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用社(银行)信贷员先进事迹材料

信用社(银行)信贷员先进事迹材料

一片冰心在信合
信用社(银行)信贷员先进事迹材料见到李红时,他才从二节地村风尘仆仆地赶回来,披着一身寒风,顶着一头雪花。

“刚才尹大哥打电话让我过去取这最后几笔贷款” ,他边说边把厚厚的一撂钱掏在桌子上,手冻得红红的“现在,二节地村的到期贷款全清了。

”这一天是2005年12月5日。

1992年1月,26岁的李红成为辽宁省市农村信用社一名信贷员,在信贷岗位上一干就是13 个春秋。

十三年来,他兢兢业业,以兴社富民为已任,忠实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迹。

近五年来,他累计投放支农贷款5021 笔,金额1800多万元,到期收回率达100%,年年超额完成社里分配的各项任务。

5 年,5021 笔小额贷款,到期收回无一损失,做过信贷员的都知道,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那么,李红是如何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的呢?李红淡淡一笑:我只是把一颗心完全扑在信合事业上。

下决心,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最初接管二节地村是在八年前,那时,乡整体信用环境并不好。

由于地理位置临海,一些农民靠养对虾致富。

而养虾投资较多,技术要求很高,很多人都赔了,农村经济相对不发达。

这样的环境下贫困户多,贷款的多,不守信用的也多,十有八九贷款逾期。

如何改善这种信用环境呢,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呢?李红费了不少脑筋。

首先在放款上他严格把关,做到腿勤、嘴勤,不辞辛苦,每日每夜的奔走在农民家中,与农民唠家常,谈致富经,了解所包农户的家庭状况、
信誉程度,了解百姓心态。

这样工作量很大,他常常在一个村一住就是几天,十几天。

妻子是同行,还能理解他,可女儿不干了。

终于有一天,8岁的女儿在姑姑的陪同下找到二节地村,孩子却怎么也认不出人堆儿里哪个是爸爸。

李红十多天没回家,人瘦了,脸黑了,胡子长了,头发也长了,衣服脏兮兮的,混在农民中间比农民还像农民。

李红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他说:“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孩子,到农民家就像回自己家,嫌脏怕乱还像一家人么!”
掌握了农民的基本情况,贷款该放谁、不该放谁、放多放少心里就有了谱儿。

放款后他依旧经常下乡做好跟踪检查,及时掌握贷户动向,制定还款计划。

但即使这样,收贷的时候还是遇到诸多阻力,农民担心今年贷款还了,明年种地没指望。

李红承诺,只要你按时还款,有个好信誉,什么时候用钱我什么时候把钱送到你家。

农民将信将疑,新年一过便试探性地找他借钱,李红对守信用的农户二话不说马上做据。

农民信服了,按时还贷款的也多了。

信用的培养是双向的,李红说到做到,农民也以诚相待。

贷户张某说:那天李红和收水费的一同进来,我宁可欠着水费也把贷款还了。

一则咱自己少掏了利息,二来信用好了,信用社明年还给我贷款啊!
2001 年,信用社在联社的部署下,开展信用村、信用户的评选工作。

二节地村是全乡第一个信用村,全村480 户农户成了信用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信用户可以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待遇,很多人也自觉遵守信用。

李红又趁热打铁,以“给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的形式向农民发送宣传单,广泛宣传信用社的信贷政策,使农
民明确主动还贷可享受次年贷款优先等好处,增强贷户按期还款的积极性。

同时对大额贷款实行按季结息,培养贷户的信用观念,促进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根本好转。

洒爱心,扶危济困
作为服务“三农”信贷员,李红把农民当成自己的亲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往往不请自到。

在与贷户王君祥的交往中,李红得知,王君祥早年身体不好,求医买药花了不少钱。

90 年他养船搞海洋捕捞,指望赚点钱,谁知赔了个血本无回,还欠上 1 万多元高利贷。

即使这样,欠信用社的1000 元贷款还是按时结息。

像王君祥这样重承诺、
守信用的人,应该把他扶起来。

于是李红千方百计地帮他找工作,最后通过朋友关系把他介绍到华龙冶炼厂。

又连续五年累计贷款5500 元,帮他家里承包土地、养猪、养鸡。

王君祥一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倍加努力投入到生产和工作中。

2003 年,王君祥的女儿考入
沈阳师范学院;2002年至2004 年,王君祥连续三年被华龙冶炼厂评为先进工作者;2005年,王家还清了外债;同年11 月,王君祥还清了信用社6500 元本金和4600 元利息,并把绣着“扶危济困,心系百姓”的锦旗送到李红的手上。

沉欠了十多年的贷款还清了,没有人比王君祥更能体会到这份激动和轻松。

这面饱含深情的锦旗里,没人比李红更能体会到这份感情的凝重。

这么有爱心的李红也有无情的时候。

上至政府领导,下至自己的亲朋好友都因为不合规贷款吃过他的“闭门羹” 。

说到这,李红有点难为情:“现在表哥见了我像不认识似的,头都不抬,我主动说话都
不理。

还不是因为从我这没贷去那2000 元块嘛!可就凭他那吊儿郎
当的劲儿,我一分钱也不能借他!”的确,在李红这儿,无论是大官小官、平民百姓,还是乡村绅士、市井流氓,不该放的款坚决不放。

也正因为此,他才创下连续五年贷款无损失的佳绩。

送真心——培养“协贷员”
与农民打交道过程中,李红很注意工作方法。

他发现几乎每个村都有三两个这样的人,这类人在本村威望高,人缘好,又乐于帮助人,于是很多农户有事便求其帮忙,其中不乏借钱的。

这类人因此常求助于信用社,信贷员因其信用好也乐于把钱借给他。

一来二去,他们和信贷员的交往便多了起来。

文章开头提到的尹大哥便是这样的“协贷员”。

因为是二节地村人,尹宝华对本村村民情况更为熟悉。

谁家有了余钱,谁家不守信用,他都会及时和李红交流。

李红也把真诚地和他交朋友,放款时自己没有把握便请他作参谋,帮自己把关。

而贷款到期前,尹宝华也积极帮李红催收。

有了他的协助,李红的信贷质量更高了,贷款回收也更轻松了。

培养“协贷员” ,这办法不错。

于是,李红便在各村着力发掘这样的人,优字村的李某,集中村的郑某,都是他的得力助手。

近五年来,李红所包四个村的1200 个贷户几乎用不着李红催收,都是主动上门还贷。

在李红的带动下,乡二十个村几乎村村都有“协贷员” 。

现在有75%的贷户主动到信用社偿还贷款,农民常常在柜台前排起长队,每天进账的现金不下30 万元。

连续三年,该社到期贷款回
收率均在95%以上,二节地等五个村贷款无一笔沉欠。

信用社提前20 天完成全年各项任务
说起这,信用社主任李铁良一脸骄傲:我们的信贷员,用“彪
哥“的话说个个都“咣咣地” !第一次觉得“咣咣地”是这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其实,像李红这样的信贷员在信用社,乃至整个农信社绝不是一个两个。

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大潮中,正是这些“咣咣地” 信合员工,用一片赤诚播洒着农村这块黑土地,用满腔真情迎接着信合事业辉煌的明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