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中国发现的虫媒病毒
9种
其中引起流行的虫媒病毒 4种
分离到的虫媒病毒
5种
我国流行的虫媒病毒
• Encephalitis B virus 乙型脑炎病毒
• Dengue virus 登革病毒
• Forest encephalitis virus 森林脑炎病毒
•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双份血清检测IgG:效价4倍增高 单份血清检测IgM: 早期诊断
五、防治原则
1. 防蚊灭蚊 2. 管理好传染源:猪--预防接种 3. 预防接种: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 4. 对症治疗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是登革出血热和登革 休克综合征的病原体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 白纹伊蚊等媒介传播
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是 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
IgM中和抗体: 感染后1周产生,2周达高峰 IgG中和抗体:维持数年 血凝抑制抗体:感染后第5天出现,2周
达高峰,维持1年以上
完整的血脑屏障和细胞免疫也发挥重要作用
四、微生物学检查
1. 病毒的分离:细胞培养,乳鼠脑内接种 2. 病毒核酸检测—RT-PCR 3. 抗原检测—IFA, ELISA 4. 抗体检测—HIT,ELISA
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增加:
病毒感染刺激免疫细胞释放TNF-α、IL、IFN等 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损伤
3. 致病特点:
隐性感染为主:显: 隐 = 1: 1000~2000
儿童发病为主 转归情况多种:
轻型、普通型 重型、极重型
4. 免疫性:
感染后免疫牢固而持久 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
肾综合征出血热
rift山谷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 热(新疆出血热)
阿根廷出血热 玻利维亚出血热 lassa热 Maburg出血热 ebola出血热
分
布
亚洲、非洲
非洲、南美洲
亚洲、加勒比海
印度
俄罗斯
亚洲、欧洲、非 洲、美洲
非洲
非洲、中亚、 中国新疆
阿根廷 玻利维亚 非洲 非洲、德国 非洲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出血、皮肤紫癜及瘀斑
Review questions
1.简述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 2.简述在我国流行的虫媒病毒的种类及所致疾病。 3.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出血热病毒是一类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的病毒
*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一组疾病或一组 综合征的统称。共同特征:“3H” 症状
Lassa fever
汉坦病毒
(hantavirus)
1978年,李镐汪从韩国汉坦河附近的 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出该病毒。
汉坦病毒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两种急性 传染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a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以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
1. 高热(hyperpyrexia) 2. 出血(hemorrhage) 3. 低血压(hypotension)、休克及不同脏器损害
人类出血热病毒及其所致疾病
病毒科 披膜病毒科
黄病毒科
病毒 基孔肯雅病毒 黄热病病毒 登革病毒 kyasanur森林热病毒 omsk出血热病毒
汉坦病毒
布尼亚病毒 科
沙拉病毒科 丝状病毒科
(1)决定病毒的细胞嗜性与毒力 (2)血凝素功能 (3)中和抗原, 抗原性稳定, 只一个血清型
乙型脑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2. 培养特性
细胞培养:地鼠肾、幼猪肾等原代细胞 C6/36蚊传代细胞 特点:引起明显CPE
动物接种:乳鼠颅内
二、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家畜:猪、马、羊、骡等 家禽:鸡、鸭、鹅等 野生动物 :野鸟、蝙蝠等
rift山谷热病毒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病毒(新疆出血热病 毒)
junin病毒
machupo病毒 lassa病毒 marburg病毒 ebola病毒
媒介 蚊 蚊 蚊 蜱 蜱 啮齿动物 为主 蚊
蜱
啮齿动物 啮齿动物 啮齿动物 猴、蚊? ?
所致疾病 基孔肯雅热 黄热病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kyasanur森)为一群通过吸 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 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性
宿主范围广 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 所致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 大多数虫媒病毒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虫媒病毒的种类
1992年国际虫媒病毒中心登记 535种
对人类致病的虫媒病毒 128种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virus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virus
1935年,日本学者首先从脑炎死亡者脑组织中分 离到该病毒,国际上称为日本脑炎病毒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我国学者于1940年分离到此病毒,我国将其定 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virus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亚热带、温带地区,我国除 东北北部、新疆、青海和西藏外,均有该病 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结构
球形,直径30~40nm 有包膜,衣壳呈立体对称型 +ssRNA, 含一个ORF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结构蛋白:
➢ C(capsid)蛋白 ➢ M(membrane)蛋白 ➢ E(envelope)蛋白
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流行季节感染率 100%)是主要传染源,在人流行前1~2月即 有流行。
2.传播媒介:蚊子为主(我国以三带喙库
蚊为主),蚊子可带毒越
冬并经卵传代—储存宿主。
3.易感对象:普遍易感,但以10岁以下
(2~9岁)儿童多见(6月内 婴儿有母体抗体保护)
4.流行季节: 7~9月为高峰季节
越冬,经卵传代
蚊
猪
V血症
人
蚊
储传 存播 宿媒 主介
传染源
猪 中间宿主
乙脑病毒的传播方式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过程:
病 毒
蚊叮咬胞
皮 肤 毛 细
血
管
内
皮
局 部 淋 巴 结 增 殖
细
隐性 感染
病毒血症
血
肝、脾
血
(MØ)
脑炎 脑膜炎
人
人
体
体
免
免
疫
疫
力
力
2. 致病机制:
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病毒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分泌某些细胞因子,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易于侵入中枢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