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爱情诗二首: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ppt课件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爱情诗二首: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ppt课件
爱恋忠贞——意象叠加——循环复沓 博喻——反复——对比
①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和《致橡树》 有什么不同?(从国度、时代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考虑) ②它们矛盾吗,为什么?
《我愿意是激流》爱情观——对爱情的无私奉献、 无怨无悔、倾慕依恋。 《致橡树》正确的爱情观——相互依存、心心相 印、同甘共苦、平等独立、坚贞不渝、外内兼蓄, 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伟大的爱情! (1)、认识不同——《我》男性视角;《致》 女性视角 (2)、时代不同——《我》热恋时期;《致》 时代更替
我愿意是急流
①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②可以概括为几组、几类? ③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④诗人是用哪些词语将这 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我 愿 意 是 ┇ ┇ 急流、小河 荒林 废墟 草屋 云朵、破旗 小鱼 小鸟 常春藤 火焰 夕阳 只 要 我 的 爱 人
(荒瑟冷落、凋敝残败) (刚劲、苍凉)
(美好热情,欢畅明丽) (娇媚、温馨)
第一节:急流、小河(穿越崎岖的路和岩石——不怕爱 情有重重艰险、坎坷) 第二节:荒林 (同狂风勇敢作战————不怕爱 情遭受磨难、打击 ) 第三节:废墟 (静默中毁灭荒凉———— 不怕爱 情遭受毁灭、遗弃 ) 第四节:草屋 (饱受风雨打击————— 不怕处 境孤单、风吹雨打 ) 第五节:云朵、破旗(漂泊苍凉孤独—————不怕浪 迹天涯、东游西荡 )
用不同国家的文Βιβλιοθήκη 写出爱情中文:爱情 德语:die Liebe 西班牙语:amor 英文:love 法语:amour 葡萄牙语:amor
意大利语:amore
日语:爱(あい)
俄语:любовь
韩语:사랑하다
肯尼亚语:nakupenda
爱情漫画
朦胧诗派
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 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 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 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 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 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最初,他 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 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 自成一个王国。
正确的爱情观
心 心 相 印 平 等 独 立 祸 福 与 共 互 勉 共 进
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伟岸挺 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 泼, 真挚温柔,坚韧独立
我愿意是急流
作者:裴多菲
裴多菲(1823-1849)是匈牙 利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出生 于贫困的屠户家庭。15岁开始 写诗,题材多取自人民生活, 一生共写了八百多首诗和八篇 长篇叙事诗,被喻为匈牙利的 “抒情之王”。著名长诗有 《使徒》《亚诺什勇士》《农 村的大锤》等。他的诗歌充满 革命激情,风格清新,语言通 俗,富有民歌味。其作品不仅 对匈牙利民族文学发展影响很 大,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留 下光辉的一页。
谢谢观看!
致橡树朗读
意象分析
• 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泉源 险峰
日光
鸟儿 春雨
攀援、炫耀; 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 增加、衬托
因为:附庸、没有独立和尊严。
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1)极 力 攀 附 (2)单 方 痴 恋 (3)一 味 奉 献
因为爱是双方的...
分担 : 寒潮、 风雷、霹雳
共享 : 雾霭、流 岚、虹霓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 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 半年内发出了一首首情诗,如《致尤丽娅 》《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你爱的是 春天》《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等。结 婚不到三年,其间给她写了120多首健康、 感人的爱情诗。这首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 尤丽娅的一首情诗,不久后尤丽娅便嫁给 了他。 1849年7月31日,匈牙利爱国诗人裴 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 时牺牲,年仅26岁。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 和1岁半的幼子。
导入新课
泰戈尔曾写过一首诗,《最遥远的距 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 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 爱你„„”这是这首诗的第一小节,同学 们,大概已经听出来了,这首诗的内容是 关于什么的?
爱情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 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汉 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情 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 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 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广义 上还包括朋友之间的爱情和亲人之间的爱情。 在爱的情感基础上,爱情在不同的文化也发展 出不同的特征。
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浓厚,不求显露。2艺术上意 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 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其代表作家及作品 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 《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致橡树
作者:舒婷
作者简介
• 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 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 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 《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 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 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 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 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 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 诗潮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