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一:全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技术方案(暂行)2011年1月目录一、评估范围 (1)二、评估内容与要求 (1)(一)水质状况评价 (2)(二)环境管理状况评估 (6)三、评估方式 (12)(一)报送数据 (13)(二)撰写报告 (13)(三)征求意见 (13)四、评估结论 (14)为进一步提高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水平,保障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在《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方案(暂行)》的基础上,修订形成本方案。
一、评估范围城市1集中式2饮用水水源(简称“城市饮用水源”),包括地表水饮用水水源(简称“地表饮用水源”,包括河流型、湖泊(水库)型水源)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简称“地下饮用水源”)。
地级以上城市(含)饮用水源评估依据本方案;地级以下城市(不含)饮用水源评估工作参照本方案。
当城市饮用水源发生变化时,各省(区、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于当年12月31日前将变化情况报环境保护部,经环境保护部备案后于次年调整水源名单。
二、评估内容与要求城市饮用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包括水质状况评价和管理状况评估2项内容。
1 本技术方案所指的城市,包括县级以上城市和县级政府所在的镇。
2 集中式饮用水源包括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和具有一定供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1000人)的水源。
—1—— 2 —(一)水质状况评价1.指标定义城市饮用水源水质状况以饮用水源达标率和水量达标率分别表示。
%100⨯=城市饮用水源总数用水源之和全年水质达标的城市饮水源达标率 %100⨯=量城市饮用水源年供水总源供水量之和水质达标的城市饮用水水量达标率 2.评价标准及指标(1)评价标准地表饮用水源水质评价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要求,基本项目表1中的Ⅲ类标准、补充项目表2和特定项目表3对应的标准限值为达标限值;地下饮用水源水质评价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的要求,表1中的Ⅲ类标准限值为达标限值。
(2)评价指标依据饮用水源类型的不同分别确定。
地表饮用水源110项指标,分别是:A、28项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基本项目和表2补充项目共28项指标(COD除外,河流型饮用水源不评价总氮)。
B、35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3特定项目中前35项。
C、45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3特定项目中后45项。
D、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补充指标2项:叶绿素a和透明度。
地下饮用水源39项指标,分别是:E、必测指标:pH值、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和总大肠菌群,共8项。
F、选测指标:挥发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铁、锰、铜、锌、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氰化物、汞、砷、硒、镉、六价铬和铅,共15项。
G、其他指标:《地下水质量标准》中除必测和选测指标外的16项指标。
除上述指标外,地方可依据当地情况,增加地下饮用水源监测指标。
—3—3.评价方法地表饮用水源的水质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地下饮用水源评价采用单项组分法。
4.具体要求(1)对于地表饮用水源,28项、35项以当年水质月报或月监测数据为依据(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源要求水质月报,其他城市饮用水源要求月监测数据);45项以当年开展的一次全指标监测数据为依据。
(2)对于湖泊(水库)型水源,若湖泊(水库)仅总氮或(和)总磷超标时,需补充富营养化状况评价,若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60,可认定该城市饮用水源水质状况为基本达标。
(3)对于地下饮用水源:必测指标以每月监测数据为依据,选测指标以每年1月、7月监测数据为依据,其他指标以当年开展的监测数据为依据。
(4)若部分指标无监测数据,则对已监测指标进行评价,但需—4—特别注明缺测指标的数量和名称。
(5)城市饮用水源因天然背景值或跨界污染造成水质不达标的,须在自查报告中予以特别说明。
因天然背景值造成水质不达标,应在说明中提供该城市饮用水源的供水量、供水服务人口、现状水质、主要超标因子、污染物来源及该城市饮用水源实施水质月报制度或开展月监测以来的水质监测数据;因跨界污染造成水质不达标,应在说明中提供该城市饮用水源的供水量、供水服务人口、现状水质、主要超标因子、污染物来源及行政区边界(跨界断面)实施水质月报制度或开展月监测以来的水质监测数据。
(6)水质达标是指饮用水源在一定的评价指标范围内,若当月监测的全部指标的评价结果均为达标,则该水源当月的评价结果为达标,其当月供水量即为达标水量,逐月达标的水源则本年度为达标水源;反之,若当月监测的全部指标的评价结果之一为不达标,则该水源当月的评价结果为不达标,其当月供水量相应为不达标水—5—— 6 —量,该水源本年度亦为不达标水源。
(二)环境管理状况评估1.指标定义(1)城市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状况城市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状况以城市饮用水源监测指标完成率和水源自动(在线)监测能力覆盖率分别表示。
%100⨯⨯=城市饮用水源总数量开展监测的城市水源数应监测指标数量的数量城市当年完成监测指标完成率城市饮用水源监测指标%100(⨯=城市饮用水源总数的城市水源数量开展自动(在线)监测在线)监测能力覆盖率城市水源自动(2)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状况以保护区划分完成率表示。
%100⨯=城市饮用水源总数市饮用水源数量已完成保护区划分的城分率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3)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状况以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 7 — 建设完成率和依据《规范》3设置标志的水源比例分别表示。
