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片状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因此片状马 氏体又称为孪晶马氏体。
C%<1.4%
C%>1.4%
(高密
度细微 孪晶)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高碳型片状马氏体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存 在大量显微裂纹。
②板条组成板条束组成板条马 氏体
板条是构成束或块的最基本 单元,每一板条均为一单晶。
板条之间的界面为小角度晶界,其间往往存在 厚度约为10-20nm的薄壳状的残余奥氏体。
块界与束界则为大角度晶界。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5 马氏体转变
➢板条马氏体的亚结构
:板条内存在高密度 的位错,位错密度高 达 ( 0.3-0.9 ) ×10 12cm-2故又称为位错马 氏体。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对于Fe-C合金,马氏体的形成温度: >200℃ 主要生成板条M <200℃ 主要生成片状M <100℃ 生成有中脊的,具有“Z”型的片状M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含碳量的影响:实质上是通过影响马氏体的形成 温度来影响马氏体形态和内部亚结构。
1、板条马氏体 ➢板条马氏体存在于淬火的低碳钢、 部分不
锈钢、马氏体时效钢中。淬火中碳钢中含部 分板条马氏体。
➢组织形态:呈板条状。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两种情况:
①板条组成块组成板条束组成 板条马氏体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5 马氏体转变
2、片状马氏体
➢存在于淬火的高碳钢及Fe-Ni(WNi>29%)合 金钢中。淬火中碳钢中含部分片状马氏体。 ➢组织形态:呈凸透镜片状(在空间形同铁 饼)。显微镜下呈针状或竹叶状,故又称为 针状马氏体。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5 马氏体转变
第一章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1.5 马氏体转变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5 马氏体转变
概述
➢马氏体转变:钢从奥氏体化状态快速冷
却,抑制过冷奥氏体发生珠光体和贝氏体 等扩散型和半扩散型转变,在较低的温度 下(低于Ms点)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为 马氏体转变。这是过冷奥氏体的低温转 变。这种热处理操作称为“淬火”。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片状马氏体之间互不平行, 呈 一 定 角 度 分 布 ( 60° 或 120° ) 。 在 原 奥 氏 体 晶 粒 内 首先形成的马氏体片贯穿整个 晶粒,随后形成的马氏体不能 穿过前者,因而使后来形成的 马氏体片愈来愈小。片状马氏 体的最大尺寸取决于原始奥氏 体晶粒大小,奥氏体晶粒越粗 大,则马氏体片越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3、影响马氏体形态的因素
➢马氏体的形态及其内部亚结构主要取决于马 氏体的形成温度,而马氏体的形成温度又主要取 决于奥氏体的化学成分,即碳和合金元素的含 量。
马氏体形成温度越高,越容易得到板条马氏 体,马氏体形成温度越低,越容易得到片状马 氏体,随着马氏体形成温度降低,得到的板条 马氏体越少,片状马氏体越多。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5 马氏体转变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钢中马氏体的组织形态有板条状马氏体、片状 马氏体、蝴蝶状马氏体、薄板状马氏体、薄片状 马氏体等五种,其中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最 为常见。
蝴蝶状马氏体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薄板状马氏体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5 马氏体转变
共析钢奥氏体(A)向马氏体(M)的转变可表 示为:
A Ms以下低温转变 M ……..非扩散型相变
面心立方
体心正方 …….晶体结构变化 (通过切变完成)
0.77%C
0.77%C ……化学化学成分变 化。Fe的晶格重组是通过切变方式完成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在含碳量>1.4%的钢中可以看到马氏体的中脊 面,马氏体片呈“Z”字形分布。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隐晶(针)马氏体:马氏体转变 时,当最大尺寸的马氏体片小到光 学显微镜无法分辨其形态时,这种 马氏体称为隐晶马氏体。
C%↑Ms、Mf↓板条M↓→片状M↑ Fe-C合金中,当
<0.2%C, 几乎全部生成板条M 0.2-1.0%C,板条M+片状M混合组织,且C%↑
则M片↑M板↓ 1.0-1.4%C,全部生成片状M
>1.4%C,生成有中脊、Z型片状M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一、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板条马氏体大多在200℃以上形成,片状马氏 体主要200℃以下形成。含碳量为0.2%-1.0%的 奥氏体在马氏体转变区较高温度先形成板条马 氏体,然后在较低温度形成片状马氏体。
返回
1.5 马氏体转变
因此马氏体的确切定义为:马氏体是 母相在过冷状态或是应变过程中按无 扩散的、以惯习面为不变平面共格切 变的固态相变的产物。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5 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的复杂性
对马氏体转变的研究已进行了大半个世
纪,并取得很大的进展,如人们通过电子 显微镜技术,对马氏体的精细结构,马氏 体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有 了比较清晰的概念,对马氏体的形成规律 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仍有许多问题, 许多细节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5 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的定义:
对钢而言,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 和间隙固溶体,是一种单相的亚稳组织。
目前马氏体一词的含义比早先更为广泛, 它已成为具备马氏体相变基本特征的转变产 物的统称,不仅限于钢中存在,在其它合金 系(如铜、钛、铟等合金)中也存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