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汉字文化
桑:
甲骨文中从“糸”的字81个,从“絲”的
“桑林”之舞:
此舞可能是商初或商汤祷雨于桑林时的祭天之舞 蹈。其名则见于《庄子·养生主》,它形容了庖丁 解牛动作节奏“合于桑林之舞”
商代丝织业非常发达,在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关 于“桑”和“蚕”的记载,如:“戊子卜,呼省 于蚕。”(《续补》7402)、“贞元示五,蚕示 三牛。十三月”(《续补》9999)。
▪ 夏代至战国末期,丝织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用 多种织纹和彩丝织成精美的丝织品,品种日益增加。 商代开始出现绮、纱、缣、纨、榖、罗等品种,西 周时期产生了用两种以上的彩丝提花的重经织物 “经锦” 。
▪ 绮 平纹地起斜纹花的丝织物。最迟产生于商代。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锦 多彩提花熟丝织物。西周时期中国已经出现用两 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的重经织物“经锦”。
《茶经》: 煮茶之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煮茶之火:用炭,次用劲薪 如今世界名国的茶名读音,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 接传去。可分两大体系:一是,普通话语音:茶 ——“CHA”,一是退音——“TEY”方言语音,即 原於福建厦门地方语言,两种语音在对外传播时 间上,有先有后,先为“茶”音,后为“退”音 。“CHA”音首先传往中国的四邻,如东邻日本, 直接使用汉字“茶”,读音CHA,西邻古波斯语 :“CHA”,随后而演变成阿拉伯语音“SHAI”(
羔裘:诸侯朝服。
吉祥:原作吉羊,实虚两意,后分化出“祥 ”。《左转·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
善:
法:
《尔雅·释畜》:马名51,牛18,猪13,羊11,犬 10,鸡6 骧:右后足白。驳:毛色红白间杂。骓:毛色青
(2)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采集业:采 ,耒
力
年
《说文》:年,谷熟也。 引申:收获季节——物候年——历法年
《淮南子·说林》:临河而羡鱼,不如归 家织网。
诱:本作羑,诱导。
《说文》:进善也。段玉裁注:进当作 道(导)。道善,道以善也。 《玉篇》:诱,道也。 美: 味觉引申:挂着羊头卖狗肉。 心理引申: 膻行:《庄子·徐无鬼》“舜有膻行,百 姓悦之。”
羔羊:《诗经·召南》篇名
《诗序》: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 直,德如羔羊也。
丝织业的起源与发展:
据传,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
原始的纺织,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河南裴 李岗文化时期便萌芽。先民们利用野蚕抽丝,织 造最原始的绢帛。以后,又逐步把野蚕驯化,进 行户内喂养,渐渐将野蚕驯养为家蚕,结茧缫丝、 织成绸绢,由此出现了中原最原始的桑蚕丝绸业。 《管子·轻重甲》曰:“昔者桀之时,女乐三 千……无不服文绣衣裳等。”既然伎女都穿着 “文绣衣裳”,说明到夏代时中原地区的纺织刺 绣手工业已有相当规模和水平。
茶叶),土耳其语“CHAY”,葡萄牙语: “CHA”,北邻俄语:“CHAI”(茶叶),南邻印 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僧伽罗语也
叫“CHA”。
由中国“退”音“TEY”传往国外,时间在 中国明末清初,西方远洋船队东来贸易的初 始时候,因之都是远洋国家使用。其缘起是, 公元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沿海称 茶为“退”音,开始拼写成英语“TEE”, 拉丁文释成“THEE”,后来英语拼成“TEA” 从此以后,便成为英语世界各国通名茶名和 语言。至於法语系叫“THE”,德语系叫 “TEE”,西班牙语系叫“TE”,都是由厦门 的“退”音,和英语的传音演变而成。
汉代:法禁杀牛,犯之者诛。 《唐律疏议》:杀官私马牛者,徙一年半。 《宋刑统》:故杀官私马牛脊杖二十,配役一年。 《水浒传》134:48 《西游记》24:1 《金瓶梅》41:1 《警世通言》22:2 《二刻拍案惊奇》15:0
羊: 羞: 金文
《左转·隐公三年》:可荐于鬼神,可羞 于王公。 《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膳羞。 羡: 《说文》:贪欲也。
锦心绣口
缎 经纬丝中只有一种显现于织物表面,相邻的两根经丝或
纬丝上的组织点均匀分布,不相连续,故外观光亮平滑, 质地柔软,厚薄可根据用途进行调节,是极其富丽华美的 高级丝织品种。
绫 斜纹(或变形斜纹)地起斜纹花的织物。战国、秦汉时的
农业:《诗经》:
谷类:禾谷稷粟梁麦来 豆类:菽艺、荏菽、藿 麻类:麻、苴、纻 耕种:稼、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茶的起源与发展:
《尔雅·释木》:槚,苦荼。(战国)
《尔雅注》:槚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 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蜀人名之苦 荼。(晋)
《茶经》:其名一曰茶,二曰槚。(唐)
《邛州先茶记》: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 齐荼,汉书志荼陵之类,陆(德明)颜(师古) 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惟自陆羽 《茶经》、卢同《茶歌》、赵赞《茶禁》以后, 则遂易荼为茶。(宋)
隰桑有阿, (低田里桑树多美,) 其叶有难。 (桑叶儿多么丰满。) 既见君子, (见着了我们人儿,) 其乐如何! (我的心多么高兴!) 隰桑有阿, (低田里桑树多美,) 其叶有沃。 (桑叶儿嫩绿汪汪。) 既见君子, (见着了我的人儿,) 云何不乐! (怎么不心花怒放!) 《诗经》还有不少篇章反映蚕桑生产的情况,如《秦风.车 粼》:“阪有桑,隰有杨”;《郑风.将仲子》:“期我乎 桑中”;《曹风.鸬鸠》:“鸬鸠在桑”;《唐风.鸫羽》: “萧萧鹈行,集于芭桑”,《鸱鹗四章》:蛸蛸者蜀,蒸 在桑野等。
汉字文化
一、汉字中的物质文化
1.生产方式 (1)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 狩猎:逐——
竞走:《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 狩、猎 毕: 罗: 网: 畜牧:雞-雉,家-彘 爲: 牢、牺牲、犒(饷军)、物(重牛意识)
《礼记·王制》“天子社稷曰太牢,诸侯社
稷曰少牢。”“太牢曰牛,少牢曰羊。”
古制:
《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
甲骨文里蚕、桑、丝、帛等象形字和祭祀蚕神的 记载,说明在商代黄河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 育蚕和丝织事业了。丝绸衣着成为商代豪华服饰 得的一个典型标志。《帝王世纪》曰:殷纣王宫 室之中,“妇女衣绫纨者三百余人”。
《诗经·卫风·氓》诗中曰:“氓之蚩蚩,抱布贸 丝。”
《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原各地都有以蚕桑丝织为题材内容 的诗篇。如《诗经.小雅.隰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