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G桩检测方案1
xxxx。 根据场区地质条件,由xxxx公司设计,采用强夯法、CFG桩复合地基
方案。首先采用强夯处理,再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处理后的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80kPa。
xxxx人工挖孔桩采用高应变法检测、低应变、单桩承载力试验。
二、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第四系人工堆积层 ①层素填土(Qml):灰褐、褐红、褐黄色,由粘性土含少量灰岩
(4)二叠系下统永德组下段(P1y) ④强风化泥灰岩:灰、青灰、灰白色,局部为全风化程度,局部夹泥 岩、灰岩薄层,中厚层构造,岩体风化强烈,碎裂结构,节理裂隙发
育,岩心经钻具扰动呈碎石、碎块状,局部为混角砾粘土状,见较多溶
蚀孔洞分布,粘土充填为主。场地内大部分钻孔有揭露,未揭穿,揭露
顶板埋深1. 50~22.20m,厚度0.60~8.70m,平均厚4.18m。 三、地基处理方案设计参数
3.1、CFG桩设计参数
CFG桩桩长设计参数如下表:Leabharlann 表1: CFG桩桩长设计参数表
楼号
强夯后地基 设计复合 承载力标准 地基承载力
值(kPa) 特征值(kPa)
单桩承载 力特征值
(KN)
面积 置换率
桩间距(m2)
设计总桩数 (根)
净水系统
/
≥180
450.00
/
/
13
及水池
地磅3
/
≥180
450.00
检测桩位置由甲方、监理、检测单位,依据规范随机选定。
5.2、人工挖孔桩检测 桩基检测采用高应变、低应变、单桩承载力。
六、检测方法技术 6.1、CFG桩复合地基检测
(一)
被选做静载荷试验的桩位在试验前应先将桩周土人工清除、桩头剔 凿至设计桩顶标高,桩头顶面应平整,桩与压板之间铺一层厚度50150mm的中粗砂。压板面积为单桩所承担的面积。褥垫层施工要求:按 《xxxx建设项目(蔗渣打包间)》基础平面布置图 CFG桩平面布置图褥 垫层施工要求进行。
三、主要施工方法 3.1施工流程程序
1)检测工作程序、质量保证措施控制流程
2)试验流程
调查、资料收集 制定检测方案
前期准备 现场检测 计算分析和结果评价 检测报告
加载分级 沉降观测 终止加载 卸载与卸载沉降观测
3.2试验操作和过程控制 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 一级荷载,单桩检测的最大荷载加至≥540kN;然后分级卸载到零。 1 、加载分级: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的确定。 参加统计的试桩,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 为该场地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 力特征值Ra按极限承载力的一半取值。
(四)、高应变 第一章:检测依据 1.1严格按照国标JGJ 106-2003 J256-2003的规范要求试验。 1.2 检测仪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海公司生产的SDT 2004 TDI掌上动 测仪。 1.3测试目的 通过高应变动力测试获取各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值、桩侧摩阻
xxxx建设项目基桩
检测方案
xxxx建设公司 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三、地基处理方案设计参数 四、编制依据 五、检测目的、项目、数量 六、检测方法与技术 七、质量控制 八、安全生产与文明检测 九、资料整理解释及成果
十、工程进度
一、工程概况 xxxx建设项目由xxxx公司筹建。拟建场地位于xxxx,拟建建筑物有
Cm= 式中:L:已知桩长;Cm:桩身混凝土平均速度;Δt为反射波 时差。分析实测曲线,可以由反射波的相位特征判断桩身的完整性。 缺陷位置按下式计算: 其中: :桩顶至缺陷的长度;:缺陷位置反射的时差; Cm:桩体混凝土平均波速。
图二 低应变动测反射波法示意图
(三)、单桩静载: 1.1编制依据 1)工程设计图纸 2)设计方提供的设计资料文件 3)施工记录,包括浇筑日期混凝土强度、桩径桩长等 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1.2主要工程项目和数量
力极限值及桩端阻力极限值数据,验证工程桩设计施工参数及承载力要 求的合理性,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实时监控工程施工质量。 1.4 测试原理及方法 高应变动力检测的原理是用重锤冲击桩顶,使桩周土产生塑性变形并使 桩身与桩周土体产生相对位移,由置于桩顶附近的应变式力传感器及加 速度传感器实测桩身轴向受力和速度的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得 到桩土体系性状的相关数据。 测试时将两只加速度传感器和两只应变式传感器分别对称安装在距桩顶 1.0D-2.0D的桩侧表面。将重锤提升至桩顶以上一定高度,重锤自由下 落冲击桩顶,瞬时冲击产生的加速度波和力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并对桩土 体系产生作用,加速度及力的时程信号被传感器接收并通过桩基动测系 统放大和A/D转换,传入计算机机,经计算机软件处理后存入磁盘,同 时显示实测波形,由现场测试人员判定实测数据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 合要求,须查明原因,排除影响实测数据质量的因素后,再次测试,直 至实测数据符合要求为止。