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功能

第三讲 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功能


痛觉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稍(free nerve ending),感受致痛性化学物质的化学
感受器,又称伤害性感受器。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
内脏。
伤害性刺激→组织损伤→产生致痛化学物质(K+、H+、组织胺、 5-HT、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游离N末稍→一定形式的传入冲
动→CNS,产生痛觉。
特点:不要求特殊的适宜刺激;缺乏适应性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The sensory function of CNS
一、概 述

感觉的生物学意义与感觉的分类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一)感觉的生物学意义与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形态学上的不同 根据感觉器的解剖学位置 根据刺激的性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Sensory analyzing function of cerebral cortex)
(一) 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
新皮层(neocortex)分层: 分子层:少量细胞、有顶树突 外颗粒层:多小锥体细胞,少量星状细胞 外锥体细胞层:多中等锥体细胞 内颗粒层:小星状细胞为主 感觉皮层最厚 内锥体细胞层:大锥体细胞为主 运动皮层最厚 多形细胞层:梭形细胞+锥体细胞、颗粒细胞
颈背神经丛、腰骶神经丛等
皮区 (dermatome)
(二)脊髓的感觉传入通路
浅感觉传导路径 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 (外侧部,先交叉后上行) 深感觉传导路径 传导肌肉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 (内侧部,先上行后交叉)
(三)头面部感觉的传导途径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四)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2.内脏痛与牵涉痛

内脏痛(Visceral pain):内脏组织因牵拉、缺血、炎症、平滑肌痉挛或化 学刺激等引起的内脏疼痛。 内脏痛的传入纤维 大部分内脏:由交感N传入纤维传入。
食管、气管、部分盆腔脏器:由副交感(迷走、盆N)传入纤维传入。
内脏痛的特点: ①发起缓慢,持续时间长; ②定位不精确; ③对机械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敏感而对锐器切割、烧灼等不敏感; ④伴随不愉快情绪与呼吸、血压等变化; ⑤可引起牵涉痛。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ation) 感受器的阈值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特点:①②③④⑤⑥ )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encoding) 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 感受器的反馈调节和信息的相互作用
二、感觉的传入途径
(一)外周的感觉神经
外周神经丛 (nervous plexus)

牵涉痛 (Referred pain):内脏发生疾病,但疼痛却涉及一定 位置的躯体 心脏→心前区,左臂尺侧(C3-T5) 胃→左上腹、肩胛间 肝、胆→右肩胛、上腹中部(T7-10,C3-4) 阑尾炎→上腹部、脐部(T10) 肾结石→腹股沟区,后腹膜骨骼肌
原理:患病器官与体表某 部位在胚胎发生上属同一 节段结构。
3. 感觉区的柱状结构
大脑皮层感觉区皮层细胞纵向柱状排列构成的基本功能 单位,称感觉柱(sensory column)。直经约0.2-0.5 mm。


传入冲动先入第4层→第2层→第3、 5、6层细胞层传出,第3层水平纤维 能抑制相邻细胞柱,形成兴奋、抑制 镶嵌模式。 一个柱对同一感受野,同一类型感觉 起反应。
右侧丘脑主要核团示意图 1:网状核(大部分已除去,只显示前面一部 分) 2:前核3:前腹核 4:苍白球传来纤维 5 :外侧腹核 6:外髓板 7:小脑传来纤维8:内 髓板及髓板内核群9:背外侧核 10:后外侧核 11:后外侧腹核12:内侧丘系13:背内核 14 :中央中核 15:束旁核16:后内侧腹核 17: 视束18:外侧膝状体 19:内侧膝状体20:外 侧丘系 21:丘脑枕

(五)丘脑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thalamus) 1.中继站 2.分析和整合感觉机能 3.丘脑 皮层
丘脑核团分类
1)感觉接替核:接受特异感觉投射纤维→特异投射至皮层相应感觉区。
后外侧腹核、后内侧腹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等。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核团 主要是内髓板以内核群,包括中央中核、束 旁核、中央外侧核等。 3)联络核: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它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 皮层某一特定区域。丘脑前核、外侧腹核、丘脑枕等。
防御运动、植物性活动
自我保护
许多疾病症状;提供诊断线索
1.痛觉分类

躯体痛:体表痛、深部痛 内脏痛
体表痛(皮肤痛觉) 快痛:即时性尖锐刺痛,定位精确,撤除后迅速消失。由Aδ 纤维传导,兴奋阈较低。 慢痛:刺激后0.5-1秒出现烧灼痛,定位不精确,撤除后持续 数秒。由C类纤维传导,兴奋阈较高,常伴心率加快, 血压↑,呼吸改变及情绪变化。
3. 镇 痛

药物镇痛:吗啡、普鲁卡因 神经外科手术

针刺镇痛:内源性吗啡肽
(specific projecting system, nonspecific projecting system)

1. 特异投射系统 经典的感觉传导束(第一级:脊N节或 有关脑N感觉节→第二级脊髓后角或脑干 有关N核)→第三级丘脑感觉接替核(视、 听觉更多接替)→皮层特定感觉区。 特点 点对点关系,引起特定感觉,能激 发皮层产生传出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感觉传入在脑干网状结构的侧支, 经多次突触换元,经丘脑髓板内核群弥散 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 特点 ①非点对点,而到皮层广泛区域,不 引起特定感觉 ②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③多突触,易受药物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1. 体表感觉代表区的分布
S1:中央后回(3-1-2区) S2:在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43区) 特点:①②③
2. 体表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的相互关系
肌肉本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运动区(4区) 刺激此区→试图发动运动的主观感觉(20%可在中央后回) 切除此区→由本体感觉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障碍。 损伤感觉区引起运动区相应区域变化
4. 联络皮层的功能
联络区(association area) 占大脑皮层的80%以上
四、躯体和内脏感觉

(一)躯体感觉(主要讨论皮肤感觉) 1. 压觉 2. 触觉 3. 振动觉 4. 温度觉 5. 痛觉 (二)内脏感觉

痛觉 (Pain sensation)
痛感觉、不愉快情绪
伤害性刺激 生物学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