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
2.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2.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
1.在学习中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了解数学的历史发展。
教学过程:
一、测试你的IQ,下面每串数字都存在规律,请在空白处按照规律填上合适的数字。
① 2, 4, 8, 16, . [ 3' ] ② 1, 3, 6, 10,. [ 3' ]
③1, 1, 2, 3, 5, . [ 4' ] ④ 256, 16,4, . [ 5' ] ⑤ 63, 8, 3, . [ 6' ]
18分以上,恭喜你,你的智商非常高!14~18,呵呵,你也是个聪明小子!8~14,你的智商很正常!
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数学运算建立联系,关系中体现规律。
研究问题的普遍方法:先发现规律,然后利用规律去解决具体问题。
二、在开心词典节目里,有一次王小丫出了这么一道题目:
1
1 1
1 2
1
1 3 3
1
作为一名参赛选手,你能按照规律写出下一行
吗?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S1:两腰上的数都是1,下一行的数比上一行多一个。
S2:中间各数都写在上一行两数的中间,并且等于肩上的两个数之和。
S3:这行数是第几行,就是每一行的前两二个数相加。
杨辉,字谦光,北宋时期杭州人。
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辑录了如上所示的三角形数表,称之为“开方作法本源”图。
与秦九韶、李冶、朱世杰并称宋元四大数学家,他在我国古代数学史和数学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回忆整式乘法:(a+b)n当n =0,1,2时的结果,你能口算出(a+b)3结果吗?动笔计算,并将结果按照a的指数由高到低排列各项。
如果将(a+b)n(n为非负整数)的每一项按字母a的指数由大到小排列,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等式:
(a+b)n展开后字母部分有什么规律呢?
每一项的次数跟n相同,字母a的指数依次递减,字母b的指数依次递增。
你能根据上表写出(a+b)4,(a+b)5的结果吗?
(a+b)4= ;(a+b)5= 。
三、生活中的数学:
小明的爸爸去参加同学会,见面后跟同学握手问好,爸爸说:“聚会共20人,我们互相握手,两个人不重复握手,你知道我们总共握了多少次手?”聪明的同学,你能帮小明解答这个问题吗?
请四位同学来模拟握手过程,其他同学分组记录四位同学的握手次数计总握手次数。
然后思考结果差异的原因,发现规律。
四、小结:
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数学有什么新的认识?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问题蕴涵着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方法,是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好素材。
鉴于上学期学生已经有了找规律的经验,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分了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的“智力测验”旨在让学生从简单的数字规律中发现这些数字都是通过“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建立联系的。
同时向同学们传达了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即:先发现规律,然后利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第二环节的“杨辉三角”是数学史上很著名的体现数字规律的篇章,通过寻找杨辉三角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去观察,大脑去思考、归纳,然后利用发现的规律续写杨辉三角。
接下来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杨辉三角的悠久历史,使同学们为我们民族的数学发展感到自豪,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
这么著名的杨辉三角究竟有什么用途呢?这时我将它与我们最近学习的多项式乘法联系起来,引导同学们观察(a+b)n[n是正整数]的展开式,按照a的指数依次降低的顺序排列之后,将各项的系数拿出来排列成表,发现恰好是杨辉三角,同时还发现各项中字母指数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感受更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运用杨辉三角来简化多项式(a+b)n[n是正整数]的运算。
第三环节是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数学是有用的。
不管哪种类型的问题,都要归结到代数式上,准确找到合适的代数式表达规律正是学生感到难的地方。
我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游戏的方式来请他们亲自参与,先从小的数字开始,发现矛盾,思考产生矛盾的原因,从而理解其中的规律,然后利用发现的规律去解答数字较大时的问题。
三个环节的设计囊括了智力测试、历史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从智力和情感上照顾到学生的发展。
这节课是我们数学组群策群力,三研三上的一节课,每上完一次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从环节的过渡到与学生的肢体语言沟通,很多细节都进行了多次的研讨。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探索规律的认识比较清楚,知道运用方法进行解答,但是我觉得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宜再充足些,学生发现规律的敏锐度需要进一步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