后期处理时将存在磁盘上的实测数据回放并 利用CCWAPC软件进行拟合计算。拟合步骤为:根据测试场地试桩工程 (竖向静载测试及应力应变测试)报告提供的场地内各土层特性及桩基 施工参数建立桩-土模型,设定各初始参数;以实测速度信号作为边界 条件,利用特征线法求解波动方程,反算桩顶受力值;将计算得到的力 波曲线与实测力波曲线进行比较,若吻合程度达不到要求,则修改初始 参数重做拟合计算,直至计算出的力波曲线与实测力波曲线的吻合程度 符合要求为止。最终给出桩的承载力极限值、桩侧摩阻力极限值、桩端 阻力极限值,荷载沉降曲线及土阻力沿桩身的分布情况、凯司阻尼系数 等测试成果。实测数据质量判定及拟合曲线吻合程度判定均依据《建筑 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J 256-2003>的要求进行。 1.5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本次试验使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其步骤为: 1、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隔 30min读记一次。 2、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一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mm。 3、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4、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行,每卸一级,间隔半 小时,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三小时读记总回弹量。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 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 3、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 倍。
抗压检测示意图如下:
荷载(配重) 荷载(配重)
千斤顶 载重钢梁
承重墙 承重墙
百分表
基准梁
试验桩
静荷载示意图
3、试验加载装置:试验加载装置用油压千斤顶分级对试 验桩进行加 载。 4、桩顶沉降量观测仪表:采用精度为0.01mm的大行程百分表。 2.2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1、保证试验场地要求平整,试验桩必须浇筑桩帽,负地面1m。 2、将堆载用现在堆散土,在进行试验时用装载机从附近运土达堆载平 台上。 3、勘察、设计和施工资料。 4、对工程桩进行试验前要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 5、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且不应 少于28天。
砾石组成,主要由场地平整时开挖场地挖方区粘性土堆填而成,可塑, 高压缩性,结构松散;局部为耕植土,含植物根茎。标贯击数(N) 2.7~9.8击,平均值6.2击。场地中部及北部67个钻孔有揭露,堆填时间 短。揭露厚度0.50~13.5m,平均厚7.08m。
(2)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 ②层次生红粘土:褐红、褐黄色,局部蓝灰色夹灰绿色,局部夹粘 土薄层,可~硬塑,含水比aw=0.59~0.89,平均0.80,中压缩性为主。压 缩系数(a1-2)0.21~0.53Mpa-1,平均值0.41 Mpa-1;压缩模量(Es12)4.07~8.93 MPa ,平均值5.68MPa。液塑比Ir=1.64~1.69,平均1.67, 液塑比Ir’=1.66~1.84,平均1.73,Ir<Ir’,属收缩后复浸水膨胀,不能恢 复到原位的红粘土类型。干强度及韧性中等,稍湿。标贯修正击数 (N)4.2~10.1击,平均值7.9击。整个场地55个钻孔有揭露,主要分布 于勘察场地中部填方区下部,顶板埋深0.00~13.50m,厚度 0.70~10.50m,平均厚3.67m。 (3)第四系残积层(Qel) ③层红粘土:褐红、褐黄色,可~硬塑状态,中压缩性,含水比 aw=0.47~0.81,平均0.63。中压缩性为主,压缩系数(a1-2) 0.11~0.93Mpa-1,平均值0.34 Mpa-1;压缩模量(Es1-2)2.09~15.74
五、检测目的、项目、数量
5.1、CFG桩复合地基检测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测试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
值能否满足设计要求。检测数量为总桩数的0.5~1%,且每个单体工程的 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点。依据规范要求,共15组。
采用低应变动测方法对桩体完整性进行抽样检测。检测数量为总桩 数的10%,共51根。
该工程采用CFG桩,在施工前按1%且不少于3根的抽检方法进行抽检。 二、施工总体安排 2.1试验人员与仪器设备配置 1、静载检测,安排技术人员负责现场试验检测工作,工人5~8名进行 土的搬运堆载(使用装载机搬运)。
2、静载检测试验装置:采用现场堆土压重平台反力装置(见下 图)。现场作业计划投入1~2台套静载设备。
/
/
36
输渣系统
/
≥180
450.00
/
/
82
蔗渣仓
/
≥180
450.00
/
/
207
蔗渣打包
/
间/转运站
≥180
450.00
/
/
118
制炼循环 水泵站
/
≥180
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