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者:孙建龙,王云峰转贴自:课程﹒教材﹒教法点击数:255“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重要的、并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
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与实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以如下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因素为思考基点。
(一)理论依据1.深入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学科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与发展,洞察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状况与走向,以便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贴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并体现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2_深人愚考当前甚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所发生的变化,针对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挑战,构建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具有能够胜任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任务并能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教师基本素质。
3.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长期性的角度上,兼顾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将职前教育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整体考虑,在职前奠基阶段的本科教育过程中,准确把握应使学生获得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奠定怎样的专业发展基础,以便打破原有的终结式培养模式与思路,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使师范生既能应对现实挑战,又具有发展潜力。
(二)现实依据1。
从课程取向上看,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法课,仍未能走出终结式培养的基本模式。
表现为:往往以理想状态下完美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素质)为终结性的培养标准,而很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四年的奠基阶段是不可能达成的。
这一课程取向源自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认识上和理解上的不足,其后果是:在不断的技术性模仿与训练中、在严格的理论识记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中,师范生虽然暂时成为了合格的知识传递者甚或教学能手,但从长远来看,后劲往往不足。
其原因是,这种急于求成的终结性培养模式导致了那些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过程中的失落,诸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研究能力等。
2.从课程内容上看,现有教学法课,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从而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走进了枯燥、陈旧、繁琐的、理想层面的象牙之塔,远离了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
如此去武装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等同于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训练教师的思维与教学行为标准,其结果自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决策力的极其缺乏。
尽管他们也许能够遵照相关的原则与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但他们所具有的是遵照执行的教学观,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而不大可能成为创造者,所进行的语文教学也往往会走上固定僵化之路,鲜有活力。
3.从课程实施上看,现有的教法课,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而在评价上又过于关注固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这里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娴熟掌握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教育实践,但事实上,教育教学的理论却恰恰产生并发展于教育教学实践本身。
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为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表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
基于如上思考,我们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从目标到内容上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从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革与思考,力图充分体现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以期能更贴近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状,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一)课程目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为其主要研究内容。
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
具体表述如下。
1.培植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会做经师,更为人师;2.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3。
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4。
充分认识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课程目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为其主要研究内容。
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
具体表述如下。
1.培植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会做经师,更为人师;2.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3。
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4。
充分认识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特点,了解并能够辩证分析针对如上教学内容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了解小学生学习如上内容时的心理过程并能据此进行合理的学习指导,能够对如上五种教学内容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5.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常规,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如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备课编写教案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课后反思能力等,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扎实基本功,如语言表达、三笔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6.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及方式,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评价内容、选择恰当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讨论与评价;7.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意义,培养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日后在实践中发展的潜能;8.了解本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状况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内教改的新经验、新观点、新趋势,激发师范生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愿望。
在上述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师范生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学科理论与技能;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教育理论的熏陶、实践与反思能力的养成以及语文教育研究的尝试等,使其具有运用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潜能。
(二)课程内容体系为达成如上课程目标,我们所构建的学科课程体系由以下内容构成:学科主干课、学科选修课、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
这四块内容作为整体的课程体系,贯穿于大学阶段的二至四年级。
见下表。
1.学科主干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旨在使学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并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和教师角色意识。
主要内容为:(1)小学语文课程沿革与发展;(2)小学语文课程目标;(3)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4)识字与写字教学;(5)阅读教学;(6)作文教学,(助口语交一际教学;(8)语文综合性学习;(9)小学语文课程评价;(10)小学语文教师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在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根据相关理论,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进行独立、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能力,并通过微格训练的形式,强化学生相关的教学实践技能。
主要内容:(1)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案例的比较分析;(2)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并编写出教案;(3)分组进行微格授课,师生点评,并进行比较与反思。
通过如上两门主干课的学习,可以奠定学生初步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课程和真实情景下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2.学科选修课“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和解释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的改进、学法指导等提供心理学依据。
“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方法”:为培养“研究型”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导引。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专题研究,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引领学生能更好地识别、理解、把握、处理好小学语文教材,并具有初步的编制语文教材的能力。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整合并加深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理论认识,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识字与写字教学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指导”“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等:均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基础,对不同内容的教学进行深人的、拓展性的专题研究,既关注教育教学的现实本身,又关注当下课程改革及前沿理论的发展,以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相关内容的教学进行独立思考和准确把握:。
-一—通过如上课程的选修,学生至少能在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多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拓展,并具有较为深人的思考与研究能力。
3。
教学实践活动教育见习:2周,安排在2年级第二学期。
主要内容:(1)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并写出书面报告;(2)至少听4节语文课并与授课教师交流听课感受;(3)将自己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感受、疑问与思考形成书面报告提交。
见习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对语文教育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并产生初步的思考,以为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
教学模拟实践:集中安排在“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学科主干课上,以微格训练的形式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规,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经历一次以上较为成功的模拟实践。
这种模拟实践也可根据教学情况在其他课程中进行。
教育实习:8周,安排在4年级第一学期。
主要内容:(1)深人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整体把握语文教学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2)与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和专业发展意识;(3)至少听12节语文课,讲8节语文课,并能相互评课和独立进行课后反思;(4)能通过不同方式发现小学生语文学习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宝贵经验,也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或困惑,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或毕业论文做深人思考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