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芬美术馆空间优劣分析
三楼并没有成为周围人们通往大芬村的一条路径。这使得三楼的人流就更是接近于0。 三楼的工作室没有被利用起来,没有人流,咖啡厅也无从谈起,从一层室外广场直接 上三层的楼梯较隐蔽,并且路线很长,所以,没有任何东西会吸引人们到三楼来,三 楼就越发的没有人气了。
体块之间的关系不同
金泽21 世纪美术馆
大芬美术馆
三层平面
三层空间:设计师在三层设计了一些工作室,咖啡厅,以及 一个大大的室外平台。并且设计了很多通路,希望可以联系 周围的各种功能片区,使得它们通过这栋建筑,解决高差问 题,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联系。 实际情况:实现联系只是建筑师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美术 馆伸出的这些小路,很多都成为了死路,或是被封闭起来。 学校和居民区都存在安全管理问题,美术馆开出的路既不是 主要道路,也不是人流节点,所以他们不会在这边开门是正 常现象。 如果美术馆周围也是公共道路的话那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 问题了。我们之后在做的时候也应该考虑清楚现状需求,不 能强人所难。
设计师将展厅以这种形式置于 建筑中,是希望人们可以体验 在城中村街道中行走的感觉。 也没有体验到。 原因:展厅形状以及排布问题。 与城市街道比较可以看出,二 楼展厅的排布大小不一,形状 各异,从肌理上就没有形成村 内街道的环境。 尺度上的差别也很大。室内的 街道空间和室外的街道空间, 高宽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二层平面
分不清展厅与所谓展廊空间 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 也不知道自己到过那些地方
迷路
原因: 建筑形体本身不规则。人们在其中 行走时无法分辨方向,自己转弯了 可能也完全意识不到。 空间尺度不合适。空展厅空间的可 辨识性太弱,有些展廊空间的尺度 和展厅空间的几乎相同,让人们无 法分清自己身在何处。
L O R E M I P S U M D O L O R
大芬美术馆
好的设计 & 感官不足的建筑
尺度
问题
设计与现实的差别
原因
管理
解决方法 人流量
人性化
吸引力
入口广场
一层广场:设计师在这个广场的铺地方面 做了设计,将村落肌理印在此处,是个这 个广场和整栋建筑从上帝视角看起来浑然 一体。 问题:广场尺度大,白天使用率低 原因:人流量小,广场无遮荫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层平面设计师希望一层是一个开放的销售空间,如同这个村落中的城市街道上的那些商铺 一样,进行油画的售卖,以延续整个村落的商业行为,这样可以使得这个建筑可以 和整个村子居民的生活更接近。
实际情况:一层现在成为了纯粹的展览空间,与其他美术馆完全无差别,并没有 达到设计师设想的那种雅俗共赏,与民同乐的情况。
一层的天窗 阴天的时候,人们行走其间完全意识不到这里有个天窗,明显可以看出,内部还 是靠的人工采光,这个天窗的存在就流于形式。 晴天的时候,这个天窗就有大大的存在感了,虽然大多数还是会绕道而行,但是 人们在建筑中看看到阳光的时候还是会心情愉悦的。
我想大多数只去过一次的人对这个建筑的印象,并不是 像资料里那样看起来非常丰富,非常有想法的建筑,而 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展厅。 我想,这是和使用者有关,要建筑师本身的设计有关。 这里有许多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东西,但可能使用方法 要做些调整和改变,应该更贴合实际情况的让这个建筑 产生。
THANK YOU
二层入口有一个显眼的大台阶,由于管理的需要,二层直接对外的门一般是不开的, 入口处的大台阶就完全成为了一种装饰空间,并不会有认真的去使用。但在一层, 它给市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遮阳避雨,游戏玩耍的空间,并形成了建筑入口处的 雨棚。 如果人们真的去使用大楼梯,由于楼梯扶手的厚且宽,使得人们上了楼梯在视线上 就完全和一层的广场隔绝开来,所以我认为,它其实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情,期待 展品,是一个还不错的入口引导空间。
体块置入方式不同
金泽21世纪美术馆 每个体块都是通到底部的,仅仅 是在顶部的高度是不同的。所以 在一层行走时,有功能的空间与 走道空间之间的关系很清晰 金泽21世纪美术馆 大芬美术馆 并不是所有的体块都通到底部, 一层是大面积的展览空间,体块 感几乎为0,二层有部分体块感, 即展厅空间,其他空间都是放开 的大空间,从而形成这种不分主 次的感觉。 大芬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