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春之声1

高二语文春之声1

第 13 课
春之声
第 1 课时
目标定位 1.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2.掌握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 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3.理解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 代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精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涟漪 ( lián yī ) .. ③高亢 (kànɡ ) . juã ) ⑤蕨 麻( . ⑦狰狞 (zhēnɡ nínɡ ) .. ⑨立锥 之地zhuī ( ) . ⑪鹌鹑 ( ān chún ) .. ⑬荸荠 ( bí qí ) .. ②铁砧 ( ) zhēn . ④针灸 ( jiǔ ) . ⑥偌 大ruî ( ) . ⑧贫瘠 ( jí ) . ⑩瓦瓴 (línɡ ) . xiã ⑫采撷 ( ) . ⑭揿 键钮qìn (谈谈小说标题的含义。 答案 题目“春之声”, 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
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 斯特劳斯的 《春之声圆舞曲》 。 《春 之声圆舞曲》 ,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都象征着那 个时代生机勃勃、 万象更新。 这和那个崭新的、 清洁的、 轻便的内燃机车的火车头的作用是一样的。 这一标题也蕴含着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 的特定指认方式, 包含了作者对于“历史”、 “现实”, “过去”、“现在”、“未来”,“落后”、“文明” 等的思考。
第二,忧国忧民之情思。铁轨被铁轮撞击发出的噪音, 使人联想到了京剧锣鼓中的不和谐,生活中的悖谬,现 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如新的火车头与旧的闷罐子车, 越来越多的人口与物质享用总是不和谐。然而,收录机 里美好的音乐声却给人们带来了鼓舞和希望。 由此而联 想到人们久久盼望寻找的“新生活”, “下一站„„你 所寻找的生活就在那里, 母亲或者孩子, 友人或者妻子, 温热的澡盆或者丰盛的饮食正在那里等待着你。 都是回 家过年的。 过春节, 我们的古老的民族的最美好的节日,
3.文章采取“意识流”的联想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岳 之峰复杂的思想感情,请阅读全文,说说具体表现 为哪三种情感。 答案 第一,怀念父老之乡情。 火车行进中轻轻晃动着车
厢, 疲惫不堪的人们如婴儿般睡在母亲身边的摇篮里, 温 馨极了。 岳之峰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童年生活情景, 再次看 到狼狈不堪的老父亲被斗的可怜相, 自己当年因回家住了 四天而写不完的检讨。荒唐岁月不堪回首。思念老父,担 忧老父命运多蹇的忧思静静地流泻出来。 今日,沉积二十 多年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真是喜从天降。他要以最快速
谢天谢地,现在全国人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年了。再 不会用‘革命化’的名义取消春节了”。 这是多美好的 心愿啊! 岳之峰来自人民, 时刻不忘生他养育他的人民, 拳拳之心可掬。作者跟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一起与党 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他亲身体验到十年动乱给人民经 济、生活、心灵上制造的创伤,所以十分理解这样一条 真理:百姓要过平安日子,过年了应该家家幸福快乐。 现在尽管坐的还是瓦特时代的火车, 但主人公已经看到 了前面崭新的内燃机车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是优秀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在主人公面前,既 不惮于艰难荆棘,又出现了祖国的宏伟蓝图,尽管到处 还见碎砖瓦砾和荒原陷坑,但四化大厦的构想早已成
(6)首先,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叠音词“轻轻”、 “熏熏”、 “袅袅”,使文章读起来非常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其 次,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闷罐子车轻轻摇动、 缓缓前进写成了人的动作、神态,富有生活气息。这一 句对闷罐子车的描写,象征着祖国的前行,它正在慢慢 地发展着、变化着。
课堂小结 一、结构图解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彻) 贯chè (砌 ) 玉qì 针jiǔ( 灸 ) ( 炙 )烤 zhì
kē( 瞌 )睡 唠kē( 嗑 ) kē( 磕 )碰
元xiāo( 九xiāo(
宵 ) 霄 )云外
3.词语释义
①风尘仆仆: 比喻旅途劳累的样子。 ②熙熙攘攘: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第三,呼唤春天的深情。 《春之声圆舞曲》优美的旋律, 妇女学习外语的情景, 使岳之峰联想到西北高原和那逝 去了的遥远的北平,因而唤起了主人公青春的活力,眼 前似乎出现了无限的生机 ——教育的振兴、科技的发 展、知识人才的培养,西门子的现代化技术与规模,我 们也会有的,主人公信心百倍。由《泉水叮咚响》的优 美民族曲调,自然引出了爱情的解放,思想的解冻,春 归大地,祖国处处可见春天的信息。岳之峰所耳闻目睹 的一切,都与人的感情经历联结在一起,融进了他深沉 的历史与时代感情激流之中, 凸现了一条鲜明的主题线 索:中国正在发生一场历史性的革命,尽管这种变化目 前只见小小萌芽而已,但这毕竟是“春天的旋律,生活
