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音乐史及流派

国外音乐史及流派

5柏辽兹的音乐作品主要有哪些?简述其音乐创作的特点。

6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主要成就在于哪方面?举其代表作品3例7舒曼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在于哪方面?举其代表作品3例8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主要有哪些?肖邦音乐的创作特征是什么?第十四章中期浪漫乐派1李斯特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在于哪些方面?简述其音乐创作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

2瓦格纳乐剧的创作特征是什么?举出他的代表作品5部3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主要有哪些?简述其音乐创作的特征。

第十五章后期浪漫乐派1欧洲后期浪漫乐派作曲家有哪些?他们的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在于哪些方面?代表性作品有哪些?第十六章法国和意大利的浪漫歌剧1浪漫主义时期法国重要的歌剧作曲家有哪些?他们的代表性歌剧作品有哪些?2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有哪些?其代表性作品有哪些?3简述19世纪末意大利真实主意歌剧的发展状况。

第十七、十八章民族乐派1、解释下列音乐名词:(俄)强力集团交响诗交响音画2、试述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发展道路。

3、试述19世纪欧洲乐派的发展状况(国别、代表作曲家、主要成就艺术、作品)第十九、二十章1、20世纪音乐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20世纪出现的新音乐风格、流派有哪些?举出其代表作曲家与重要的音乐作品。

参考答案第一章古希腊音乐1、古希腊的音乐文化为公民艺术。

世俗音乐得到迅速发展。

音乐作品具现实性,富于生活气息。

2、古希腊音乐中抒情体裁获广泛的发展:①抒情歌曲,如悲歌、颂歌、饮酒歌、婚礼歌等②悲剧,是一种包含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体裁,其中音乐占重要地位。

三大悲剧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幼里披底斯③喜剧代表作家为阿里斯托芬。

3、古希腊在音乐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体现在①音乐与音阶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斯拉用数学方法首先计算出五度相生律,并发现弦长的比例愈简单,发出的声音就愈和的音程理论②节奏,古希腊音乐常与诗歌和舞蹈相配合,因此音乐的节奏是与诗歌的韵律与舞蹈的节奏是一致的。

节奏的主要样式有扬抑格、抑扬格、扬抑抑等多种。

③调式理论。

希腊调式以四声音阶为基础,次序由高而低排列,提炼出多利亚、弗里几亚、利底亚、混合利底亚调式及其变格调式共八种。

④记谱法。

古希腊的乐谱为字母谱,24个希腊字母记谱。

⑤音乐美学理论。

(详见下题)。

4、古希腊的音乐美学获巨大的发展,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均在音乐美学研究中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作用与教育作用。

柏拉图在超感觉的“理念”世界中寻求音乐的美,认为它来源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所以能够深入人心,美化人的心灵,亚里斯多德在现实世界中探求美得客观规律,认为音乐是模仿的艺术,它模仿人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是为了表现人的本性,他认为旋律是性格的体现,音乐对青年性格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和谐的音乐可以使青年的身心和谐的发展。

此外,古希腊哲学家还提出了艺术的审美标准,认为艺术是善、美、真的统一第二章中世纪教会音乐1、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

中世纪早期的宗教音乐统称“圣咏”。

公元六世纪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为宗教利益统一教会仪式将当时流行的优秀歌调收集、选择、配以宗教内容的歌调,并对歌调及用法加以规定。

后人对这些圣咏统称为“格里哥利圣咏”。

格里哥利圣咏的音乐一个方面的特点是①单声部音乐,追求静穆超脱,排斥人世激情。

②吸收了古东方、古希腊和欧洲各混合风格③唱词为拉丁文,用纯人声演唱,不用变化,装饰音。

④旋律有宣叙性、旋律性两种。

2、中世纪后期,复调音乐出现。

这种多声部的的音乐风格最早产生于法国南部、意大利北部和英国。

初二声部音乐形式,即以格里哥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下方和上平行四、五度的声部,称之为“奥尔加农”后来声部发展越来越多,形成“第斯康特”的形式,即在固定调上方增加新的声部,新增加的声部对固定调逐渐趋向于独立,形成了点对点的对位关系。

