驱虫药以有效之量,单独使用,其驱虫之效尤佳;若体虚患者,可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攻补兼施往往不利于补虚药发挥应有的作用。

6.驱虫药的使用注意:①注意因证选药。

如蛔虫证选用长于驱蛔之药,绦虫证选们 谐嬷 ┑取?br> ②驱虫药一般宜于空腹时服用,其所服之药更易于与肠内之虫体接触而保证疗效。

③有的驱虫药用以驱虫时,其用量大于作为其他类药物使用的剂量(如槟榔用以行气只需6~15g即可,用以驱虫则应用至60~120g。

),故应注意确保用药安全而又驱虫有效。

④驱虫药易伤正气,有的还为有毒之品,故孕妇忌用,年老体弱者慎用,当用者亦应注意用法用量合理。

⑤蛔虫而腹痛剧烈者,应先安蛔止痛,待疼痛缓解后再行驱虫,以免肠中蛔虫窜动而引起证情加剧;发热患者亦应先治其发热。

【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使君子科灌木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

主产于四川、福建等地。

9~10月果皮变紫黑时采收。

晒干,入药时去壳,取种仁生用或炒香用。

相传在汉代潘洲有个姓郭的使君,它首先发现了使君子有驱蛔虫作用,为了纪念它叫使君子。

使君是它的一个职务、官职。

【性味归经】甘,温。

归脾、胃经。

【功效与应用】驱蛔虫。

消积。

治疗蛔虫性的疳积,蛔虫驱除了,疳积改善了,没有蛔虫的积滞它无效。

优点是好吃,有核桃、花生的味道。

甘甜可口,不易伤胃、正气,安全性较高,不足是作用缓和,一般要连服2-3天,一次难以有效。

一般是嚼服,满一岁1-1.5粒。

最多是不超过20粒。

有人引起呃逆,严重眩晕,尤其是药后服茶更严重。

1.驱虫,用于蛔虫证、蛲虫证。

本品善驱蛔虫和蛲虫,尤善驱蛔。

因其味甘甜,故尤宜于小儿。

轻证单用炒香嚼服即可。

重证当配伍苦楝皮、芜荑等驱虫之品。

2.消积,用于小儿疳积。

与槟榔、神曲、麦芽等同用,可治小儿疳积,面色萎黄,腹痛有虫,形瘦腹大,如肥儿丸。

【应用】用于蛔虫证。

本品能驱蛔虫,又因其味甘甜,易于服用,不易伤正,故尤宜于小儿。

治小儿蛔虫腹痛轻症,可单用本品嚼服;若重证体实者,应与其他驱蛔药配伍以增强疗效。

因本品作用缓和,宜连服2~3日,方可显效。

又因使君子味甘而性平,不易伤正,临床亦常用治虫积内停,损伤脾胃,渐成疳积羸瘦者,并常与补气健脾之品同用。

本品亦可用于蛲虫证。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炒香嚼服,6~9g;小儿每岁、每日1~1.5 粒,总量不得超过20粒。

【使用注意】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呕吐、眩晕等反应。

与热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故服用时当忌饮茶。

【现代研究】含使君子酸钾,为驱虫有效成分,对蛔虫、蛲虫均有较强的麻痹作用。

水浸液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本品含使君子酸钾、多种有机酸、脂肪油、蔗糖、胡芦巴碱、吡啶、甾醇等。

使君子对蛔虫、蛲虫均有较强的麻痹作用,驱虫的有效成分主要是使君子酸钾,亦有报告与所含的吡啶有关;使君子氨酸有一定的神经毒作用。

使君子水浸剂(1∶3)在体外对某些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使君子酸对麻醉大鼠有升压作用,使君子粗制剂给犬口服,可致呕吐、呃逆。

水浸膏小鼠皮下注射最小致死量约为20g/kg。

【出处】------《名医别录》【来源】为棕榈科乔木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 的成熟种子。

主产于海南等地。

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

用水煮后,干燥,剥去果皮(即大腹皮),取出种子,晒干,浸透切片或捣碎用。

过去水泡后切片,但成分流失,最好是用时临时捣碎。

南方有咀嚼槟榔的习惯,是不好的习惯,长期刺激口腔黏膜易癌变。

大腹皮是它的外壳,又叫槟榔衣;它是里面的种子,又叫大腹子。

大腹皮行气和利尿,用于气滞胀满,有一点作用但不如槟榔强。

【性味归经】苦、辛,温。

归胃、大肠经。

【功效与应用】驱虫,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但主要是指绦虫、蛲虫,尤其是长于绦虫,对猪肉绦虫最敏感。

治疗绦虫常和南瓜子相须为用,因为槟榔往往作用于前半部分,头颈部和没成熟的节片,让它麻痹,这样前后就都驱除了。

要让它和南瓜子同步对虫产生麻痹作用。

一般是先服南瓜子粉两小时后,再服槟榔煎液(药量60-120g),再过半小时,再服泻下药芒硝15-30g。

南瓜子散剂到小肠麻痹虫体时,至少要2.5小时,槟榔汤到小肠半小时就产生效果,所以2.5小时时,它们同时作用于虫体,这时服用泻下药,过半小时后,就可排出虫体。

缓泻,促进排便,但强度低。

行气导滞,作用是行气消胀,作用在肠胃的气积阻滞,脘腹胀满,所以很多饮食积滞方中常用。

也用于里急后重的痢疾、大肠的气积阻滞。

导滞,痢疾就有行气导滞,更主要的是消导药的缓泻作用,量大时促进排便,缓泻。

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但不强,可用于水肿或脚气,辅助的药。

1.驱虫,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本品对绦虫、钩虫、蛲虫、蛔虫、姜片虫、鞭虫等多种寄生虫,均有驱杀作用。

尤长于驱杀绦虫,常与南瓜子同用。

合牵牛子制成片剂,治姜片虫病有良效。

用治蛔虫证,多与使君子、苦楝皮同用。

2.消积行气,用于食积气滞,泻痢后重。

本品消食积兼能行气滞,饮食积滞而兼泻痢不爽者宜之。

常与木香、青皮、大黄等同用,如木香槟榔丸。

3.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肿痛。

治水肿,常与商陆、泽泻、木通等同用,如疏凿饮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