熟,不久就会矗立于世界东方,怎不令人欣喜呢?火车 奔驰的节奏使岳之峰联想到“赶上、赶上”的豪情壮 志,这是开拓者的无畏宏愿,也是作者的真情呼唤。从 车厢里散发出来的旱烟辣味和南瓜香味以及方言的浓 味中,联想到人口的稠密,文化的落后,不卫生,环境 污染,不文明行为。所有这些早已为国人所习惯,这怎 不令主人公深深忧虑呢?见到“三接头皮鞋”、 “电子 石英表”、“差额选举”,岳之峰又释然了——改革开 放之风终于吹拂起来了!“举起一块红布,向左指上两 指,这些东西就全没了”,这是对极左路线的控诉,表 达了作家对历史认真的反思态度。
答案
(1)这一段文字运用比喻、 通感等修辞手法十分形
象地写出了闷罐子车里的各种气味给人的刺激和感受。 语言生动形象又富有亲切感。 (2)这里,作者实际上是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极写 其人多。 (3)既写出了岳之峰的紧张心情, 也写出了故宫的历史及 其特色。 (4)充分地表现出了她的语言的力量, 以及年纪轻轻所表 现出来的那种自信。 (5)岳之峰这种下意识的表现是他当时内心的真实体现, 同时反映了新时期的新事物中,既有积极的东西,也有 消极的东西。
度, 飞回老家, 同老父一起欢庆, 并尽一份儿子的孝心。 这喜讯与欢心,既有主人公甜蜜的感觉,又不无沉重的 历史沧桑感。作家并未回避历史的真实性,而是采用含 蓄的暗示手法, 表现了作家正视历史面对现实的勇气和 正确的创作态度, 揭去了以往只能写“到处莺歌燕舞” 的虚假面纱,真正反映出作家对历史负责、对家乡父老 负责、对良心负责的美好情愫。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章主要运用了两种时空形式的对比。 主人公岳之 峰,在一个闷罐子车的小空间里联想着世界的大空间, 在一个半明半暗、嘈杂拥挤的环境里,联想着一个现代 文明世界, 在时来运转的时候联想着昔日的命运多艰的 岁月。 如中国和外国, 乱糟糟的车厢与童年生活的平静, 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身与崭新的火车头; 落 后、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先进、精巧的进口录 音机在放德语歌曲。这小与大、嘈杂拥挤与现代文明、 几十年的坎坷多艰与一旦时来运转,两者之间的不对 称,在他心理上造成一种张力,一种躁动不安的张力, 这种心理张力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 产生比较复杂的艺 术触动,因而在心理上与读者产生共鸣。
二、中心主旨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 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三、写作特色 1.意识流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小说《春之声》是一首“春的序曲”,表明了作者 对祖国“春天”的感知, “破烂寒伧”的闷罐子车象征 着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崭新的、清洁的、轻便 的内燃机车”作火车头,象征着党中央的正确决策, “火车上出现一个抱着小孩还在学德语的年轻妇女”, 同样也是一种象征,一个怀抱新生命的母亲,显然是被 动乱年月耽搁了,现在却在急起直追,象征着一代知识 青年,正在追赶失去的光阴,努力学习,奋起直追。
③天伦之乐: 父子、兄弟等之间亲情带来的乐趣。 ④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⑤梦寐以求: 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 着。 ⑥垂头丧气: 指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形容失意 而情绪低落的样子。
⑦乌合之众: 像乌鸦一样聚合的没有组织的人群。 ⑧坚忍不拔: 坚持不懈,忍耐力强。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1.快速阅读小说,概括文中叙述的主要事件。(提示: 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答案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 乡途中,身处闷罐子车厢,“意识”流动。其所见、所 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 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 主题。
的密码”, 岳之峰从心底呼唤着。只有经过地狱磨炼 的人,才会感觉到天堂的美好。作者跟主人公一样,深 受过寒冷饥饿的折磨, 所以能深切体会到春天的特别温 情。
4.说说下列句子在语言方面运用了哪些手法,把平淡 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 (1)尘土和纸烟的雾气中出现了旱烟叶„„还有南瓜 的香味哩! (2)黑压压的人头,压迫得白雪不白,冬青也不绿了。 (3)他小跑着离开了故宫„„把他拉下去哩! (4)她说得挺带劲,每吐出一个字就像拧紧了一个螺 母。 (5) 岳 之 峰 不 由 得 也 摸 了 摸 自 己 携 带 的 两 个 旅 行 包„„一切都健在无恙。 (6)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地摇摆着, 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2)多音字 chàn 抖( ) 颤 . ①颤 栗zhàn ( ) 颤 .
chù ( ) 牲畜 . ③畜 牧( xù ) 畜 .
fânɡ ) 隙( 缝 . ②缝 补( fãnɡ ) 缝 . 置( ɡē ) 搁 . ④搁 不住( ɡã ) 搁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