对位声部少则一二个,多则十几个甚至几十个。

代表作曲家有法国的雷翁南、贝罗坦等。

第三章中世纪俗音乐1、中世纪俗音乐的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流浪艺人。

流浪艺人是浪迹四方的音乐和杂技表演者。

他们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作贱民,收到统治者的压迫和教会的排斥。

德国的“高克勒(Gaukler)法国的”戎格勒(Jongleur)、英国的“吉格勒”(Juggler)和“格里曼”(Gleeman)都是这种流浪艺人。

后来流浪艺人渐渐集中到城市,组成了行会,活得了固定的职业。

他们的艺术富有生活气息,创作中出现讽刺的倾向。

他们发展的声乐载有爱斯坦皮达(Estempida,抒情歌曲)、巴拉德(Balled,舞蹈性歌曲)、杜克齐亚(Ductia,合唱曲)等。

歌曲带有“副歌”②法国游吟歌手。

11至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盛行骑士制度,反映骑士精神与理想的骑士歌兴起。

法国游吟歌手出生贵族,属骑士艺术,具民间风格。

他们演唱的歌曲有情歌、牧歌、小夜曲、晨歌、感兴诗等,内容以描写爱情、田园风光和歌颂英雄人物为主。

歌曲分为节歌结构③德国行吟诗人。

中世纪德国世俗音乐的代表,贵族出身。

演唱的歌曲大多为爱情歌曲及历史传说。

组织有行会,举行行吟歌手比赛,代表人物有汉斯萨克斯等。

2、中世纪音乐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①世俗音乐在教会内部开始发展,使之充满民间音乐的特点。

如诺姆克散文诗花腔调曲、仪式剧、13世纪的经文歌。

②世俗音乐的体裁出现并获广泛发展。

法国流浪艺人、游吟歌手艺术成为中世纪音乐文化的很大一部分。

③多声部音乐的变革。

中世纪后期严格的教会音乐艺术已为联系着新世界观的较新的艺术所代替。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1、尼德兰乐派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重要的专业音乐创作乐派。

尼德兰音乐是在概括英、法、意各国音乐文化成就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市民文化性质。

作品主要为生活风俗性题材,音乐创作的体裁有弥撒曲、经文歌、歌谣曲等。

尼德兰乐派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15世纪上半叶,发展了一种清彻、明朗、和谐而富于表情的音乐语言。

代表作曲家有迪费,重要作品如《春秋》、《苍白的面孔》、《武装起来的人》。

2 15世纪下半叶(佛兰德乐派)。

发展了复调音乐的写作手法,代表作曲家有沃克亥姆、欧不列赫特、约斯坎德谱雷。

音乐创作风格大致可分为严格的复调音乐与复调织体中可见到和弦式的进行(多用终止式,段落分明)两种类型。

316世纪中末叶,奥尔兰多迪拉索将复调音乐的创作推向高峰,并为复调音乐过渡到主调音乐开辟了道路。

他的作品大多轻快活泼、通俗易解,具人文主义思想。

总之,尼德兰乐派在文艺复兴时期对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新艺术14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家飞利浦德维特里写了一本音乐理论著作,名为《新艺术》,其中讲述了当时一中新作曲法。

后来这一名词流传开来,一切采用新式作曲法的作家都称自己是“新艺术”派。

在“新艺术”音乐中,作曲家开始用音乐来表现人的感情,他们既运用宗教音乐的复调技巧将世俗歌调提高为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又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宗教体裁的作品中,因此“新艺术”音乐具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

法国“新艺术”代表人物是玛受,作品体裁有经文歌、多声部歌谣曲等。

意大利“新艺术”的代表人物是兰迪尼,创作体裁主要有牧歌等。

2、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为人文主义世界观,人文主义世界观主张世俗科学,世俗知识,争取人的自由运动。

