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15课《孙权劝学》课件(配套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15课《孙权劝学》课件(配套导学案)


【交流· 分享】
1、用原句回答①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 学习的? ②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先指出“必要性”,吕蒙推脱之后又指出“可能性”。
1.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本文是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三 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孙权 劝学 吕蒙 赞学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 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 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 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吕蒙(178-219),东吴国大将。跟随孙权打仗有 功,官拜虎威将军。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 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 关羽后不久病死。
一起读一读(小组之间互相分角色练读, 注意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然 后全班展示)
【交流· 分享】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 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 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15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检查预习】
一、读一读,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意。 二、小组交流【预习·导学】“查一查”部分 A1——B1 -评价标准A2——B2 全对给“A+”;错误不超过两个给 A3——B3 “A”,错两个以上给“B”。 (4分钟)
组长归纳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 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 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 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 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 治借鉴。
【拓展·致用】
(任选一个写一段话) 1、有一位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也很优异, 但她从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 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怎样 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他。
2、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 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 为题,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交流· 分享】
共同猜一猜(司马光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选入 《资治通鉴》呢?)思考1分钟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 借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 意思是: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那 么对于统治者来说:让部下增长才干,也是为 了提高部下的战斗力,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鲁肃(172-217),字子敬,三国时吴国谋臣, 备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 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古义:知道,了解 今义: 看到 博士 古义:三国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过 古义:到 今考一考(每个同学出5个重点解词, 两句翻译,然后大家相互交换做一做) B1 A1 A2 • A3 B3 B2
【交流· 分享】
大家说一说(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再分别 找个代表在全班给大家讲一讲)8分钟
1、用原句回答①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的? ②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本文是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三个人物各 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鲁肃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 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 眼光看待人和事。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 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 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 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学习要趁早。 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 待人真诚,友谊常在。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交流· 分享】
彼此问一问(小组讨论,提出至少一个你认
为值得研究的问题)2分钟
吕蒙受了鲁肃的夸奖,很得意,如果
孙权夸吕蒙,吕蒙还会这么说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