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研究生的三大理论体系

读研究生的三大理论体系

读研究生的三大理论体系
读研究生的三大理论体系:第一手表定律,第二锤子理论,第三就是我所创的木匠理论。

著名的手表定律定义:只有一块手表,可知时间;若拥有两块或以上手表非但可告知一个更准确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此定律又称“矛盾选择定律”。

其直观启发是: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无所适从。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情况。

比如两门选修课都是你所感兴趣的,但授课时间重合,而你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学好两门课程,此时你很难做出选择。

择业时,地点、待遇不分伯仲的两家单位,你将何去何从?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都要面对“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苦恼。

如何解决呢?你必须做的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当面对矛盾选择时,以潜意识的心理为主要基调,做出符合潜意识心理的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潜意识实际上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一种心理沉积。

也许你并不能说出一条明确的原因,但是通过心理的潜意识,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出最符合个体心理需求的决定,即常说的第一印象。

第二便是著名的马斯洛锤子理论:“当你所拥有的所有工具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你会看着任何东西都像钉子。

”所有的事情、所有的问题,你都尝试用这把锤子去解决。

尽管很多情况下这把锤子解决不了问题,或者说,有更好的工具来解决手头的问题。

比如,将钉子从木头中取出来,使用起子会更有效率、更省事。

很显然,博士生至少要求学会使用一种锤子,拿着它到处敲,否则毕业无从谈起。

综合锤子理论和手表定律的启示,我们必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固守一种具体的方法(即一把锤子),但目的应该简单明确(解决问题),目标更应专注和专一(而不是两只手表),否则会一事无成。

第三就是即将著名的木匠理论:当你有两把或更多的工具时,你必须组合运用。

木匠打造一件家具,不可能只用一件工具,而是结合木材本身特性和工具的特点,综合使用。

这首先要求木匠对于各类工具使用心中有谱。

当然做到胸有成竹更好,实际情况是木匠掌握基本功,然后在实践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

第二是对于目标(木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揣摩,凭借自己过去经验,归纳、类比和联想(设想)。

更高层次是自己开发新的实用工具,恭喜你,你已经是大师了。

锤子理论和木匠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技多不压身。

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在高度竞争、资讯发达的网络社会难以长久。

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是不是锤子等工具越多越好了?你看过木匠天天练基本功而不做木器么?锤子理论和木匠理论实际反映了解决问题的两种导向:问题导向和方法导向。

问题导向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分析表象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通过选择合适的工具给予解决。

而方法导向是以适应选择的工具为手段来解决问题,在如此众多流行的管理方法和工具面前,往往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困扰,有时甚至无所适从。

所以,读博第一步是找到研究方向的有价值问题(高档红木家具),而后是带着问题一边学基本功(锤子或凿子等),一边研究问题。

关键问题是如何找到有价值问题?我的体会一边学读文章(如相关领域SCI检索、IEEE Trans和ACM),一边打基本功。

读文章是找方向感,而基本功是垒平台。

光是垒平台,没有方向感,难成大器。

反之,仅仅读文章而不打基本功,即使有好的Idea,也无法抽象问题并加以解决。

若从木匠的理解,读文章就是研究木料材质和家具的款式,基本功就是磨砺工具。

套用软件工程术语,打基本功和读文章是一个反复迭加求精的长期过程。

最后引用荀子《劝学》:“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以自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