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案例五、明确肩负的人生责任人生责任就是在人生实践过程中所应当承受的社会任务和承担的社会职责,以及对自己和自身行为后果的负责。
当代大学生应该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
对自己的生命、对父母亲人养育之恩、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更要自觉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社会责任,为民族复兴、祖国富强做出贡献。
【李国安:上不愧党,下不愧民】李国安,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
1946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是共产党使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从小时候起他就对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写的最好的一篇作文就是《党啊,我伟大的母亲》。
15岁参军后,他最大的愿望是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李国安在部队40年,党叫干啥就干啥,先后当过骑兵,干过医生,挖过煤,种过地,搞过营建,无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他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组织需要,干好本职工作。
提干后,他曾当过10年排职,10年连职,10年营职,从没有任何怨言。
不论是当一般干部,还是担任领导职务,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在农场期间,他带领官兵每年为部队创收数十万元;担任后勤处长,他下大力抓好部队的基础建设,改变了营院面貌;担任团长后,他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的野战给水部队,固定资产由原来的几百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3亿多元,使部队的战斗力提高了近10倍,该团还荣立了集体一等功。
他们团先后完成了解决内蒙古边防10万军民吃水、用水难的“952”工程、张家口地震灾区的“救灾扶贫百井”工程、纪念江主席视察他们团的“992”工程和改善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环境的“大青山生态绿化”供水工程,共为边疆军民打井500多眼,收集了2万多个水文数据。
完成普查面积8.4万平方公里。
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把党的温暖送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1994年春,李国安因患腰椎管肿瘤,下腰部3块椎骨各被切除了1/3,留下了一条无法愈合的骨槽,但他围着一条15厘米宽的钢转腰,又拖着病体上路勘察。
在4个多月里,他总行程24800公里,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写出了22万字专题报告,还勘察了109眼井位。
他用自己“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的模范行动,忠实地履行了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模范团长”。
六、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要比人生目的的范畴广阔得多,对人的一生起着精神支柱、生活导向、前进动力的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义不容辞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张海迪: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
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
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
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
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
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
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
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20多年过去了,今年就要47岁的张海迪,在人们心目中的光环似乎渐渐消去。
经历了癌症的折磨,爱情婚姻的争议,死亡的挑战,……依然坦然面对鲁豫。
她会说些什么……张海迪:最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的时候,我才26岁,今年就要47岁了,20多年过去了,时间是真的很快,但是当时那些我有时候回想一下,我就觉得像做梦一样,而且想想还是觉得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
鲁豫:你还记得当时你被神话的最厉害的那段时间,你大概每天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张海迪:每天生活不得安宁,我当时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来装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单位,送到我的家里,那个时候一点没有办法,而且在我家里,就是成批成批的人,有的多则上百,少则几十个,或者是几个人,每天都去,我们一定要见见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吗?鲁豫:但是从外人看来,比如从我看来,有一天,张海迪好象就从我的视线消失了,然后就很少听到她的消息。
就感觉慢慢地,你不知道你自己主动就淡出我们的视线,还是外界在慢慢远离你。
到底是一种双向选择,还是纯属你个人的选择?张海迪:大概,我觉得是双向,因为首先是我觉得是我个人的。
我个人我觉得我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特别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作为作家,是应该在幕后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
因为我不是一个演员,我不是去演戏,我不需要登舞台,因为我的工作应该是大家看不见的,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当大家看不见我的时候,可能正是我在事业的长河里艰难跋涉的时刻。
那么在这个宣传媒体上,他们对一个人物的宣传,对我来说,应该是比较长久的了。
一直到现在还经常有什么一个版一个版地写海迪了或者是怎么样。
但是,当时到了1986年,这个情况会好了一些。
1991年,张海迪接受医生诊断,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
于是,她经历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术。
七、走出人生观的误区3、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材料分析】1、“苏菲奖”是一项由苏菲基金会设立的关于国际环境与发展的奖项。
该奖项自1998年起每年颁发一次,到1999年,已经有一位非洲人、一位美国人、一位印度人获得此奖。
2000年6月,一个杰出中国女性——廖晓义获得了“苏菲奖”,她是2000年此奖的惟一获得者,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此奖。
此奖是对廖晓义献身环保,忘我奋斗的一个全面肯定。
廖晓义,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的一天,廖晓义在社科院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正在恶化,而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尚十分薄弱。
从此,廖晓义开始自觉投身于环境问题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
为了环保宣传,她八方游说,到处求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己编导、主持和剪辑,拍成了电视片《环保时刻》;为了环保事业,她离开了年幼的女儿,放弃了自己的美国博士梦,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国绿卡,做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
与此同时,她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建立了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建立了“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培训基地”,指导创立了全国首家垃圾分类清运回收系统,并且积极倡导、推动全国著名高校的大学生参加“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绿色社区”的工程。
她的努力逐渐被社会认可,她所追求的事业正在成为众人的追求目标。
讨论:通过廖晓义的行为考察她的人生观、价值观。
2、1982年,在古城西安的街头,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共产党员张华为救出沼气中毒落入粪池的69岁农民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有人认为,张华的人生价值远比农民价值大,他的牺牲是不值得的。
试用价值观理论对这种观念进行评析。
3、研究式题目:在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富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该不该艰苦奋斗?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价值取向北京有个开公共汽车的老司机,在工作岗位上,因为心脏病突然发作去世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做了以下几件事:先把车停在路边,关闭了发动机,然后打开车门,目送所有乘客下车后,带着微笑,倒在了方向盘上。
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司机,他做了他该做的事,为人民做出了贡献。
有人认为只有像比尔·盖茨、李嘉诚这种轰轰烈烈的人物,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活得有意义。
但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社会的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小人物,他们虽然渺小,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事,但我们的社会发展离不开这些人。
他们同样在为社会做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2)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
人类社会的需要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二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既要看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精神贡献。
精神贡献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曾有一个音乐家谱写了一首曲子《黑色星期五》,一些人听完曲子后就自杀了,他的作品就作品的艺术性来说,可能价值不小,但对社会无益,反而对社会产生了危害。
世界上的毒品绝大多数是金三角生产的,如果光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它所产生的金钱效应无疑是很大的,但是,我们说,它对社会既没有物质贡献,更谈不上精神贡献,反而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需要把毒品从根本上铲除。
贝多芬一生中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他不单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享受,更鼓舞人们奋发向上。
冼星海、聂耳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他们的《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其价值无法估量。
如果说,物质贡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精神文化贡献则是人类日益走向全面发展的标志。
我们国家提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我们每个青年人应该努力为之做出贡献,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贡献与索取的统一。
贡献和索取是人生价值中的一对矛盾。
我们提倡人生价值的贡献性,并不意味着号召大家只奉献不索取。
我们并不否认人生需要索取,问题在于索取的是否正当合理,是否侵犯了社会大众的利益,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索取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人们对社会的索取,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人们都不需要电视机,那么生产再多的电视机也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我们强调贡献必须大于索取,“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只有贡献大于索取,人类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正是我们的前人贡献大于索取,才有我们今天享受的文明。
贡献是对社会的付出,而索取则是从社会那里取得。
人生价值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而不是对这个问题的一般意义的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