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技巧
7、情绪转场剪辑
利用情绪渲染的延续性作转场处理。当人物的情 绪渲染达到饱和点,观众沉浸在激情的感染时,借助 情绪的贯穿性来转换场面,紧凑而不露痕迹,起到承 上启下,一气呵成的作用。
8、对话转场剪辑
利用对话时对话双方不同的内容和情景作转场处 理,对话时,相互相隔较远,或在电话中交谈。这是 主要运用在对话双方不在同一场景的情况下进行的转 场处理手段。
动作错觉法
恰当地运用电影特性的某些错觉,加强动作性和 节奏感的剪辑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动作衔接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大跳跃。
有意将人物动作、舞蹈动作等用错觉法剪辑,以 获取某种动作的特殊效果;错觉法又可以挽救、弥补 或“冲淡”主体动作的不连贯。
动画剪辑与画面构图 在进行动作剪接还必须考虑镜头的构图。 产生构图差异可以通过景别和摄影角度两种方法。 拍摄角度差异:开始时是从头到脚的形象,然后 取一个上身镜头,从头到膝盖,这两个镜头从垂直方 向差别很小,那就无法很好的剪辑。
动作剪辑
动作剪辑点
在运动过程中的剪辑
关于相同主体的运动剪辑:一般来说,当一个完 整的单独动作切割为两个镜头时,一般原则是把运动 的1/3(开始)放在第一个镜头的末尾,运动的2/3(结 束)放在第二个镜头的开始。
在运动结束后的剪接
常常是从全景切人中景或近景,具体方法是从第 一个镜头的动作完成后的二、三个画格处切入同一视 轴的近景。
动作剪接点。以外部形体动作为依据切换镜头, 可以使观众感觉不到镜头转换的痕迹,结合影片的总 节奏来考虑与把握。
镜头组接技巧
分剪
剪成几段分开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弥补画面素材 不够;
将相似画面片断重复使用:表现特殊内涵、强调 画面、首尾呼应等。
挖剪是解决某个镜头在前期创作中的遗憾和不足 而采取的局部切除方法,抠掉不需要的部分,如多余 的内容,过长的停顿,配合不协调的动作,不到位的 表演等。
前:用足所有停顿;后:不用所有停顿。
动作增减法
根据动作和剧情的具体要求而变化,让某个动作 特意留长些,造成动作的延续感,称增格法;去掉动 作的某一部分,造成动作的快速感,称减格法。动作 增减法剪辑处理上的特点是:上下镜头动作的尺寸长 度不要求相等,根据需要可长可短。
既要使人物形体动作符合生活的逻辑,更要体现 出戏剧动作的艺术真实。
剪辑是影视创作的后期阶段,将拍摄(制作)出 来的一系列镜头按照运动规律的合理性,创造性地重 新组接成完整的银幕形象。
充分优化各种镜头的艺术表现力,尽量挖掘蕴藏 在镜头中的有利于再创作的因素,对于优化和提高影 片的艺术质量关系极大。
剪辑工作内容
镜头的组接。 即对全部镜头进行精心的筛选和去芜存菁地剪裁, 以分镜剧本为依据,按照最富有银幕效果的顺序组接 起来。
动作剪辑技巧
动接动 不同镜头主体的切换方法
运动镜头和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要紧紧抓住各 种动的因素,尽可能选择运动速度一致的片断。如人 物的运动、景物的运动,镜头的运动等,借助这类因 素来衔接镜头,节奏上可以流畅而自然。
静接静 静接静是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切换方法。 静接静还包括在场景段落转换处和各种运动镜头 之间在头尾静处的组接, 更多注重镜头的连贯性,不强调运动的连续性。
剪辑技巧
剪辑的概念和意义
剪辑是影片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作,也是影 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后的一次再创作。
“剪辑”的英文是Editing,即“编辑”; “剪辑”在俄文中原意为装配、组合,中文音译 成“蒙太奇”
剪辑中会有意识地将内容分解成一系列不同的镜 头,比如用近景、特写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 介绍环境;有选择地变换镜头角度;用短镜头的快速 转换来加强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用长镜头来减缓 节奏,制造舒缓的气氛等。
○d→○j □d○d→□d○j □j○d→□j○j □j○d→□d○j □d○d→□j○j
动作的构成和分解
动作分解法
