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概述一、学习要求了解隋唐时期主要作家概况,大致描述唐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掌握部分代表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领略唐诗兴盛,五代词盛行的文学奇观。

二、学习重点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唐诗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五代西蜀词和南唐词的创作风格;唐代“古文运动”。

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南北朝对峙的分裂局面。

隋王朝仅存在了37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

隋代文学属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隋亡后,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建立了唐朝。

有唐一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城市繁华,思想活跃,加以科举取士,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王朝的繁荣昌盛达到了顶点。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爆发,使唐王朝由盛转衰。

公元907年,唐王朝在内外社会矛盾的交互作用下终于灭亡。

此后,在北方的黄河流域,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代,南方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楚、南汉、闽、前蜀、后蜀、荆南和北汉十个国家,即所谓“五代十国”。

唐五代文学涵盖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的重点是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初唐文学两个系统,一是继承齐梁的一派,二是以改革六朝文风为主的一派;盛唐文学进入全盛期,风骨声律兼备,尤以高亢、豪放、刚健、明朗为主要特色;中唐文学特点是改革和多变;晚唐文学诗文每况愈下,少有大家,小说和词则方兴未艾。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隋—→唐五代十国—→宋(581)(618)(907)(960)(总379年)一)隋朝文学的发展概况(581-618)隋朝的短暂统一,促使了南北文风的融合并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由于它是一个时间较短的朝代,成就并不大。

在诗歌形式上,产生了一些近于初唐歌行、七律、七绝的作品。

这表明,诗文革新,势在必行;而方向,则是融合南北文风。

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文坛主流仍然延续着梁、陈浮靡之风。

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二)唐朝文学概况(618-907):唐朝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繁荣时期。

有唐一代,诗歌、散文、小说(传奇)、词等文学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唐代文学不仅作品数量之众,文学形式之丰富多样,是前此各个时期的文学所无法相比的,而且且题材广泛而深厚,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1.唐代文学发展、繁荣的原因: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由胜而衰的转变时期。

唐朝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繁荣时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①开放的文化环境:唐朝国力的强盛;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南北文化的交融;科举制的推行;唐人恢宏的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理;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都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及文人贬谪经历③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④文学发展的自身原因和主观因素2.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①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繁荣的原因:国家的统一和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解放、中外学术的交流、各种艺术的相互渗透、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确立,是其外部原因;诗歌本身的不断发展、两千多年艺术经验的积累、诗人对各种传统所采取的批判继承态度,是其发展的内因。

唐诗繁荣的表现:①作品数量多,普及程度高②诗人众多,出现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众多风格流派的呈现,如山水诗、边塞诗,各流派都有发展、演变的过程并形成较稳定的系统③题材广泛,整个唐代诗是一幅唐代生活的巨大画卷,生活中的任何细节都可成为画卷的一角,且天真、本质地被体现,内容丰富,语言和表现手法多姿多彩④体制完备:近体诗的出现,标志着诗歌体制的完备;古体诗在唐朝也有所发展。

唐诗的发展轨迹是:唐初90年左右,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主要作家有“初唐四杰”、陈子昂;开元、天宝盛世是唐诗的全面繁荣阶段,这个时期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代表诗人是李白;安史之乱后,诗风骤变,气骨顿衰,理想浪漫色彩消褪,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涂炭成为诗歌的主调,代表诗人是诗圣杜甫;贞元元和年间,诗坛上出现了革新的风气,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代表诗人是韩愈、白居易;长庆以后,诗歌创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李商隐是本时期的杰出代表,他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②散文:中唐文坛,以韩愈、柳宗元为领袖,把文体文风改革与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成为继先秦两汉之后,散文创作的又一高峰。

③小说——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已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被称为“一代之奇”代表作:《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长恨歌传》等④词——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诗体词起源于民歌,是配合燕乐演唱的兴起于隋唐之际的新诗体。

词是按照一定的乐谱填写、演唱的歌词,具有“句有定调,调有定数”特点。

总之,唐代文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的产物。

唐诗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是难以模仿,无法代替的,在唐代完成的律诗,成了我国后来诗歌发展的主要体式,李白、杜甫几乎成了我国诗歌的代名词;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为后来宋代的作家所发扬,深远的影响着我国后来散文的发展;唐传奇使我国的文言小说走向成熟,也在人情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上影响着宋代的话本小说;晚唐五代词的成就,则是词这种重要文体在以后得以发展的很好的开端。

初唐诗歌一、“初唐四杰”:《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对他们的历史地位做出来很高的评价。

王勃诗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其《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一篇著名的骈文佳作。

杨炯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从军行》。

卢照邻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是《长安古意》。

骆宾王的代表作是获罪下狱后所写的《在狱咏蝉》。

二、陈子昂与唐诗风骨1.陈子昂的生平:2.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

3.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4.陈子昂对于唐诗发展的贡献:一是倡导复古革新的理论,批评齐梁诗风的绮靡,明确提倡风雅与兴寄,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二是以他的创作实践,展示一种深沉的政治思考和内在的骨力,从而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端正了方向。

尤其是他的《登幽州台歌》,更是以深邃的历史目光和高亢的歌喉,开启了盛唐之音。

三、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1.生平:张若虚,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2.《春江花月夜》:著名的七言歌行,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本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将相思离愁置于春江花月之夜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境界之中,充满了诗意的美。

同时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对生命的热爱。

全篇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同时,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成为唐诗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范本。

这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歌的到来做了艺术上的准备。

盛唐诗歌从玄宗开元年间到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唐诗的最辉煌时期,史称盛唐诗,这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典范的形态。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格高气畅,乃是“盛唐气象”的风骨所在。

其中所蕴含的,乃是盛唐人昂扬奋发、健康向上的风采,具有恢弘豪宕的气质和雄浑外展的境界。

另外一个方面,“盛唐气象”还表现为一种兴象玲珑的境界与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

一)王维、孟浩然及山水田园诗派1.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①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②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之风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③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2.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禅①生平:以四十岁为界,划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后期佛教思想开始膨胀,思想渐趋消极,退隐田园,躲避现实。

②诗歌创作:大致分为四类:其一,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鸟鸣涧》等;其二,游侠、边塞诗,有《使至塞上》、《观猎》等,意境雄浑,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其三,乡情、友情、爱情诗,名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其四,政治感遇诗。

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并且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创造出“诗中有画”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3.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①生平: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闭门读书,为仕而隐;后期因无人汲引,求仕失败,愤然隐居。

②诗歌创作:孟浩然既追慕陶渊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又怀有盛唐人拯世济物的时代理想,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或描写行旅途中所见山水胜景和高情远思。

贴近生活,将净化的情思、清淡的语言、明秀的诗境融为一体。

自然平淡,清旷冲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但也有少数诗写得境界阔大、气势雄浑。

代表作:《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派1.高适:前期生活孤贫,仕途坎坷;后期日渐通达,官至散骑常侍。

其诗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战争的冷静观察为基础,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思想感情复杂,基调慷慨悲壮,骨气沉雄浑厚。

高适擅长七言歌行,风格雄浑,气势奔放,有边塞诗40多首。

代表作:《燕歌行》。

2.岑参: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早岁陷孤贫,曾两度出塞,以边塞诗名世。

岑参边塞诗善于表现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成就最高者为描绘边疆奇异风光的作品。

岑诗感情炽热,想象奇特,风格奇伟磅礴。

七言歌行犹为突出。

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

岑参诗想象丰富,奇情壮采,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