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课程按照中国民族音乐的体裁形式,以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中国民歌为主线,选用经典曲目和唱段进行讲析,介绍其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并教唱主要音乐片段。
这门课程的主要特色:就是使学生在欣赏名曲的同时,教会学生演唱经典民歌。
让学生从“学会演唱一首家乡的歌”开始,来逐渐认识中国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以及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积淀,从而更加热爱我们本民族的音乐艺术。
课程教学所达到的要求:1.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及社会意义。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梗概。
3.使学生熟悉中国民族音乐主要类别、经典曲目及其艺术风格。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中国民族音乐源流及历史文化概述本章教学目的:1、通过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流程,加强对学习民族音乐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2、引导学生聆听、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本章主要内容:1、中国丰厚民族音乐文化积淀的的形成: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
2、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3、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方法:本章重点、难点: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种分类方法本章参考文献: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2.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3月4.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本章思考题:1.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2.中国民族音乐按体裁划分为几大类?第一节中国民族音乐概述及发展简史1、中国民族音乐概述: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世界留下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
2、民族音乐发展简史:(1)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埙;(2)河南舞阳—骨哨;(3)原始氏族社会——女声独唱歌曲《涂山氏妾歌》和狩猎的《弹歌》;(4)黄帝时期歌舞表演《云门》和舜《韶》;(5)周代—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6)封建社会,音乐文化不断发展。
诗经、九歌、乐府、唐代的曲子、歌舞、器乐演奏的发展。
(7)宋金时期,词调、说唱、戏曲等音乐形式的产生与发展。
(8)明清时期,世俗音乐体裁形式的广泛发展。
第二节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1.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
2.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结构。
3.均衡对称的曲式结构原则、均匀平稳的节奏安排。
4.简繁相适、动静相衬的音乐表述方式。
5.与文学、语言、舞蹈、戏剧、造型等姊妹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第三节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中国民族音乐大体上有三种分类方法:1、按体裁品种分类。
分为4大类: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
本课程按照此分类依次讲解。
2、按风格色彩分类。
分为2大片区。
北方和南方。
3、按历史时期分类。
分为2大类。
古代和近现代。
第二章民歌与歌舞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传统民歌与歌舞的概念与艺术特征。
2.中国民歌的分类及南、北方色彩区音乐特点。
3.少数民族音乐简述。
本章主要内容:1. 民歌与歌舞概述2. 汉族北方的民歌与歌舞3. 汉族南方的民歌与歌舞。
4. 少数民族的民歌与歌舞本章重点、难点:中国民歌中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各有哪些艺术特点。
学唱课堂教唱的10首民歌。
本章参考文献: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3月4.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本章思考题:1. 中国民歌有哪些基本特征?2. 民歌按题材可以分为哪几类?3. 汉族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在风格上有何不同?4.举例说明你熟悉的少数民族民歌。
第一节概述一、民歌与歌舞的特征民歌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第二,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二、民歌与歌舞的体裁类别民歌体裁大体可分:号子、山歌、小调3个大类。
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
号子有着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
号子有以下五种: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是产生在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的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
山歌的艺术表现有3个特征:一是感情抒发的直畅性;二是编唱方法的自由性,三是表现形式的单纯性。
山歌的音乐形态有4个特点:声调高亢辽阔;节奏较自由;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
山歌的分类:三种:1. 一般山歌;2. 放牧山歌;3. 田秧山歌;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
