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理念
摘要:信息技术在香港被称为资讯科技。
香港在2007年发布了第三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咨询文件《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强调资讯科技对学习成果的改善和促进作用。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香港中小学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思路和做法。
本文以笔者2009年12月到访香港培正中学、凤溪创新小学的见闻为例,对香港地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做出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香港信息技术资讯科技教育理念
一、“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的教育信息化理念
信息技术被广泛认为在提高学与教的效能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世界各地政府纷纷研究制定相关策略并做出数额可观的投资,
务求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巨大潜力。
在香港,信息技术被称为“资讯科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早在1998年11月便发表第一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与时并进,善用资讯科技学习》,于2004年7月又推出第二份策略文件《善用资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
经过多年的实践、调研和反思,并基于对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预期,香港教育局于2007年10月发布了第三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
文件直面时下香港教育界部分学校盲目追求技术的误区,指出“急速转变的科技往往使学校及有关制度为赶上潮流所花的努力付诸流水”“在某些情况下,于学习活动上应用流动装置的价值仅在于‘新奇效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文件中务实地提出“在学习环境中,资讯科技只是众多的学与教工具之一。
教师及学生需要决定资讯科技对某个学与教活动是否最有效的工具”,教育信息化的策略是“着重于以人为本的因素而非科技的因素”,“致力将资讯科技成功融入学与教”,“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明日校园”香港培正中学
香港培正中学是一所创立于1889年的百年名校,曾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费尔兹数学奖得主丘成桐等大批杰出人才。
学校于2006年提出了名为“明日校园”的信息化校园建设计划,以“让学生各从其志、各展所长、开阔视野、广结网络、活出个人成就”为目标,筹建支持学生“全人发展”的校园信息化支撑体系。
在“明日校园”计划中,环球化学习和移动学习可谓其中的两个亮点。
学校努力创造环球化的学习环境:为全部教室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lcd-tv、异地同步显示电子白板、无线音响系统及视像会议系统,学生可以在教室里和北京、苏州、新加坡等地的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观念,也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后观看校园电视台播放的新闻剪辑,然后使用手机登陆“线上学习系统”在线回答老师所设置的问题,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习惯,让学生放眼世界、认识祖国、关心社会。
“线上学习系统”成为环球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结合的一道桥梁,而培正中学更把移动学习广泛应用到各种场合:无论是随堂测试、还是外出实地考察,都可以见到移动学习的身影,学生在手机上输入自己的
答案或见解,经过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老师便可即时了解到学生的
知识掌握情况,继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移动学习甚至被应用到学校的自然教育径,学生使用手机拍摄植物或雕塑标牌上的二维码(qrcode),即可通过手机内置的软件浏览到小小标牌上无法容纳的大量扩充信息。
“明日校园”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i-community电子社区。
社区起源于非典时期的学校停课,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家继续参加学习,学校设计了用于师生沟通的电子论坛。
至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和学长共同分享经验、传播知识的网上写作学习社群。
当参与者在i-community参加对某个问题的探讨,活动过程就以“数字痕迹”的形式被存储下来,往后当学生翻查过往的议题,由意见纷纭的观点开始直至达成共识的全过程,将成
为宝贵的学习资源。
例如,在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训练中,利用电子社区突破时空的交互能力,学校发动了一批留学在外、曾在以往竞赛中取得佳绩的学长对在校生进行辅导,学长们为参训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训练资源、经验体会,并提供直接的解题辅导;学生在师长们的帮助下改正错误、解决问题、完善方案的过程被系统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后参训学生的珍贵资源。
当前,i-community已经累积了从家庭作业到竞赛辅导、学习心得到活动方案等大量的智慧资产。
三、“未来学校”凤溪创新小学
2007年,凤溪创新小学在香港教育局的支持下,成为微软公司“未来学校计划(innovative schools initiative)”的首批成员,同时
也是亚洲首个微软“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的目标是希望老师与学生通过更多渠道,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软件和训练,提升教学质量(管淑平,2006),通过强调基于项目的学习、技术和社区参与,向学生传授21世纪关键技能(meris stansbury,2009)。
虽然有报道指出,全球首个“未来学校”——美国费城未来学校因为过分强调技术因素而遭遇到挫折,但在香港“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的务实理念影响下,凤溪创新小学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信息化建设路径。
凤溪创新小学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十分清晰:用科技协助学与教,
而不是用科技取代老师。
学校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在四个环节上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1.展示环节,老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手段,为学生展示图片、音乐或影片等素材,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2.知识整理环节,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主题探索学习,然后利用信息化
工具来组织和表达研究成果,是学生知识内化的一个过程。
3.评价环节,计算机用于过程性评价具有其他评价方式所难以比拟的优势,不仅能让学生及时评估自己的能力,还可以智能地对数据加以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并能对教师的教学形成反馈,从而
促进课程的建设。
4.个别化辅导环节,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个别化辅导能力,为成绩未达标或者超标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自学课程,帮助老师进行补底拔尖工作。
香港第三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咨询文件《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对香港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科技为
辅、教育为本的理念,同样对我们深有启发:当我们将信息技术引入校园,其目的是用硬件设备堆砌出学校的档次,还是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越来越多的学校实现了“校校通”,学生能够轻易地利用互联网找寻到许多问题的答案,我们是否还要考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问题?如何建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理念,让技术切实有效地为教育服务,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启思.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r].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2007.
[2]叶赐添,李克东.香港培正中学“明日校园”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信息技术教育,2008.1.
[3]叶赐添,李克东.香港培正中学虚拟协作学习环境的建构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4.
[4]黄以乔.信息科技的潮流:未来学校型态之探析(c).台湾:学校建筑学会,2007.
[5]meris stansbury school of the future:lessons in failure[eb/ol],/news/classroom-news/?i=58973,2009.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