否认禁俗主义,主张面向人、生活、观实、歌颂大自然美、欢乐、相信人的智慧、力量。

文艺复兴艺术的主要题材有:人对生活的热爱、人对理智的信心,人对大自然的歌颂等。

3、16世纪是欧洲合唱复调音乐发展至高潮的时期。

当时大型宗教复调音乐体裁比重日益增加,宗教音乐在欧洲艺术史上呈现出最后一次繁荣。

意大利出现了罗马、威尼斯两个合唱复调音乐中心。

罗马乐派的代表人物为帕勒斯特里那,她创造了纯粹声乐风格的无伴奏合唱形式。

作品声部清晰,歌词清楚,和声清新,段落终止明显。

音乐风格庄严明净。

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为安德烈雅·卜里埃利和乔凡尼·卜里埃利。

他们运用声、器乐手法创造了“分组合唱”的形式。

作品富丽堂皇、色彩绚丽,富裕生活气息。

后来,意大利作曲家将罗马风格的无伴奏合唱和威尼斯风格的分组合唱结合起来。

几个合唱队此起彼落,交相辉映,这种新的合唱风格一直延续到巴洛克时期。

第五-七章巴洛克音乐1、清唱剧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伴奏,内容富有戏剧性和史诗性,十六世纪末起源于罗马,为宗教题材的音乐剧,后来亦有采用世俗题材的清唱剧,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发展成为音乐会中演出的声乐作品,其中合唱处主要地位。

亨德尔的《弥赛尔》、海顿的《创世纪》等。

康塔塔大型声乐套曲,最初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

以咏叹调和宣叙调胶体组成,用古钢琴(或加弦乐器)伴奏,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十七世纪中传入德国,逐发展成为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

以世俗或宗教故事为题材,规模较清唱剧小。

故事情节简单,偏重抒情性,具室内乐性质。

咏叹调①歌剧或其他大型声乐作品中的一首结构完整的悦耳歌曲,由一人演唱,乐队伴奏,在咏叹调之前通常有乐队序奏。

有时它前面还有宣叙调、小咏叹调、咏叹调、卡伐蒂那·巴列达等,都是咏叹调的变形。

②指独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具有歌剧咏叹调风格的乐曲,③一种旋律美妙的器乐曲。

宣叙调声乐的一种形式。

在音调和节奏上模拟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或朗诵的语调。

宣叙调在节奏上往往很自由,并不属于正规的音乐结构(乐句、乐段等),它时常出现在咏叹调之前,与之形成对比并使后者显得更加美妙悦耳。

喜歌剧或称通俗喜歌剧,一种戏剧作品,取材日常生活,内容轻松愉快,风格幽默,其中某些部分伴有音乐和歌曲。

奏鸣曲西洋乐曲体裁。

16、17世纪时泛指各种器乐曲,17世纪以后则指类似组曲的套曲形式的器乐作品。

多斯卡拉蒂的古钢琴奏鸣曲为单乐章作品。

自海顿、莫扎特以后奏鸣曲系指由三、四个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如钢琴奏鸣曲),或一件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如小提琴、长笛奏鸣曲等),其中第一乐章成为快板奏鸣曲式。

协奏曲、大协奏曲16、17世纪之交出现的音乐术语,开始含义不明,时而用于声乐,时而用于器乐,后逐渐用来称呼一个或数个独奏者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合奏形式。

如果独奏者不是一人,就成为大协奏曲。

2、巴洛克时期处于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欧洲封建社会祥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600-1750)、这一时期的欧洲音乐文化,在深入和广泛发展中呈现出一种新旧风格交织、社会内容混杂的复杂形态,鲜明地反映着以封建势力和新兴资本主义因素的斗争为核心,包括封建势力内部的宗教纷争和教会与宫廷斗争的社会矛盾。

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一方面,主调音乐风格在歌剧和器乐中得到了巩固(表现在数字低音的普遍使用,新和声观念理论的建立,教会调式被大、小调式所代替,作品更注意发挥即兴技巧,以求主要旋律的装饰和变化等);另一方面,复调音乐在与主调音乐的互相渗透中发展,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了高峰②从音乐体裁的发展看,歌剧得到进一步繁荣;清唱剧在亨德尔的音乐创作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器乐音乐已处与歌剧并驾齐驱的位置,具有了更大的创新意义,一系列新的器乐形式均得以确立③各国音乐逐渐形成较为明显的民族风格,并突出地体现在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师的个人创作风格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