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当前,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关键。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决定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这都体现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和关键领域。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
而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模式的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
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
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
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500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地对消费者满足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弘利遴选)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产业链关系的重组和服务增强来实现整体制造业的提升。
而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所具有的跨时空、低交易成本和大规模的资源调度能力,为更新的制造业模式打下了基础。
共享经济所衍生出的共享制造,就是网络经济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要发展“分享经济”,所谓分享经济
或者共享经济,是指将原先由于技术手段或者商业模式的限制无法参与经济活动和经济流通的生产生活资源,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或者商业模式投入到经济活动与经济流通中,重新产生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经济模式。
共享经济具有几个突出的优点。
一是节约性,由于并不投入新的生产要素,而是将原先沉睡的经济要素重新投入到经济活动之中,因此,具有高度的节约性。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是便利性,共享经济并不需要额外的投入资源和人力维护,因此,也具有高度的便利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可以完成分享经济。
三是效率性,共享经济由于经济资源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因此使用起来更加即时迅捷,可以极大地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率。
四是环保性,由于不需要额外的资源投入,共享经济在降低污染、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五是财富分配的均等性。
共享经济由于提供了社会各个主体通过身边资源参与经济活动的渠道,因此产生了新的财富流通渠道,可以普遍提高参与者的收入。
共享经济在制造领域的拓展,就是共享制造模式,其核心是在整个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地域制造资源的共享和交易,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制造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减少重复投入及浪费。
这对于降低制造端的成本和促进整个制造体系的效率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
共享制造的主要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造资源的共享与交易平台,形成全制造体系内的制造资源共享交易机制和构建相应的平台;二是制造需求的传递与产品交付体系;三是共享制造资源的管理与质量维护体系,这些都需要认真地给予研究和解决。
工业互联网
共享制造只是网络经济在制造领域延伸的第一步,是将已经具有的生产资源共享
和再利用。
随着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的进一步延伸,最终要形成整个生产资源系统的连接和网络化调度。
也就是说,整个制造体系中的各个环节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输、服务等资源,最终都被纳入整个产业互联网的平台之中。
这种模式,就是所谓的工业互联网模式。
在这样的工业互联网中,地域的限制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已经不再成为制造能力的制约,因为整个工业互联网上的资源都是可以分享调度的,从而实现整个制造层面的互联互通和技术资源能力实时调度。
当前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计划”就是主要以形成全制造环节的实时调度作为主要未来形态。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将沿着几个不同的阶段演化:第一步是在初始阶段,实现小范围的制造资源的互联网化,这在很多企业已经实现;第二步是在企业的区域范围内,实现较大面积(如园区和区域)的生产资源互联网化;第三步是在整个企业的范围内,实现大面积异地调度的广泛生产资源互联网化;第四步是在同产业内,实现同产业领域的大规模生产资源的互联网化;第五步是将不同产业的制造资源的统筹化,形成完整的复杂产品网络制造体系。
当然,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存在一些挑战,并且在非技术领域的挑战比技术领域的挑战更大。
在工业互联网的早期,企业在小范围实施生产资源的互联网化时,比较容易推进,但是一旦工业互联网拓展到跨越企业边界,那么就涉及一系列包括质量追溯、产品品牌、企业特质差异等深度问题,这将远超过工业互联网技术本身。
但无论怎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对不同行业的深度嵌入,中国制造业也必将走向工业互联网的演化,这将极大地提升整个制造业的竞争与创新能力。
物联网(弘利遴选)
在完成了共享经济将消费品实现共享和工业互联网实现了生产资源的连接后,进
一步的制造模式的演化,就是最终要实现基于万物互联的物联网。
与通常理解的物联网只是将物质体系进行标识和追溯并实现最优化的产品配送等不同,物联网的最终意义是实现人类对物质产品生产配送体系的完全调度和可控。
在物联网阶段,所有的生产资源和产品都被充分地连接和共享,任何个体一旦产生了对产品的需要,其产品诉求会被直接传送到整体经济体系的需求智能分析端,智能分析端将即时进行需求判断,调度最近的生产资源给予快速生产,并通过最近的物料调配体系,以最快的时间送达消费者。
而这一切,根据产品的复杂度,甚至可以在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完成。
因此,物联网阶段意味着人类将实现对物质生产体系的彻底掌控,人类也将在此阶段通过实现充分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而进入一种新的文明阶段。
物联网的实施,将是一个可以预见但依然需要数十年才能充分实现的未来。
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的技术问题与社会管理问题。
技术方面的问题包括:需求端的客户需求快速感知和识别技术;制造资源端的制造资源全面分享和调度技术;全制造环节过程的人工智能决策和资源调度;遍及全球的快速物料配送体系等。
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物质充分满足后,产品价值如何判定和交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区别与存在意义;全球物料体系的资源协调、交易与分配等。
当然,以上不同阶段,并不是一个逐级演化的过程,而是各个模式同步演化,程度上有所差异。
整体而言,就是将孤立、分散、低效率、低价值的制造体系,变成一个完整、整合、高效率、高价值的制造网络体系的过程。
这就是中国制造将在未来的时间内,通过持续的努力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制造,也将通过这样的路径,成为世界制造体系丛林中最有竞争力和价值的重要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