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损伤修复教学内容
由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分 泌前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并在 间质中形成胶原纤维后变为纤维细胞。
原始间叶细胞转化为成纤维细胞 产生胶原纤维再转化为纤维细胞模式图
原始间 叶细胞
成纤维 细胞
分泌前胶原蛋白,在 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 维,细胞逐渐成熟
纤维细胞
(3)血管的再生——以出芽方式再生
毛细血管再生模式图
镜下:
•
• 表面覆盖一层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 • 其下面为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表 • 面垂直, 并在近表面处互相吻合形成弓状 • 突起.在毛细血管吻合网络间,散布纤维母 • 细胞胶原纤维少,还 有多少不等的炎症细 • 胞。 • 其下深部为纤维细胞和大量胶原纤维及少
• 量小血管构成的成熟的纤维结缔组织。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被覆上皮
鳞状上皮-基底层细胞增生 胃肠粘膜上皮-基底部细胞增生
1
腺上皮
上 皮
腺上皮缺损、基底膜尚存—完全再生 腺结构完全破坏—难以再生。 构造简单者—可以从残留部再生。
组
肝脏部分切除-完全再生
织
肝细胞再生 肝细胞坏死,网状支架完整-完全再生
肝细胞坏死,网状支架塌陷-纤维修复
(2).纤维组织的再生:
病理学损伤修复
一 再生
•概念: 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后,
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增生 进行修复的过程。
1. 类型:
• (1)生理性再生:生理情况下, 有些细胞和
组织不断老化、凋亡, 由新生的同种细胞 和组织不断补充,保持原有结构.功能, 称 生理性再生。如表皮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不断地角化脱落,通过基底细胞不断增生、 分化,予以补充;又如月经子宫内膜的再 生; 消化道粘膜上皮的再生更新等。
肉芽组织在组织损伤后2-3天即可出现,自下而 上生长推进填补创口或机化异物,随着时间的推移 (1-2周),肉芽组织按生长的先后顺序,逐渐成熟。
三 1. 间质水分逐渐吸收减少
少
2. 炎性细胞减少→消失
一
增 3. 血管减少或改建
多
4. 胶原纤维增多→ 结缔组织→瘢痕组织
二、瘢痕组织
• (一)概念 瘢痕(scar)组织是肉芽
(2)病理性再生
是组织坏死或缺损后发生的再生。 如 皮肤烫伤,基底细胞以上各层细胞坏死,基 底细胞增生、分化。可完全恢复表皮的原有 结构和功能;病毒性肝炎时,坏死的肝细胞, 可由周围的肝细胞增生、分化,恢复肝细胞 的原有结构和功能。不能进行再生修复的组 织,可经肉芽组织,瘢痕性修复。
一般说来, 低等动物比高等动物再 生能力强,幼稚细胞比分化高的组织再 生能力强, 平时易受伤害的组织和在生 理情况下经常更新的组织有较强再生能 力。按再生能力强弱将细胞分为以下三 类:
有原始间叶细胞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如
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骨母细胞等。
•
• 3. 永久性细胞 • 又称非分裂细胞 • 不具有再生能力,如:神经细胞
(包括中枢神经元和外周的节细胞),
另外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再生能力也
极弱,没有再生修复的实际意义。
• 新近提出成体干细胞为机体原始状
态的细胞,它具有自我复制和更新、多 向分化的特点,用于维持新陈代谢和创 伤修复,所以有研究证明,神经细胞、 心肌细胞不能再生的传统观念,正逐渐 改变。
• (2)伤口收缩:2-3天后,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
下组合向中心移动,于是伤口迅速缩小,14天停 止。缩小创面
•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第3天开始生长
(三)瘢痕组织对机体的影响
• 1.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它能把损伤的创口或其他缺损长期地填
补连接起来,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性
• 抗拉力比肉芽组织强,可一定程度保持
组织器官的牢固性
• 2.瘢痕组织对机体的不利和危害: • ①瘢痕收缩,可引起变形 • ②瘢痕性粘连,可引起的梗阻 • ③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又称肥大性瘢痕。
如果这种肥大性瘢痕突出于皮肤表面并
向周围不规则地扩延,称为瘢痕疙瘩
三 创伤愈合
• 是由外力引起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
合过程,包括再生、肉芽组织增生和疤痕 形成。
一、皮肤和软组织的创伤愈合
• 1.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 (1)伤口早期变化:组织坏死、血管断裂,数小
时后炎症反应,表现红肿,临时充填和保护作用, 无感染,2-3天后炎症消退
肉芽组织(低倍镜) 肉芽组织(高倍镜)
肉芽组织示意 图
毛细血管 成纤维细胞
炎性细胞
纤维组织
• (三)肉芽组织的作用
• 1 抗感染保护创面 • 2 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 3 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
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 机化是指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并取代各
种失活物质或异物的过程。
肉芽组织的结局—瘢痕
(4) 神经纤维的再生:神经鞘细胞增生--连接毁断神经纤维处---神经轴突长入
正常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断离,远端及 近端的一部分髓鞘及轴 突崩解
神经膜细胞 增生,轴突
神经轴突达末梢, 多余部分消失
二 纤维性修复
• 概念:由于组织、细胞;而以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 组成的肉芽组织,进而变成纤维组织进 行修复的过程称为瘢痕性修复。
组织改建成熟的纤维结缔组 织。
• (二)瘢痕组织的形态特点 • 肉眼:局部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
灰白色半透明、质硬韧,缺乏弹性
• 镜下:瘢痕组织由大量平行或交错分 • 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纤维束往往 • 呈均质性红染即玻璃样变,纤维细 • 胞很稀少,核细长而深染,小血管 • 稀少。
瘢 痕 组 织
• 瘢痕性修复的病理学基础是肉芽组
织。
•
一、肉芽组织
•
(一) 概念:由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
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组成的幼稚结
缔组织
• (二) 肉芽组织成分
•
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
•
管及一定量的炎性细胞
• 病理
肉芽组织的形态
(1)肉眼:表面呈细颗粒状, (2)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 (3)出血而无痛觉,形似嫩肉.
• 1. 不稳定性细胞 • 又称持续分裂细胞。 • 再生能力很强,如表皮细胞、呼 • 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被复细胞,生 • 殖器官管腔被复细胞,淋巴及造 • 血细胞等。
• 2. 稳定性细胞
• 又称静止细胞。 • 有较强的潜在再生能力,如一些
腺体,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
皮脂腺实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