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当前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修订稿

试论当前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修订稿

试论当前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试论当前中国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

中国教育教知识不教做人。

最根本的问题是统一考试,分不出各类人才,就象模具里生产出来的产品,浪费了不少人的青春。

中国教育教知识不教方法。

最严重的问题是不能启发式教育,老师一味的面向考试而不是面向能力,一考定终生,使很多人输在起跑线上。

原因是现代教育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知识教育上,而实践教育比如做人的道理、道德品德教育和做事能力技能的培养等这方面缺失严重或可说几乎没有,时间几乎完全被知识教育侵占。

有读万卷书,却没行万里路!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育非常适合知识和做事能力的培养,而家庭教育是启发做人道理、道德、品德的温床。

知识永远学不完,对孩子真正有用的知识又有多少呢!知识、做人、做事、品德哪些对孩子的未来更重要把孩子束缚在凳子上,何苦呢!很多事情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失去思想自由和可能的民族正在走向思想真空与文化沙漠。

我们曾经拥有光耀千古的灿烂古文明,我们正在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

素质教育的口号不知道喊了多少年了,先后开展素质教育试点的学校和地区,也逐渐醒悟过来了,什么素质教育升学率升不上去,谁都饶不了你。

大环境不变,小气候兴不起风浪,只能自找苦吃。

素质教育试点重返应试教育轨道已经不新鲜了。

不过有一点确实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终都要汇集在教师身上。

君不见现在的教师从学生进校门到放学回家都得死盯着学生,学生是苦了累了,可老师过的又是什么日子啊现在的教育不仅是在摧残学生,同样也在摧残教师啊可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却成了教育失败的替罪羊,有那么简单吗(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几时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教育日趋功利化,传统文化断了根。

教育功利化趋势日趋显着,英语、计算机、钢琴、汽车等考证成为学生追逐的热点,中国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传统文化薪火传承的链条已经断裂。

没有了中国文化,我们还是中国人吗?(三)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

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这样,就产生了许多问题,高考大省里的学生们,拼命的学习作题,人数教少的省的学生过的是潇洒有滋味,还有什么高考移民等。

中国教育(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正在步入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缺陷变得越来越大。

——甚至制造很多抑郁症、自闭症患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

从法律上来说,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的学杂费全免。

实际上,在城市里,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收费,虽然一般普通小学和初中学费很低(约每年200~700人民币左右),但因为学校师资差异问题所产生的教育差别,仍然一些师资较好的学校仍以“赞助费”等为由收取费用。

在农村,自2007年以后中小学九年教育为免费,而广大农村地区却很少设立初中,甚至出现一个县只有一所初中的情况。

义务教育不义务,义务教育不义务,在三农问题严重的中国,子女教育成为农村教庭沉重的负担。

再由于县乡村三级摊派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这两年免除农业税的浪潮,乡村财政几乎被釜底抽薪,农村教育经费随之成为无源之水。

许多农村学校关门大吉、许多农民子弟无学可上(很多是有学上也上不起)。

九亿农民在国民中所占的比例之大,足以决定性地影响着中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

在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国家在改革中强调效率,另一方面,却又在忽视公平,许多的利益群体的幕后操纵,是现今中国存在的许多的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教育产生问题的根源:(一)为什么要学习?从经验和知识,实践和学习的关系来看学问包括两部分一是知识,二是经验,经验来源于实践,知识来源于学习,而知识是经验的总结。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指导经验积累,其服务对象就是经验,而经验积累是为了“用”。

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学,学以致用,而无用则废。

没有用的学问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用到的或想用的知识才学得会,我们不会用到或不想用的知识我们永远都学不"会",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

从学到用的过程就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然后是了解“学、知(会)、用”的内涵和关系:这里的“学”就是学习和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就是知道(做人的道理),学会(知识和技术)。

它是一个从学到用的积累过程。

“学会”必然包含“知识”和“经验”两大要素,缺一不可。

读了很多数控机床书籍的人却未必会使用数控机床,就是因为缺少通过实践而来的经验。

“用”就是应用。

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但“学什么”很少人是非常清楚的,“学什么”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知识、做人、做事。

