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的背景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文化影响力逐步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软实力”。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与集中合理的展示,不仅能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助力。
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
目前,在国家层面上提出的西安、洛阳等大遗址片区和长城、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线性文化遗产均属区域性文化遗产范畴。
曲阜片区是国家文物局继西安片区和洛阳片区之后以书面形式确定的第三个大型的文化遗产保护片区。
曲阜片区是以曲阜、邹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以“四孔”“四孟”“寿丘少昊陵”等重要文物与遗址为载体的文化遗产集中区域。
从文化脉络特征上来看,片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综合原始文明、古城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与文明进程中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了全面有效地保护曲阜片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这种独特的文化区位组合所存在的空间,2009年1月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下发《关于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编制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统筹安排该区域范围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图1、图2)。
文化遗产片区概念在国内尚属较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此前提出的西安片区和洛阳片区都是大遗址片区,针对片区的研究多停留在概念阶段,此次针对曲阜片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是目前我国首例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该规划在编制内容与编制方法上都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与创新性。
文化遗产片区的概念与保护规划的原则文化遗产片区是指具有一种或几种典型性文化脉络特征的历史文化价值很高的各类文化遗产集中的区域。
文化遗产片区具有四个典型特征。
首先,片区覆盖的面积较大,由于文化遗产片区主要是依据重要文化遗产及遗产群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定的,因此文化遗产片区多具有跨城市的行政区划的特点,有些大型片区甚至超越了一个城市的行政辖区的范围;其次,文化遗产片区具有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第三,文化遗产片区中的重要文化遗产呈现一种或几种文化遗产脉络,并在我国的此种文化脉络特征中占有突出的价值;第四,文化遗产片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渊源在我国人类文明和文化进程中有较高的地位。
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是统领该地区文物保护、遗产保护、城市保护工作的综合性法规文件。
保护规划要遵循文化遗产个体保护与文化遗产群体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片区系统保护与核心区重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文化遗产本体保护与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相结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为例宋晓龙 王晓婷 孙 霄图1 曲阜片区在全国的区位示意图图2 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规划思路图合的原则;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华文化弘扬相结合的原则(图3)。
片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要有文化遗产个体层面的保护,也要有文化遗产群体层面的保护。
文化遗产个体保护的层面是指对于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地段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明确文物区划并对其做出相应的管理规定。
文化遗产群体的保护是指按照文化遗产文化特征脉络和空间聚集性,将文化遗产分为不同的聚集带和聚集区,在这些区域里要统筹考虑文化遗产群体的整体保护,进行区划调整和环境背景控制。
在对片区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的同时,根据片区内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及文化艺术价值分布、现状的保存状况和与城市建设关系的密切程度,在片区内划定核心区作为重点保护区域。
在对片区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梳理与保护的同时,对与城市建设关系最密切的文化遗产聚集度最高的核心区进行重点保护,突出规划与实施重点。
与单独文物保护单位相比,片区文化遗产大都与城市建成区或风景名胜区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对文化遗产所存在环境的整体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文化遗产周边独特自然背景和具有地域特征的山水格局,就是保护片区文化遗产孕育的重要自然环境。
对城市高度、城市风貌、城市重要轴线和景观廊道进行整体控制,就是保护片区文化遗产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为了能够使中华文化的“形”与“神”都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必须在系统保护好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强调对其进行合理的宣传、展示和利用,进一步凸显文化的象征意义和教育、德化、纪念的功能,使人们在了解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激发其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大使命感。
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与重点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片区特点解读与规划原则思路,主要内容是对所规划的文化遗产片区的特点和规划编制的背景进行简述,提出规划的原则、目标和思路;第二部分为片区历史文化源流研究,主要内容是对片区的历史源流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充分的认识片区历史文化地位与保护价值;第三部分为片区文化遗产构成与价值评估,主要内容为分析片区文化遗产构成,对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总结出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框架,确定保护对象;第四部分为片区现状概况与现状评估,主要内容是对片区文化遗产现状及城市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与保护相关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为片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是对片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划定保护区划,提出相应管理规定;第六部分为片区文化遗产城市环境保护,主要内容是对文化遗产群体提出保护区划与保护控制措施,对文化遗产的城市环境提出空间保护和控制要求;第七部分为规划分期与实施建议,主要是确定片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期实施,并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项目与针对文化遗产展示和利用的重点工程。
