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下现代教材观的建立及其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现代教材观的建立及其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现代教材观的建立及其意义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悄然发生深刻变化,从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现今的“一标多本”,教材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然而,“教材误用”的现象在教学中随处可见,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驾驭新的教材,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现实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并明确其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材观;建立;意义
新课程下历史教师需要建立新的教材观,旧的“本本式”的教材观将向新的“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转变。

“本本式”的教材观把教材视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唯一教学依据、“法定文件”,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及教学的个性化,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

“材料式”的教材观则把教材看做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学材料”,而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

“材料式”的教材观有助于打破“教材中心”的传统观念,有助于释放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有助于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陈旧的“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
以往人们把教材与历史教科书等同起来,说到教材就是指历史教科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课本,好像除了历史教科书(课本)之外,就没有别的教学资源了。

特别是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将教科书唯一化、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它要绝对服从。

这种教材观说到底就是一种陈旧的“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

这种“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认为,历史教科书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唯一的教学依据,是历史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件”。

它的价值在于“控制”和“规范”教学,教师必须持有一颗“尊敬”之心,不主张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去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按照这一教材观,教科书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如果越雷池半步,那就是大逆不道。

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其实质就是僵化的“本本主义”。

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感到很难处理教科书的内容,习惯于教科书写多少就讲多少,教科书按什么顺序写就按什么顺序讲。

如果哪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些加工处理或变动,往往就会招致同行的反对。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本本式”的教材观对一些教师的影响是多么根深蒂固。

这种“本本式”的教材观造成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对教师来说,它使教师成为了教材的奴隶和附庸。

教师只能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久而久之,课堂上教师的灵活性不见了,教学的活力没有了,教学的创造性更是被扼杀了。

“照本宣科”培养不出“学者型”的教师只能打造出“照葫芦画瓢”的“教书匠”。

对学生来说,学生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长此下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同样不见了,学习的活力同样没有了,学习的创造性同样是被扼杀了。

“照本读
书”培养不出“创造型”的学生,只能训练出“机械复印型”的“书呆子”。

有人曾尖锐地指出,这种“本本式”的教材观使孩子们宛如被钉住的蝴蝶,牢牢地被束缚在教材上,无奈地拍打着柔弱的、可怜的翅膀。

这是多么引人深思的比喻呀!
二、全新的“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
显然,陈旧的“本本式”的教材观已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了。

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

“材料式”的教材观认为,所谓教材只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的供教师展开讲述、阐释、演示等活动和学生展开阅读、视听、操作等活动的材料。

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如文字印刷材料、电子音像材料、实物材料等,都要视其为教材,甚至有人把教具也包括在教材的概念之内,因为教具是非常直观化的教材,是教材的物化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的含义是很广泛的。

这就是“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

这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是一种大教材观。

“材料式”的教材观把教科书看做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学材料,但强调它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

那么,教科书又是什么样的教学材料呢?可以说它是供师生进行“教学对话”的“文本材料”。

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历史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把教学过程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是主体性。

交往论承认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是交流的主观能动性,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新课程提倡通过交往革除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师生间的交往在历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对话,而对话需“文本材料”。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主持人、特邀嘉宾和参与听众都紧紧围绕着主题,进行互动式的交往对话,对话的材料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这种材料可以说是一种“经验材料”。

历史教学与《实话实说》有其相似之处。

教科书的每一课的课题,就如同师生对话的一个主题,主题之下的诸多内容就好比师生对话的材料,师生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内,紧紧围绕对话的主题,依托对话的材料,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对话。

这种对话的基础材料是教科书所提供的“文本材料”,此外对话的材料,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对话。

这种对话的基础材料是教科书所提供的“文本材料”,此外还有其他相关的教学材料。

如果没有这样的“文本材料”,那么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就会失去依托而变得漫无边际,操作上既不可能,事实上也行不通。

所以,像教科书这样的“文本材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

有位历史教师这样兴奋地说:“现在的历史课堂经常出现师生互动对话、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有时候我在课堂上就像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


三、确立现代教材观的实践意义
“材料式”的教材观承认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学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这将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新的变化,具有非常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打破“教材中心”的传统观念,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教材的功能与地位
“本本式”的教材观将教材看成是“控制”和“规范”教学过程的圣经,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围绕着教科书死啃烂嚼,教师中谁把教材挖得越深,讲得越透,似乎谁就教得越好;学生中谁把教材记得越多,吃得越细,似乎谁就学得越好。

教科书的“法定地位”使人对它产生一种“敬畏感”、“神秘感”。

“材料式”的教材观将教材的定位由“控制”、“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从而打破了“教材中心”的传统观念以及由此对它产生的“敬畏感”、“神秘感”,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教材,最终把教师从对教科书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中解放出来。

2.有助于释放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张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法本身有一种张力,即相对的弹性力量。

在“本本式”的教材观下,由于教师对教材的屈从,历史教学法运用很少有创造性,张力也就很难释放。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无论怎么改革,也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础性的“文本材料”,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应用工具”。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用教材教。

“材料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在其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以展现教材的功能,释放教法的张力。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法,以“材料式”的教材观从观念上为释放教学法的张力开辟道路。

3.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状况,提高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活力的职业,是教师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

在“本本式”的教材观下,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递者”,一个“按大纲、按教材规定办事的人”。

他们在这种状况下工作,无法体验到职业的乐趣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的活力被压抑,教师劳动本有的灵性、活力、挑战性、智慧性和人格的作用被一点点扼杀。

教书教到最后,教师大多成了一个暮气沉沉、没有朝气的“教书匠”,这不能不说是教师的悲哀。

“材料式”教材观的确立可使教师从精神上解放自己,找回失落的角色意识,达到自我认同,从一个屈从于规定的缩手缩脚的“教书匠”转变为一个拥有专业自主性和生活活力的教师。

4.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主体性和批判精神
以往的历史教学除了教给学生一大堆死的知识,剩下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
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学生没有了思想空间,失去了看问题的眼光和批判的勇气,他们被训练成只会答题的“机器”。

新课程强调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

“材料式”教材观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他们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展了,他们思维创新的自由得到充分的尊重,这必将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焕发其生命活力,并使其感受到学习及成长的乐趣,从而真正发展其主体性和批判精神。

教材观不能不转变,但也不可急于求成。

因为在教材观的要求上,应区别对待不同素质的教师:对一个连使用的教材都把握不好的教师,可能恰恰要强调教材的权威;对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和能力参与教材开发的教师,则要从根本上消除“本本式”教材观的束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