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ppt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 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 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 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实写: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 虚写:烟波、暮霭、楚天
赏析诗歌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参考答案: 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 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 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 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 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烘 托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 感情。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长亭
(南浦)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 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
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
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
名词。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日暮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问人间, 谁管别离愁? 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
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柳永
柳永“奉旨填词”
1、宋真宗京城赶考,金榜不中,填词:
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2、5 年后第二次落第 ,填词《鹤冲天》: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3、3年后,皇帝圈点放榜,宋仁宗: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 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 到外地去,这是他离汴京、 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 的作品,本词正是他当时 心境的体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 小雅》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 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 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 情。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 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 荣之意。
问题:词中哪句 话集中表现了作 者和恋人离别的 心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借景抒情
直 接 抒 情
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这 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凄凉、沉寂
合作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一个“竟”字,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一个人将另一个人的手放在自己手中,相互看着时 泪眼婆娑,竟然是被泪水给噎住而说不出话来了! 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离别依恋痛苦的心情,缠 绵悱恻,淋漓尽致。 ◎把“执手”换成“牵手”或“握手”好吗?为什 么? “执手”感觉很慎重,很郑重,而“牵手”和“握 手”不能充分表达那种凝重感和气氛。
名句赏析
答:这一句运用借景抒情,(联想和想象)虚 景写实情的手法,(1分) 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 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1分) 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1分) 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 孤独寂寞的感情。(1分)
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分)
柳 永
雨 霖 铃
1、北宋词人。第一个专业词人。 2、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字耆卿。 3、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 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 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 “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 宦!” (柳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低唱”的句子)柳永只得四字批语:“且 去填词”,遂落第。仕途无涯,便自称 “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 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 金而葬。 4、词千首。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 淋漓地说出来了!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正可谓“良辰美 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奈与 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 无穷。
解题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 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 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 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 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 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 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 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 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 ,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 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 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 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
古道
柳
笛声
长亭
夕阳
离愁 别恨
山
芳草
酒
合作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 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酒” 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 月”凄迷。
作者借景抒情,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 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渲染了自己借 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正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名句赏析
场面?
离别环境 离别场面
此去行程
别后情景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上阕主要是写临
别时难分难舍的 情景。(离别难) 下阕主要是写别 后的孤寂凄清的 情景。 (思念苦)
整体感知
1.“好诗一半画”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请同学们品诗构画,发挥想象,本 词能构几幅画? (提示学生以时间为序) 离别前的饯别——都门帐饮 离别时的难舍——执手相看 离别后的想象——晓风残月 2.披文入情,感受诗人情感 凄切、无绪——黯淡、低落 催发、执看——难舍、痛苦 酒醒、分离——凄凉、孤独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分)
答:此句词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1分), 词人选取古代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个意象:酒、杨 柳、晓风、月影(1分) 渲染出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1分), 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 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1分)
技法归结
赏析思路:
手法+还原画面+情感 作用 表达方法+意象+意境+感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