它的流传最为广泛,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
小调产生在人们的劳动之余,一般有两种场合:一是休息或从事家务劳动的时候,人们常常用小调来咏叹自己的心思,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二是集体娱乐在街头巷尾、酒楼茶馆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候,用以消遣助兴。
小调的音乐不表现特点。
小调的分类:1. 吟唱调;2. 谣曲;3. 时调。
中国的歌舞音乐:与小调很接近,只是因为要配合舞蹈动作,常加用更多的衬词、衬腔和重复腔。
音乐织体上,常有一领众和的形式,锣鼓和丝竹乐的伴奏也比小调丰富。
有些歌舞带有简单的情节,有时演唱者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歌舞音乐大约可分为4类,即:秧歌类、花鼓类、花灯类、风俗舞类。
此外,还有旱船、莲湘、小车、拉花、春牛等歌舞形式及其音乐。
三、民歌与歌舞的色彩区四、民歌、歌舞与其他民族音乐类别的关系实践:学唱民歌《小河淌水》第二节汉族北方的民歌与歌舞号子遍布于全国各地,与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劳动方式、经济状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北方号子很多,较有代表性的如:东北森林号子、黄河打夯打硪号子、沿海的渔民号子等。
一、北方的号子1. 东北森林号子。
赏析《哈腰挂》2. 黄河硪歌、夯号。
3. 黄河船夫曲。
赏析《黄河船夫曲》二、北方的山歌北方的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色彩区,华北和东北的山歌很少。
西北山歌大多几种在几个歌种之中:1. 信天游。
赏析《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脚夫调》、《蓝花花》2. 花儿。
赏析《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3. 山曲、爬山调。
赏析《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三、北方的小调1、北方的时调。
时调是小调的一种,是在民间休息娱乐时为消遣助兴而唱的民歌,他还常常被民间的职业、半职业艺人在城镇市集、街头巷尾、游览胜地用来为人们演唱。
时调音乐比较成熟,结构严谨、完整,节奏规整,常用乐器伴奏,表现手法较为丰富。
往往一首时调会跨越色彩区的界线,流传非常广远。
北方尤以华北色彩区的时调最为突出。
流行最广的时调:茉莉花调、剪靛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
茉莉花调:赏析《茉莉花》剪靛花凋:赏析《放风筝》、《丢戒指》孟姜女调:赏析《摇篮曲》2、华北、东北的其他小调。
赏析《小白菜》、《花蛤蟆》、《绣荷包》3、西北的其他小调。
赏析《揽工人儿难》、《三十里铺》、《尕老汉》、《交城山》、《打酸枣》、《秋收》、《沂蒙山小调》四、北方的歌舞1. 秧歌:主要流行于北方汉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
是歌、舞、戏三者的结合,各地有不同的侧重。
秧歌曲调十分丰富。
赏析《拥护八路军》、《跑旱船》、《正对花》、《反对花》2. 二人台:流行在内蒙西部、山西、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后发展成地方戏曲。
伴伴奏乐器: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
3. 二人转:流行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后发展成地方小戏。
它是在东北民歌和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莲花落等多种民间歌舞、说唱、戏曲音乐的因素形成、发展起来的。
赏析《双回门》学唱民歌《扁担歌》、《走西口》、《花蛤蟆》第三节汉族南方的民歌与歌舞南方地区,主要包括江南色彩区、闽粤台海色彩区、湘鄂色彩区、西南色彩区。
南方民歌的风格,大多比较细腻、委婉,但其中的差异较大,各种色彩特点、歌种分布、方言语音等纵横交错,比北方民歌的情况更复杂些。
一、南方的号子1. 农事号子。
赏析《舂米号子》、《打麦歌》2. 湘鄂打硪号子。
赏析《打硪歌》3. 船夫号子。
赏析《川江船夫号子》、《澧水号子》4. 采石号子。
赏析《大锤号子》二、南方的山歌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几乎各地都有,大多冠以地名。
1. 江浙山歌。
赏析《对鸟》、《叮叮当》、《我们的山歌牛毛多》、《风吹竹叶》2. 客家山歌。
赏析《打支山歌过横排》3. 湘鄂山歌。
赏析《花咚咚的姐》4. 西南山歌。
赏析《槐花几时开》、《尖尖山》、《放马山歌》、《弥渡山歌》、《小河淌水》5. 南方的田秧山歌。
赏析《拔根芦柴花》三、南方的小调1. 江浙、闽粤台小调江浙小调属于“吴歌”,他的风格与江浙山歌相似,但更曲折、细腻,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跳进较少,线状曲折,节奏流利均衡。
赏析《孟姜女》、《无锡景》闽粤台小调:赏析《天乌乌》、《思想起》2. 湘鄂、西南的小调湘鄂小调在色彩特征上和当地山歌是一致的,较突出的歌种“桑植小调”流行于湖南西部,其音乐风格兼有湖南及四川两地的特点,还有些歌受到苗族、土家族民歌的影响。
赏析《马桑树儿搭灯台》、《幸福歌》3. 江淮的小调赏析《茉莉花》、《月儿弯弯照九州》四、南方的歌舞1. 采茶:主要流行在江西、浙江、闽西、粤北等地的民间歌舞。
赏析《顺采茶、倒采茶》2. 花鼓: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民间歌舞,近100年来发展为地方戏曲形式。
起源于民间小调、渔鼓、高跷等,因其最初以鼓为伴奏乐器而得名。
赏析《凤阳花鼓》一、二3. 花灯: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及两湖地区的民间歌舞,后发展成地方戏曲。
流行在各地的花灯与当地的民歌有密切的联系,各具特色。
赏析《绣荷包》(云南)、《黄杨扁担》、《龙船调》学唱民歌《放马山歌》、《凤阳花鼓》、《太阳出来喜洋洋》、《黄杨扁担》、《十送红军》、《绣荷包》(云南)第三章民族器乐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简史及乐器形制。
2.中国乐器的分类。
3.通过不同风格乐曲的辨析,掌握独奏乐器和合奏类乐器的艺术风格。
本章主要内容:1.民族乐器概述。
2.独奏器乐。
3.合奏器乐。
本章重点、难点:1.民族民间器乐的特征。
2.独奏乐器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本章参考文献: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3月4.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本章思考题:1.独奏乐器可以分成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2.你熟悉那些民间弹拨乐器?3.丝竹乐和吹打乐各有什么特点?4.你喜欢那些民族器乐的新作品?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