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四川德阳五中肖冬编写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技巧,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学习作者选择论与运用论据的方法。

3.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运用略读的方法,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样做到人人笔下无而人人意中有的。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要求用着重号标出作者的观点,用标出论证的部分,用波浪线标出作者扣论点议论的文字,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达观(dá guān):心胸开朗,见解通达纵然(zòng rán):纵使,纵令、即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纵使契约(qì yuē):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dé):得:适合。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xún huán):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沿曲折的路线运行;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趣味(qù wèi):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议论文的特点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段(1-2):提出人生最苦是未尽任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第二段(3-4):提出人生最乐是已尽责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第三段(5):阐述责不可卸、尽责则乐的道理。

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明确:总结固趣: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应怎样弥补?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教学目的1.深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选取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教学内容与步聚情景激趣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逝世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我们还能看到周恩来抄写的梁启超的诗——“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可见梁启超在当时的影响力。

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黄,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

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

郭沫若认为梁任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梁启超对人影响最深的还是他的思想。

在他的影响下,九个子女,各个菁秀,其中三个成了院士。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杰出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官,参加过淞沪会战,25岁不幸早逝;次女梁思庄是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四女梁思宁,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投身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选取论据的方法,尤其是要深入理想他关于“责任”的思想。

探究生趣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是怎样论证“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的?明确:采用说理论证的方法。

先阐明人生有三件苦事,但都不是最苦;再说明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如果没有完成便是再苦是没有的了。

再通过设问,说明最苦的原因在于受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

2.选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是如何采用举例论证的?请结合相关文字作简要分析:明确:先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作者举了生活中没有尽责的三件事,说明如果没有尽责,就会不敢与之见面,就是在梦里也会有他的影子的缠绕。

3.“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引申论证“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的意义。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1.作者在论证“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有关文字作简要分析:明确: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论证时,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作论据,并通过分析,充分证明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为什么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明确:因为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而是否尽责全在于自己。

3.圣贤豪杰、仁人志士一辈子都在忧国忧民,作者是如何论证他们也尽责则乐的?明确:先阐明他们一辈子在感受痛苦,再阐明他们日日在尽责,日日都会得苦中的真乐,即从本质上讲也是尽责就会感到快乐。

三、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1.“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在这里“解除”与“卸”有何区别?明确:“解除”是指尽责之后就没有责任了,“卸”指“推卸”责任。

2.你对文中提到责任不可躲有怎样的看法?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四、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学法指导:议论文理解中心,要抓住论点与扣论点议论的文字。

要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论点在原文中是如何提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论点对自己的启示。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明确:本文论证了最苦是未尽责、最乐是尽责的观点。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体现作者是论证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2.以《我看责任》为题,写一篇表现自己对责任的看法的文章,要注意借鉴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中的选择论据的技巧。

总结固趣本文表达中心论点是人人必须尽责任,作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却能虽苦却乐。

作者采取设问并加以排除的方式提出论点并加以解说,作者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观点,先用主要采用举例的方式说明在生活中没有尽到责任是最苦,然后证明尽了责任是最乐,而且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是虽苦犹乐。

最后从责任无可解脱因而人人必须尽责才能最乐的角度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1.预习《古文两篇》十二章,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梁启超的文集。

趣味教学资料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对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

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黄遵宪: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吴其昌: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郭湛波在《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里设立专章分析梁启超的思想,认为其新民说的主旨是要建设新道德—公德,“公德之标准,在利群,要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人民要自由、自治;要有进取冒险的精神,中国数千年不进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碍未铲除,所以要破坏。

并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

”他并指出,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实代表西洋资本社会的思想,与数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的洗刷。

”在对梁启超的总体评价上,作者认为:“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