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韩守康
(贵州省铜仁市第十中学,贵州省铜仁市 554300)
摘要:以人为本的实现需提高每个人的自身素质,要从学生抓起。

感性材料是地理认知的前提。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唱主角,全面提高学生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

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国家兴旺教育为本,靠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中学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

过去的教育重在知识的灌输,而对人们的素质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可以说培养出来的人多是考试的机器,不少的人缺乏创新精神与社会生活能力,他们的灵变性和适应性都较差,这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号角全面吹响后,国家教育系统纷纷出台了各项措施和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也应运而生。

师生平等,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思想正在逐步贯彻落实。

然而素质教育人人会讲,个个会说,至于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去操作可以说成为不少教师的在教学中一道难题。

本人就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义务教育中如何操作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中学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融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情感等教育于一体,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

义务教育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1]。

教学中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运作过程、如何评价才能全面的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又能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一、基本知识准备: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学生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地理环境,同时也离不开人类的生活。

学生地理基本知识的由来先有
感性认识过程,然后通过对感性材料分析研究而后取其本质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际上学生在初学地理之前,大脑中就储存了许多地理方面的感性知识,是其在成长过程中与外界接触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获得的。

比如山川河流,阴晴风雨,日月星辰,工农业产品等等。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通过教学使学生零散的地理感性知识上升为较系统的理性知识,从而为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作好准备。

二、社会实践操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需变革“学科中心”和“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并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在什么情况下开展,怎样开展法,开展后又能取得什么效果呢?下面以初二年级农业生产调查为例说明:
活动准备:教师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课题---农业生产状况调查。

调查点,调查内容,人员组织形式,由学生自己讨论确定。

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

同学们经过酝酿后,决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小组内成员各司其职,有社交能力的同学负责联络车辆与安排生活,善言谈者负责采访,善文笔者负责记录及写调查报告,懂摄影者负责拍照及整理像片。

分工协作,人尽其用。

实地调查:活动中,联系车辆、联系农户安排生活、调查访问作记录都是学生自主进行。

教师只给他们交待调查中要注意事项。

此过程中,同学们特别兴奋和愉快,兴致很高,感觉到什么都很新奇,东瞧西望,问这问那的,了解当地的山水地貌,植被状况、土地利用类型、农作物的种类名称及种植生长过程,禽畜饲养和农业生产发展变化等情况。

到农民家中还了解人口情况,主要经济来源,生活情况等等。

有时还和农民在地里一起的劳动,向农民请教。

做什么事总是乐呵呵的。

总结交流:同学们根据实地调查记录、查阅相关资料,经认真的分析归纳,写出了农业生产状况调查报告,把拍摄收集到的图片整理成册,配以文字说明在全班公开展示。

之后,由同学分组介绍自己在调查中的所见所闻,及得到的收获和体会。

报告中反映出了调查地位置、地形及气候、土地资源利用、农作物种类、主要经济来源、农民生活等情况,介绍了发展现代农业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河边新修了防洪大堤,利用水力推动的石碾,用当地生产竹子造纸等经济活动。

还反映了政府协助兴建的沼气池环保型新能源,有的农户生产的黄姜(药
材)在家里无人问津等等,内容相当丰富。

图片有大棚蔬菜、果林、猪仔抢食、防洪大堤、沼气池、农舍、农民生活剪影等。

通过展示,同学们相互之间找优点、看不足,公开评议。

最后由教师作总结,使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共同分享这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评价:这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素质教育作用、效果如何呢?我们不妨按新课程理念地理教学评价标准衡量一下。

评价原则: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评价,应从感知、记忆、思维、尝试、交流等方方面面考查,是素质教育地理教学关注的重要方面。

具体来说:所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印象;观察学习方式是否生动活泼,学习过程是否采取了让学生发挥了形象记忆、意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等方式;学生是否处于一种提出问题、明确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状态,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怎样;学生是否经历了发现、探究、合作、实验、模拟等尝试过程;关注学生是否获得充分的交流机会。

[2]据此标准考评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1、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只交待任务,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并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方案,使每位同学都动起脑筋出主意想办法。

能使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扩展思维空间和锻炼语言发达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和责任心。

任务的分工,加强了同学们对团结协作,优势共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深切体验,对同学们将来的生活极其有用。

2、活动中,同学们一直处于一种心情舒畅的、愉快的心境,表现出了他们对地理好奇心,对神秘的未知领域努力探索,想找个究竟的心里倾向,养成他们对学习地理兴趣,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和求知创新的优秀品质的形成。

山川风貌,片片庄稼,农民的勤劳、热情、朴实的文化分围能陶冶同学们的美好情操和树立良好的品格,以及地理审美情趣。

亲自动手、动嘴、动笔,使同学们的体能、技能、智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加深了同学们对山川地貌,农业生产的亲身体验,加深了地理常识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还有利于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活动中的联系车辆、找人采访、安排生活都使同学们学到了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常识,增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这是课堂教学所不及的。

3、能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性认识,并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形成地理概
念,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升化的过程。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人口控制、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国土整治更离不开地理知识亲身感受。

还能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

评比活动使同学们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学习别人的长处,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活动前后学生知、情、意变化比较:
由以上对比而知,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获得室内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学生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能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学习、体验、培养、锻炼和提高。

但是活动选项要切合学生实际,要贴近学生生活,并能够使学生通过努力可顺利完成。

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按自然规律办事,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还能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

当然,地理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还很多,我们要不断挖掘其内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课标、课本,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知识无止境,需终身学习之。

参考文献
[1]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 王丽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006年12月10日于铜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