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夏博物馆序厅大家好,欢迎到西夏博物馆参观。
我是××号讲解员,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解,希望我的讲解能使您更好的了解西夏历史和西夏王陵。
如果对我的讲解有不清楚的地方,可随时提问,我将尽最大的能力为大家解答。
现在我们参观的这座西夏博物馆,是目前我国第一座以西夏陵园为背景,比较全面系统反映西夏历史的专题博物馆,它于98年9月23日正式落成开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
各类展厅9间,基本陈列由西夏历史、西夏王陵和西夏学术研究成果组成。
这个陈列被国家文物局评为“99年度全国文物陈列展览十大精品”之一。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博物馆的序厅。
请大家注意看我们墙上的四幅图版,分别是全国、宁夏、银川主要文物景点分布图,及丝绸之路示意图,大家知道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保存文物最多的国家之一。
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遍布祖国大地,宁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自治区首府银川,曾是党项羌首领元昊建立的西夏国的都城。
文物古迹丰富,最负盛名的是市区以西35公里处贺兰山脚下的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西夏博物馆就座落在陵园的东侧。
序厅这座大型人像碑座雕塑,是我们根据西夏陵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石雕人像碑座放大10倍制作的。
我们用西夏人民的艺术品作为博物馆的象征,就是要歌颂他们用劳动和智慧谱写的壮丽史篇,铭记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祖国优秀文化的丰功伟绩。
有关石雕人像碑座我们在二楼见到实物后再向大家详细介绍。
现在请大家跟我进入疆域模型厅去了解西夏国的疆域。
疆域模型厅这座西夏疆域沙盘模型长10米,宽6米,面积60平方米,以二十万分之一的比例制作,它是我国目前专题博物馆中最大的沙盘模型。
西夏自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正式称帝建国,到1227年被蒙古军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90年。
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居西北两百年”,其疆城“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最鼎盛时期面积达八十三万平方公里。
包括今天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南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等。
西夏兴起时,我国西北地区就有回鹘和吐蕃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此时他们都已开始衰落,无力向外扩张,故西夏得以“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
西夏境内有祁连山、贺兰山、狼山等山脉,其疆土的近三分之一被沙漠覆盖,东边是毛乌素沙漠,中间是腾格里沙漠,北边是巴丹吉林沙漠。
黄河贯穿东南形成富庶的河套平原,是西夏经济最发达地区。
因地处黄河以西,历史上称为西夏。
今天我们宁夏就是平定西夏永远安宁的意思。
这条绿线经内就是今天宁夏的范围。
西夏虽在宁夏建都,但其疆域面积是今天宁夏5.18万平方公里的12倍。
元昊建国后,将其军队分为十二个监军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方军区。
这里便是西夏的国都兴庆府,即今天的银川市。
这座西夏古塔叫承天寺塔,是宁夏境内最高的一座古塔。
银川市西贺兰山脚下的便是我们今天参观的西夏皇家园陵──西夏陵。
在11─13世纪,西夏能长期立于祖国西北,拥有辽阔的疆域,是与西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分不开的,我们这间展厅四面墙壁上长达42米的浮雕壁画所反映的是西夏当时的经济与军事状况。
历史厅第一部分党项迁徙与西夏兴起西夏是党项羌为主体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国前党项羌社会处于游牧阶段。
这幅岩画是我们采拮于今天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山上,岩画反映了党项羌早期的原始游牧生活。
岩画中间类似大树的部分,最上层端坐的是这个家族的祖先,向下依次为三人、五人,两边的帐房和人数也依次递增,说明了一个家族繁衍和兴旺的过程。
岩画的左下方是一幅放牧图,向我们揭示了建立西夏国的党项羌民族是一个原始的游牧民族。
岩画的右侧一个人盘腿而坐,双手合十,头顶是一个巨大的尖顶式穹窿,这是党项先民最早对天象观察的真实记载,认为广袤无垠的宇宙是穹窿形的,天是世界的主宰,决定着大自然的一切。
这幅岩画发现于宁夏贺兰山贺兰口,人面像岩画起源很早,可上朔到新时器时代,亚洲及环太平洋地区均有发现,是原始巫术的产物。
建国后的党项羌人对前人所刻画面不甚了解,误认为是佛像,因此在旁边刻上了我们称之为“天书”的西夏文字,翻译为“能昌盛正法”。
党项族是我国古老羌族的一支,最早活跃在今青海、四川、西藏交接地带的辽阔草原上,史称“析支”地区,过着逐水草而生居的游牧生活。
当时有八个部落,其中以拓跋氏最强大,这里陈列的牛皮鞋、马鞍金饰、扁壶等都是原始游牧部落的典型生活用品。
唐朝中期,党项羌时常遭受刚刚兴起的吐蕃族的侵扰,请求内迁,唐朝政府准许他们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后继续迁至银州、夏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横山县)一带定居。
相传元昊祖父继迁就生于陕西米脂县无定河川,当地称为“李继迁寨”。
多次的辗转迁徙使他们广泛地接触各兄弟民族,特别是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党项族迅速地步入了封建社会的行列。
大家看到的这些瓷勾、瓷瓮,是游牧民族向定居生活过渡的表现,又反映当时党项族生产力水平还较低下。
唐朝末年,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率众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因作战有功,升任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赐李姓,并获夏、绥(今陕西绥德)、银、宥(今陕西定边县西)•、静(今陕西米脂县西)五州之地,史书称其“虽未称国,而王其土”。
