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毛中特考试资料汇总

研究生毛中特考试资料汇总

生态文明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报恩之心,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力”。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实现这样的根本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

对此,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通过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成绩要建立在生态环境指标良好的基础上。

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生态红线就是国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

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4.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在经济领域,绿色代表了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全会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绿色的生产方式,既是人民长久的美好期盼,也是现实环境倒逼下的迫切需求。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但粗放的发展模式,也让我国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伴生了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

例如,很多地方遭遇的雾霾频发、资源紧缺、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大城市病”、“区域病”,都为过去的粗放式发展亮起了红灯。

如今,在中国经济列车正经受“三期叠加”考验,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路口,中国能否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铸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也正成为中国机遇的重要内涵之一。

在3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双赢之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寻求高效利用资源的模式,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资源优化。

同时,也要通过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产业,推动绿色生产体系的形成,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新的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伴随着阵痛。

但转变也正当其时,需要决心与耐心。

近年来,为了治理大气污染,河北关停了大量重污染企业,其经济增速一度大幅下滑。

但这种壮士断腕的转型决心,也正使其向绿色发展的优化路径迈进。

5.推进空间格局绿色化绿色,同时也代表了生态、生活、生产之间一种更健康的格局。

全会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此次绿色格局概念的提出,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并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可以说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

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在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的格局中整合资源、全面挖潜,以创新驱动倒逼绿色转型与绿色发展,创造良好宏观环境,促进绿色低碳环保发展方式的形成等,都至关重要。

从城市来看,近年来,我国新兴城市快速崛起,原有城市规模在迅速扩张,一些地方出现了高楼林立、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城市病”。

不可否认,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总体提升的同时,某些方面的痛苦指数也有所上升。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不科学、不绿色、单纯追求集聚效应的城市化理念及其发展模式所造成。

从农村来看,在我国现阶段,部分农村环境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有效的收集处理系统,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处倾倒,污染耕地、空气、水源,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力度有待加大。

全会提到的“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就是要根据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不同定位,加快调整完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建设用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走上城镇、农村的绿色布局道路。

6.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绿色理念地位的提升,也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渐从过去的被动式管理转向主动式宏观治理与全面优化密切相关。

全会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存在着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

问题根本在于没有建立先进、有效、具有严格威慑力的环保制度。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除了有足够的威慑力,还需具备先进性和时效性,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环境管理支撑能力的差异性,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其中,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此外,五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目的主要是加强地方尤其是市、县环境的监管,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准确获取环境数据等问题,从根本上破解多年来环保执法难的困境。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并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

唯有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生态有机统一起来,多措并举,真正落实,才能使绿色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雾霾:近一周来,肆虐的雾霾笼罩了中国许多省市,北京等地甚至出现PM2.5指数超过500微克/立方米的“爆表”现象。

根据气象部门消息,雾霾从今天起将逐渐消散。

雾霾或许很快会被吹离城市的上空,但我们不应让它转瞬间在心头消散。

这次长时间、大范围、全国性的雾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已经到了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头了。

漫天雾霾是麻烦,更是契机。

转变发展方式不易,培育生态文明更难。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北京和全国的雾霾十分关注。

他给记者画了一张中国十年来的重工业占比图——其中清晰地显示,十年来,我国重工业所占比重非旦没有下降,反而呈现上升趋势。

“雾霾”的出现不是偶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这背后暴露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之痛,也暴露了我们“生态文明”理念的缺失。

60年前,伦敦雾事件引发全球对环境污染的思考。

今天,工业时代的伦敦雾已经成为过去,而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中国该如何规避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弯路,又需要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发展的机遇?从雾霾看缺位的“生态责任”近一周来,肆虐的雾霾笼罩了中国许多省市,北京等地方甚至出现PM2.5指数超过500微克/立方米的“爆表”现象。

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这几天我国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弱而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使得夜间辐射降温幅度比较大,容易使得空气达到饱和凝结。

但环保专家指出,主因是大城市里的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显著下降。

然而,这些似乎还不是问题答案的全部。

“雾霾的出现,让我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林伯强说,“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可谓不高,十年前,国家‘十一五’规划就提出了能耗指标,在环境治理方面发出了强音,但现实中,我们的实现效果并不理想,这背后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问题,有我们转变发展理念的问题,有生态文明怎样真正深入人心的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必须找到政策突破口。

”林伯强指出,这需要强化指标约束,“需要客观地看到,我们不可能完全放弃增长来讨论环境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用最好的资源消耗换得最高效的经济增长”。

有关专家也指出,“美丽愿景”重在落实。

政策意见都不只是“纸上传达”,而应成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切切实实的具体行动,尤其重要的,是对地方官员考核体制机制之变,是从考核内容上更多考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节能减排和“富民”的分量。

甚至可以考虑对地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民生和环境保护方面工作实绩突出的行为褒奖和鼓励。

从“惯性”看缺失的“生态理念”有关专家指出,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能根本得到遏制,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环保法制观念淡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