“知识”不作多说大家都明白是什么东西,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

“做人”概括的讲就是生活法则(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尊、自信、坚韧、勇敢等品质,做人的道理等)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家庭中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

不管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文化如何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法则永远不可改变。

如果改变了将会面临灭亡的命运。

因为这些法则,道理并不是谁发明的,而是这个世界创造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现总结出来的。

“做事”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和技能。

非常必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是要同步进行的,否则难有大成。

在上述的三个学习方面中“做人”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无法孤立的生存。

生命的一个本质属性就是共存,任何一个单独孤立的生命都会很快消亡。

事实证明:一个人知识和做事能力都很差,但做人很强依然是可以成功的,一个人知识和做人方面比较欠缺,但做事动手能力很强,也没问题就如上面所说可以成为很能干的技师,一个人如果只是知识非常丰富,但做人和做事能力都是零蛋那就非常糟糕。

(二)中国教育的历史转折就是1905年,中国在做什么?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是最为震动的大事。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

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于是,由此开始,一个贯穿百年的现代化教育在中国艰难地兴起。

但是,100年前的中国,不了解世界,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没有100年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想法。

1905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正式废除了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科举制度。

从新学堂的兴起到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教育体制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势头。

2011年正好是科举制废除106周年废除科举制度,捣毁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度是经历漫长历史阶段形成的,它的形成是历代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奴役广大劳动人民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从隋帝创立科举是“倡天下读圣贤书考进士及第”的风气。

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读圣贤书,实际上是让天下人去读儒家的“经书”,而这些经书是经过历代诠释者为更好地做忠君的顺民角度去阐释的,尤其是经宋代理学家提出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纲常”之类,让天下人恪守封建伦理道德而已。

所以,我们说倡科举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让天下人读书,而在于统治者的“治天下。

”所谓“治天下”,是“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也就是说让读书人中举,走进仕途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帮助皇帝治理天下。

从这一点看,我们还可以说科举具有某些积极意义。

在科举施行一千多年中,许多读书人本着“匡社稷济苍生”的目的参加科举,的确出了些治世之能臣,为人民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

但科举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即“以科举销尽天下英雄气。

”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就是中了科举的“英雄”们,做了官后,帮助统治者奴役百姓,而百姓也成了“顺民”,这样,封建官僚机构便可以正常运转。

废除科举,就意味着封建官僚机构的基石被捣毁,封建官僚机构如风雨中的大厦摇摇欲坠了。

结果在废除封建制度六年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废除科举制度极大地冲击儒家学说灌输在国民头脑中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学而优则仕这就是孔子的思想,也成了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

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本着“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闻”的目的走上仕途。

尤其科举制度施行后,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入场券,成为他们为获取高官厚禄权势的手段。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因此读书人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他们只是闭门死读书,读死书,不学其它的技能,不事其它的行业,多数人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甚至出现了像范进孔乙己式的人物。

因无一技之长,到了科举制度后期更有甚者甚至成了无业游民。

废除科举后,学而优则仕成了学优而无仕了,读书人没有了出路,在苦闷、惆怅、无奈之后,为了生计,他们变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学而优则仕”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朝,成熟于宋朝,盛行于明朝、清朝。

在一千多年中通过开科考试,共遴选了十万进士。

这就为封建官僚机构提供了大量人才。

废除科举,等于关闭这些知识分子的仕途大门。

为个人的出路,为民族的复兴,这些人开始思考个人与民族的前途而去寻找新的出路。

其结果,大批优秀人才纷纷走出国门,或到日本,或到欧美,他们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革命救国”的理想,去学习,去奋斗。

同时在这批优秀人才中的很多人加入了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同盟会并成为主力军,从事“反封建,建共和”的革命活动,同国内的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一道,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经过六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废除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废除无疑成了革命烈火的助燃剂,历史前进的推进器。

废除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古国,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教育的国家。

中国的教育起源于三代——夏、商、周。

三代建立的学校分别是校、序、庠。

以后各朝各代均设立学校。

科举制度施行后,全国办私塾,设学堂,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