之后党项族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向西开拓,特别是经过继迁、德明两代人的征战和经营,终于形成了能够称霸一方的政治势力。
(西夏帝王世袭表)元昊继位后于1038年建国,追封祖父继迁和父亲德明为太祖、太宗,到1227年西夏灭国,共传十主,存在了一百九十年。
西夏十位帝王加上追封的太祖、太宗共十二位,而我们今天所参观的西夏王陵为什么只有九座帝陵,到二楼西夏王陵部分再为大家详细说明。
(西夏年表)从这幅“西夏年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西夏国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顺,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两父子共执政108年,占西夏立国时间的一半还多。
•其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西夏的鼎盛时期。
在这里请大家留意一下,崇宗乾顺的第二个年号天佑民安,等一会我们将会再次遇到它。
这些木碗、木筷、木衣架、绣花鞋都是甘肃武威一座西夏墓出土的随葬品,我们通常把随葬品也称之为“冥器”(或明器)。
同一座墓出土的这座木缘塔是用来存放死者骨灰的,塔身八面,表面涂蓝色,用黄色书写梵文经咒,木塔顶部墨书题记,说明了墓主的身份和墓的确切年代。
史书记载,党项人实行火化尸体,它的发现对研究党项族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兴庆府图示意图)史书记载西夏都城兴庆府(银川市)东西长六里,南北宽三里。
元昊建国前夕,升兴州为兴庆府,大兴土木,营造宫室,广修殿宇。
由于战火毁灭,当年的兴庆府已不复存在,这幅复原图是专家根据有限的历史考古资料所绘,有些场所的具体方位正在研究之中。
西夏开国皇帝嵬名元昊,又称李元昊或赵元昊。
“圆面高准,身长五尺余”。
他自幼熟读兵书,“性雄毅、多大略”,精通蕃、汉两种文字,通晓佛学,24岁时领兵攻回鹘,一举攻下甘州,遂被立为太子。
元昊有远大的政治报负,对他父亲德明感恩宋室,对宋称臣的作法不以为然,他说“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衣为?”意思是“英雄生来就要有称霸的雄心,怎么能够有锦绮穿就感到满足呢?”1032年李德明卒,元昊继位。
二十八岁的元昊继位后,为称帝建国做准备。
首先去掉唐、宋赐“李”、“赵”姓不用,字号嵬名氏,称吾祖(可汗、天子之意),改用自己的年号,升兴州为兴庆府,下秃发令,规定官民服饰,命人创造西夏文字,突出民族特色,仿唐宋制度设立文武官职,定兵制、立军名,设十二监军司。
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南筑台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实现了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元昊生性凶狠多疑,建国称帝后,更加骄横荒淫,他与妻子野利氏的堂嫂没藏氏私通。
又见儿子宁令哥之妻没移氏貌美,便废野利氏,将儿媳占为己有,立“新皇后”。
宁令哥受人唆使,为报废母夺妻之恨,乘元昊酒醉,将其刺伤。
元昊因流血过多而死,时年四十六岁。
元昊一生文治武功,大智大勇,促进了西夏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是一位有贡献的历史人物。
第二部分西夏政治、法律、军事西夏建国前后,仿照宋朝建立中央官制,设立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等中央行政军事机构,这些官职分别由党项人和汉人担任。
1039年,元昊再次改革官制,增设了“总理庶务”的尚书令。
从这幅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官阶封号表》可以看出西夏官职品位的特点。
区分官职和象征权力的西夏官印形制和唐宋相同,印背右侧刻年款,左侧刻人名;印文多为“首领”二字。
四字、六字印少见,不同的是所刻文字均为西夏文,突出了民族性。
西夏中后期,法律制度日趋完备,《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西夏瓜州审案记录》等都是研究法律的珍贵资料。
其中《天盛改旧定新律令》长达二十章是现存西夏法律文书中篇幅最长、记载最详、保存最完好的文献。
这把尚方令锤铜,铜铁合铸,工艺精湛,是皇帝赐予亲信大臣发号施令的信物。
西夏建国后,实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所有成年男子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则为士卒。
地方军队仍沿用原来的部落组织形式,由部落首领统领本部落兵马。
这些西夏符牌合盖上镌刻西夏文“敕燃马牌”,是西夏军队中传达紧急军令的符牌。
下面这些铜牌是西夏军营防守军人和西夏宫庭宿卫者所佩带的,正面的文字说明此牌的用处,背面为西夏人名,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工作证。
行牌则是军队编制的标识物。
西夏建国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威,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便开始对宋朝边境大举攻,元昊亲自指挥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大战役,三战皆胜,其中好水川之战是我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战役。
好水川在今宁夏隆德县北,公元1041年,元昊以老弱残兵引诱宋兵追赶,在好水川口埋伏十万精兵,并令人将百余只鸽子分装在一些泥盒中,放到道路两旁。
宋军追兵将盒子打开,鸽子从中飞出,盘旋于宋军的上空。
夏军根据鸽子飞旋的位置四面出击。
宋军惨败,数十员大将阵亡。
我们大家熟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历史人物范仲淹被宋朝贬官降职,好水川之战的失败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
将鸽子用于战争,在我国军事史上,好水川之战是第一次。
这里陈列的这只锈迹斑斑的铁剑、箭头、铠甲片都是七十年代西夏陵考古发掘时出土的,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说明西夏统治者重视兵器制造。
我们常用“燃眉之急”比喻非常紧迫的情况,这枚敕燃马陶模,用马背燃火反衬骏马的神速,表示十万火急的军情,持有它所过之处要保证给养,立即放行。
早期蒺藜的用途是铺撒在道路上,阻止敌军兵马通过,后来由于火药的使用,蒺藜中间间设圆洞装上火药、导火索,点燃后投向敌人,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手雷。
这件珍贵的连环铁甲衣直领窄袖,甲身双层,两只衣袖和下摆为单层,重只有公斤,出土于西夏时期军事重镇黑水城。
从甲衣的样式和工艺,我们可以确定它是中亚地区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