%100⨯=城市饮用水源总数的城市饮用水源数量已完成保护区标志设置志设置完成率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标%100⨯=城市饮用水源总数的城市饮用水源数量依据《规范》设置标志的水源比例依据《规范》设置标志(4)城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整治城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整治完成情况,以一级保护区内建筑物4清拆率、排污口关闭率和网箱养殖取缔率3个指标表示。
计算公式为:3网箱养殖取缔率排污口关闭率建筑物清拆率一级保护区整治率++=其中:%100⨯=建筑物总面积清拆面积率一级保护区建筑物清拆%100⨯=排污口总数量关闭排污口数量排污口关闭率3 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
4 取水设施和保护水源的建设项目除外。
— 8 —%100⨯=网箱养殖总面积完成网箱养殖取缔面积网箱养殖取缔率(5)城市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整治城市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状况,即点源及非点源污染控制状况。
其中,点源污染控制状况以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关闭率表示,非点源污染控制状况以二级保护区内生活污水处理率及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率和网箱养殖整治率分别表示。
计算公式为:其中:%100⨯=排污口总数量关闭排污口数量排污口关闭率%100⨯=生活污水总量生活污水处理量生活污水处理率 %100⨯⨯=废物产生总量废物资源化利用量城市饮用水源总数化利用的水源数量开展畜禽养殖废物资源用率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100⨯=网箱养殖总面积整治的网箱养殖面积网箱养殖整治率4网箱养殖整治率用率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生活污水处理率排污口关闭率二级保护区整治率+++=— 9 —(6)城市饮用水源风险管理城市饮用水源风险管理状况,即水源保护区外一定范围内(地表饮用水源指准保护区及其上游20公里、河道沿岸纵深1000米范围;地下饮用水源指准保护区范围)可能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制药、化工、造纸、冶炼等重污染行业、有毒有害物质使用、产生或排放企业及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和一、二级保护区道路交通穿越的管理状况。
城市饮用水源风险管理状况用风险源名录完成率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建立率2项定量指标表示。
此外,一、二级保护区内交通穿越情况、地下饮用水源直接补给区是否纳入保护区、是否存在超采行为等定性指标也纳入评估范围。
计算公式为:2度建立率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风险源名录完成率状况城市饮用水源风险管理+= 其中:%100⨯=城市饮用水源总数的水源数量已建立污染源风险名录风险源名录完成率— 10 —%100⨯=城市饮用水源总数数量已建立管理制度的水源度建立率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 (7)城市应急管理城市应急管理状况,以城市饮用水源是否具备应急水源、是否具备应对重大突发污染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储备、是否制定饮用水源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是否开展应急演练、是否建立应急预案定期修改制度及水源当年污染事故发生和处置情况等6项定性指标表示。
(8)《规划》实施情况《规划》实施情况是指各城市贯彻落实《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的情况,以各城市分解落实《规划》年度任务的情况表示。
2.具体要求(1)地表和地下饮用水源的监测状况分别统计。
(2)异地取水的饮用水源由水源所在地政府实施监督管理。
(3)应监测指标数量,湖泊(水库)型水源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除COD 外的108项指标加叶绿素a 和透明度共110项指标;河流型水源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除COD 外的108项;地下饮用水源为《地下水质量标准》规定的39项指标。
(4)城市同时具有河流和湖泊(水库)2种类型水源时,应监测指标数量为110项,仅有河流型水源则应监测指标数量为108项。
(5)完成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且已依法批复实施的,方视为完成保护区划分工作。
(6)根据城市饮用水源的实际状况,完成全部界标、交通警示牌和宣传牌设置,位置正确并保持完好的,视为完成保护区标志设置。
标志设置参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
(7)《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要求,一级保护区内不得有与取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筑及其他禁止行为。
一级保护区整治,主要评估一级保护区内与取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建筑物的拆除关闭和其他禁止行为的整治情况。
(8)《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九条要求,二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改建和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关闭。
—11—城市所有水源均无需进行环境整治的(即不存在违法、违规现象),评估时一级保护区整治和二级保护区整治率视为100%,若单项无需进行整治的,则此单项整治率评估时视为100%。
(9)本方案中所涉及的生活污水,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未纳入污水收集管网的废水,包括厕所粪尿、洗衣洗澡水、厨房等家庭排水。
(10)《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指畜禽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
(11)风险源名录包括风险源登记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12)城市饮用水源无污染风险的,评估时风险源名录完成率和危险化学品运输制度建立率均视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