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病毒【传染病科】
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 、 伤口)
虫媒传播(厉螨)我国已证实数种蛎螨和小盾恙螨是传播媒介, 也是储存宿主。
流行特点
疫源地遍及世界五大洲
我国是HFRS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本世纪30年代首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发现此病
80年代中期以来,年发病人数超过10万,病死率为3~5%,有的
地区高达10%
分地区性和季节性
Host of Hantavirus
Spread pathway of Hantaan virus
发病机制
此病毒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免疫细胞有较强的亲嗜性和侵袭力。直 接引起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 引起免疫应答异常。
发病高峰多在11-12月。
1.灭鼠:
2.加强人群防护:减少与鼠接触(特 别是野外工作者);
3.疫苗:目前我国生产的3种灭活疫 苗效果良好; 4.治疗:三氮唑核苷,还可用IFN、 中药。
新疆出血热病毒
属布尼亚病毒科
病毒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与汉坦病毒相似
抗原性、致病性及传播方式与汉坦病毒不同
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动的荒漠和牧场 野生啮齿动物和(牛、羊、马、骆驼等)是自然储存宿主和传染 源。蜱是其长期的储存宿主。硬蜱是传播媒介, 此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地区性和明显的季节性。每年4~5月为流行 高峰
潜伏期7天左右,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 出血及中毒症状
病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特点:
(1)发热,全身疼痛等---中毒症状。
(2)出血:皮肤粘膜出血点,血尿,血
压下降。
防治:
灭蜱、防蜱咬;隔离患者,正在观察中。
小结:出血热病毒
病毒 名称 登革 病毒 分类 黄病毒科 +ssRNA 包膜 布尼亚科 -ssRNA 有包膜 布尼亚科 -ssRNA 有包膜 所致疾 病 登革热 登革出 血热 HFRS HPS 新疆出 血热 (发热、 出血) 传染源/ 储存宿主 传播途径 传播媒 介 埃及伊 蚊,白纹 伊蚊 螨 直接吸 入,接触 主要靶 器官 毛细血 管内皮 C,单核 C 全身小 血管 毛细血 管 小血管 毛细血 管 免疫特 点 免疫促 进作用 (ADE ) 持久 防治原 则 防,灭蚊 无成功 疫苗 防,灭鼠 灭活疫 苗 防,灭蜱 灭活疫 苗
第33章
出血热病毒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在分类学上包括多 种不同的病毒。
我国发现的有: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1987年新命 名的一个属 内罗病毒属:新疆出血热V 黄病毒科:登革V
汉坦病毒(Hantavirus)
汉坦病毒(Hantavirus)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是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 传染病。
生物学性状
病毒呈圆形、椭圆形或多形态, 核酸类型为单股负链RNA,分为L、M、S三节段。 有包膜,包膜上有刺突
抵抗力
对酸(pH3)和丙酮、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
56℃ ~60℃30分钟可灭活病毒
传播途径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 源 可能的途径有3类5种
人、猴
叮咬
汉坦 病毒 新疆 出血 热病 毒
啮齿类动物 螨 野生动物(鼠 兔) 家畜(牛马羊 骆驼)
呼吸道 消化道 直接接触 叮咬 伤口接触
蜱
持久
典型症状:
HFRS:高热、出血、肾损伤、免疫功能紊乱,伴 三痛(头,眼眶,腰)、三红(面、颈、胸部潮 红)→多脏器出血,肾衰 。
典型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 尿期、恢复期;
发病机制:V直接损伤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 免疫损伤(III型超敏反应)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眼结膜充血
醉 酒
貌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高热、出血、肾损害。初期眼结膜、 咽部等有出血点,常伴有三红、三痛,几天后,病情加重,表现 为多脏器出血及肾功能衰竭。
微生物学检查
1 病毒分离 2 检测特异性lgM 抗体 3 检测特异性lgG抗体 4 检测血凝抑制抗体
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