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的重点和难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框架的建立。
片区具有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和价值聚集度高等特点。
为了更好的认识片区文化价值,要对文化遗产群体进行分类整理和文化线索的梳理,同时根据文化遗产群体的分布与聚集特点进行空间划分,建构文化遗产有机网络,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框架。
第二方面为文化遗产群体的保护。
针对单个文化遗产保护,现行的文物保护法与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已经提出了详尽的规定与要求。
但是对于成片的文化遗产群体而言,空间的聚集性导致原有单个文化遗产的保护区划划定方法和管理规定已经不能适用。
第三方面为文化遗产城市环境的保护。
与单个文化遗产保护相比,片区文化遗产群体与城市的关系更加密切,如何建立针对文化遗产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控制体系也是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的实践曲阜片区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综合原始文明、古城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遗产的,在中国历史与文化进程中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片区。
曲阜片区范围为曲阜市与邹城市两市的行政辖区之和,总用地面积约2509平方公里。
以曲阜为中心的古曲阜地区是诞生和孕育少昊族群的摇篮及其主要活动区域。
曲阜、邹城地区的早期文明属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一文化序列。
曲阜、邹城作为“孔、孟”诞生地,被视为中华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邹城市名胜古迹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片区内现存文物遗存就达7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53处,且类型丰富多样,分为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及其它等六大类。
图3 核心区空间结构图为了完整的保护曲阜片区内的文化遗产,规划通过探究片区历史文化源流、梳理不同的文化遗产类型线索和研究文化遗产空间布局的价值叠加以及文化遗产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最终确定了以“文化影响区—环境孕育区—片区—核心区—特色功能区—文化遗产聚集区—重要文化遗产点”为系统层层深入的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框架。
其中,特色功能区、文化遗产聚集区和重要文化遗产点的保护为规划的重点。
文化影响区的价值与意义文化影响区是指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儒家文化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文化影响所覆盖的区域。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地集中在现今山东、河南两省省辖范围。
民国以前,74位儒学发展史上代表人物的活动足迹覆盖了我国境内覆盖了13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四个周边国家。
当代全国117座重点孔庙、文庙遍布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
近年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全球广泛分布,截止到2009年已经覆盖全世界83个国家。
全国各地的孔庙与文庙是儒家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为各地教育发挥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也具有地标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各地的象征。
以孔庙、文庙为场所的祭孔子等传统活动和以儒家文化讨论和交流为核心的学术研究,都有利于孔孟的儒家思想精髓的弘扬与传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
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广泛分布促进汉语言在全球的推广与应用,促进中华文化广泛的传播,进而增强全球华人的凝聚力,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渠道。
环境孕育区的划定及保护策略环境孕育区是指以“孔孟文化”自然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儒家文化”人文历史环境的传承性和曲阜片区文化遗产孕育的地域性为依据,确定的山东省中部地区。
北至泰山,南到微山湖,东达日照,西抵菏泽。
环境孕育区内分布了商周时期以前重要的遗址158处,众多商周时期以前重要的遗址是儒家文化诞生、孕育、发展的重要基础,该区域是中华民族社会发展史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思想的发源地。
根据文化遗产的分布,提取重要的文化遗产节点,在片区中部显现出一条华夏文化传承带,由北向南依次包括泰山文化中轴线和大汶口遗址组团;寿丘、少昊陵大遗址组团;九龙山生态和文化遗址组团以及一系列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峄山和野店遗址、邾国故城遗址组团;滕州北辛遗址和微山伏羲遗址。
对于环境孕育区,规划主要采取“整体保护”的方式。
从宏观上整体保护其内的特殊历史自然山水格局,保护京杭大运河、大汶河、泗河和 河等历史水系,保护泰山、沂蒙、尼山和峄山等山系。
整体保护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遗存和以三孔三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系列文化遗产等。
重点保护华夏文化传承带上的文化遗产节点及其生存环境,适当恢复文化遗产存在的周边环境(图4)。
重要文化遗产点与文化遗产聚集区的保护规划根据文化相关性将片区内的各类文化遗存进行梳理,提炼出四种较为典型的文化特征:第一,以新石器时期遗址为主的史前文化类型;第二,以“三孔”“三孟”为代表的儒学文化类型;第三,以鲁国故城遗址为代表的古城文化类型;第四,以各种庙、观、碑刻、佛像为主的宗教文化类型。
根据这四种典型的文化特征,将片区内的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其中史前文化相关遗存44处,儒学文化相关遗存49处,古城文化相关遗存5处,宗教文化相关遗存65处。
在各文化主题的遗存中,以文化遗产在文化序列中的典型性、保护级别高低、保存现状情况、遗址开放展示条件等多项指标为标准,进行总体评估和筛选,最终确定规划需要保护的重要文化遗产点88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