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准 备 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数 一 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5页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1、2小题。
内容简析按顺序数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
教学目标1.能按一定顺序数出物体的数量,会认、读10以内的数。
2.初步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数数的过程。
3.初步感受数的规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数数的方法,能按一定的顺序数数。
教法与学法1.教学本课时,教师可以把“美丽的校园”的情景图制作成挂图或动画课件,也可以用本学校的照片实施教学,还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现场表演,帮助学生观察、计数。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对情景图内的事物有序观察,数出图中的人物、物体的数量。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复习:区分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如:桌子上有几个茶杯,国旗上有几颗五角星等。
学习:数数,就是一个一个按顺序数物体的个数,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是几,这些物体的个数就是几个。
延学:能根据数字数出相应个数的物体。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美丽的校园”,教师导语:同学们,这是一个美丽的校园,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快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你能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吗?由此导入本课课题,教师板书:数一数。
(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品析:这种导入方式,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开学时的情景,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利用了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自然而然引入课题。
】拍手歌引入法: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学过的“拍手歌”唱一遍吧!教师和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唱:你拍1,我拍1,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2,我拍2……唱完后,教师导语:歌中我们数到的数有1、2、3……最后是10,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有数数的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一数。
【品析:通过师生一起合唱“拍手歌”,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对数数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游戏导入法:“寻找小金猴”。
游戏规则:教师组织8名学生,离开座位围成一个圆圈,然后由1名同学开始,从1到10连续报数,报“10”的同学离开,剩余同学继续往下报数,每次报到“10”的那名同学离开,最后剩下的一人就是要寻找的小金猴。
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数数。
(1)让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美丽的校园”情景图,提取图中信息:①国旗高高飘扬,老师和同学在谈话。
②单杠、小木凳、垃圾桶整齐摆放。
③花儿怒放、鸟儿飞翔,远处的大树郁郁葱葱。
(2)提出的问题:人和物各有多少?同学们都来数一数。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各种物体的数量。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组的成果。
(3)老师总结数数的方法。
①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
如: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
如图:②把图中的事物进行简单分类。
如:分别数一数有多少棵树……如图:③逐一数出人或物的数量。
如图:(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品析:引导学生从情景图中提取图中事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数,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数数的方法。
】◎顺承数数,研学认数。
在总结数数的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怎样认读这些数?(1)通过数图中事物,知道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表示,有几个事物,就用几表示。
如:图中有1面就用“1”表示,2个就用“2”表示,3就用“3”表示,4个就用“4”表示……(2)认读1~10各数,可以先从1读到10,再从10读到1,最后老师指一个数学生读一个数,进行集体交流。
(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品析:认数通过读数得到强化,以多种形式进行读数训练,避免练习形式单一造成学生认读疲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本课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这节课的内容,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当多种物体放在一起时,怎样正确数出其中一种物体的个数?学生在一起讨论,联系上面学过的知识,总结出方法:多种物体放在一起,先确定要数哪一种,然后寻找相同的物体,用做标记的方法数,就能正确数出这种物体的个数。
【品析:本课学习的数数方法有多种,多种物体放在一起学生容易发生混淆,寻找相同的物体并做上标记,才不会重数或漏数。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回顾学过的内容,巩固数数的方法,掌握学生对1到10各数的认读情况,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思考如下问题: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通过质疑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对于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起到了强化作用,知道数数时按一定顺序数,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就是这些物体的总数。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和学生探究数数的方法的时候,教师应避免死板地依靠教学时总结的方法,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数数方法。
例如,让学生自己先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数的方法和数的结果。
我的反思:板书设计数一数第2课时 比 多 少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6、7页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4小题。
内容简析知道同样多的含义,会比较物体的“多”与“少”。
教学目标1.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和用数学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法与学法1. 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利用情景中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比较,可以先组织学生摆一摆、说一说,边摆边叙述童话故事,再组织学生比一比、练一练,逐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2.学习本课时,学生应紧密配合教师的要求,借助大头贴等学具,边摆边思考:是不是一一对应的?有没有剩余的?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演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动画片:小兔的房子被大雨冲倒了,要重新盖房子,小猪来帮忙了,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它们干得很带劲……教师及时提问:有几只小兔?搬了多少块砖?有几只小猪来帮忙?扛了几根木头?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复习:数数时要按照一定顺序数数,如从左往右数、从大到小数等;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表示,数到几,物体就有几个。
学习: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如有4只小兔和4块砖,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
延学:会比较事物的大小,了解“>”“<”或“=”的含义并正确使用,能进行数字的大小比较,如3=3,3<4,3>2。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抓住了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入情景中掌握图中的情节,为探究新知识做好铺垫。
】故事引入法:从前,有三只小猪特别热于助人,谁有困难它们就帮助谁。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鱼儿在水里高兴地跳起了舞。
三只小猪可没有时间玩耍,原来它们正在帮小兔盖新房子呢,旁边的桌子上放着许多好吃的,有胡萝卜、苹果,这些都是小兔为小猪准备的,它们多么团结啊!教师引导学生来数一数,胡萝卜有几根?苹果有几个?什么多?什么少?由此引入课题。
【品析:在故事中融入德育教育,教育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热情待客,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游戏导入法:教师组织一个“比多少”的游戏:前面由4名同学站一排,后面由3名同学站一排,让学生说一说哪一排人数多,哪一排人数少。
再添上1名同学,变换队形:两排都有4名同学,教师导语:这种情况属于“同样多”,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感受乐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发现知识,寓教于乐。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数数。
和学生共同观察教材第6页的情景图,提取图中信息,并找出待解决的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有4只,4块。
②有4根,4个。
③有3只和3个。
(2)提出的问题:哪些物体的数量同样多?【品析:通过事物和数字的一一对应,学生很容易数出物体的个数,寓教于乐。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学习方法,认识“同样多”。
根据已有的认数经验,学习新知。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大头贴,在练习本上把小兔——砖,胡萝卜——小木凳,小猪——苹果对应贴起来。
①比较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
1只小兔搬一块砖,正好搬完,小兔和砖都没有剩余,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就是“同样多。
”②如上图,把两个物体一个对应一个地进行比较就是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如上面说的小兔和砖一一对应,就说明是同样多。
(2)“同样多”的事物。
通过比较,发现“同样多”的事物还有:和,和等。
(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品析: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活动中观察和思考,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起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感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学得好。
】◎比多少。
认识“多”“少”。
我们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比较出两种事物中哪种多,哪种少;也可以用上面提到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如图:把和一一对应起来,发现余下一根,我们就说比多,比少。
【品析:与“同样多”的教学同理,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通过事物有无剩余,判断事物的多与少,理解多与少是对比着说的。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一串有红和绿两种颜色的珠子,判断哪一种颜色的珠子多时,只有一一对应的方法吗?学生在一起讨论,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知道:除了用一个红珠子对应一个绿珠子,看看最后哪一种颜色的珠子有剩余来判断,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来判断,可以先数出红珠子有多少个,再数出绿珠子有多少个,哪个数大,哪一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品析:本课学习的是比多少的方法,为避免重数或漏数,主要是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使用数一数的方法,则是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新知识和旧知识相结合,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都明白了吗?”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回顾学过的内容: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如果都没有剩余,则两种物体个数同样多;如果有剩余,则有剩余的物体个数多,没有剩余的物体个数少。
然后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思考如下问题:怎样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比多少”的方法,也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有了深刻理解,同时拓展了解题思路,比多少的时候也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来解决。
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步步深入,利用学生喜爱的大头贴来组织教学,活跃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