镜头中人物完整的形体动作是由若干既相互连贯 又有瞬间变化的动作片断组成,各个动作片断可以由 不同的方向、景别和角度来拍摄。
组接时剪接点应选择在动作变换瞬间的转折处, 也就是镜头转换、景别和角度变化所在之处。
运动状态 动接动 静接静 静接动 动接静
动作衔接示意
○d→○d
○j→○j
○j→○d
□d○d→□d○d
□d○j→□d○j
□d○j→□d○d
□j○d→□j○d
□j○j→□j○j
□j○j→□j○d
□j○d→□d○d
□j○j→□d○j
□j○j→□d○d
□d○d→□j○d
□d○j→□j○j
□d○j→□j○d
(1)在剪辑过程中原有素材作重新分切组合的处理, 以改变原来的缓慢节奏,使之紧凑、流畅、明快。
(2)把原有素材中已经用过,然而又符合规定情境 要求的某些镜头的剪余部分,根据需要分割成两段以 至数段,和与之有关的其他蒙太奇因素穿插在—起, 反复交替使用,借以渲染某种情绪和气氛,揭示某种 涵义或借以加强某—戏剧高潮。
静接动
静接动是动感不明显的镜头与动感十分明显的镜 头的衔接方法。
静接动是由上一个镜头的静止画面突然转换成 下—个镜头动作强烈的画面,其节奏上的突变对剧情 产生一种推动。
动接静
动接静是在镜头动感明显时紧接静感明显的镜头 的衔接方法。是镜头组接的特殊规律。相连的两个镜 头,如果前一个镜头动感十分明显,接上一个静止的 镜头,会在视觉上和节奏上造成突兀停顿的感觉。
插入镜头 插入镜头——亦称“夹接”,在一个镜头中间 切断,插入另一个表现不同主体的镜头。 插入主观镜头; 插入间歇镜头。
变格剪辑
变格剪辑——是剪辑者为达到剧情的特殊需要, 在组接画面素材的过程中对动作和时间空间所作的超 乎常规的变格处理,造成对戏剧动作的强调、夸张和 时间空间的放大或缩小,是渲染情绪和气氛的重要手 段,它可以直接影响影片的节奏。
9、过渡特效转场剪辑
利用在需要转换的场景之间设置过渡特效的方式 来实现场景变换的转场剪辑方法。这样的方法有很多 种类,将在下一个专题中加以详细介绍。
镜头衔接技巧
无技巧剪辑
不借助任何附加的光学技巧来交代时间、空间变 化和场景转换的剪辑手法。无技巧剪辑常常是影片中 使用量最大的镜头衔接方式。
渐显渐隐 前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暗淡直至完全消失(渐隐)和 后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显露直到十分清晰(渐显)。
拼剪是用拼接来补救画面长度的不足,选择相同 或相似画面内容的镜头,把可用的部分剪下来,然后 拼接在一起,以达到画面的必要长度。
分剪插接
分剪插接——是为加强戏剧效果或弥补拍摄过程 中的缺憾和不足,而把表现某些动作内容的两个镜头, 分别按比例分割成两段、三段以至更多小段,然后按 故事发展顺序交替组接起来的重要剪辑手段。
角色语言的对位与调整。 背景音乐的运用。
剪辑过程中的重点问题
剪辑设想。对影片整体风格加以确定和规划。考 虑剧本要求,剪辑所追求的效果,考虑影片的银幕感 和时空感。
剪辑的银幕感,即对影片银幕效果的预感。①顾 及各种银幕的效果,如电脑屏幕、电视屏幕、影院银 幕等。②单纯剪辑无声画面时,应估计到声画结合以 后的效果;③处理影片局部的节奏,要胸怀整部影片 总节奏;④确定剪接点要注意角色的情绪强度和声音 的感染力。
场景转换技巧
直接转场剪辑
不借助任何元素,直接由前一个场景转换到后一 个场景,以转换时空或推进情节的手段。直接转场剪辑 是使用最多的转场剪辑技巧。
2、动作转场剪辑
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或战争工具等动作和 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相似性,作为场景或时空 转换的手段。
3、特写转场剪辑
用特写画面来结束一场戏或从特写画面展开另一 场戏的剪辑手法。前者指一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结束 在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如头部或眼睛)或某个物件的 特写画面上;后者指从特写画面开始,逐渐扩大视野, 以展现另一场戏的环境、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手法。
4、 音乐转场剪辑
用音乐手段达到场景自然过渡的技巧。打破音乐 与所配画画的起止处完全同步的传统格局,把音乐向 前一场戏画画末尾或向后—场戏画面开始处延伸—定 的长度。
5、音响转场剪辑
利用音响元素,借助两场戏首尾相交之处音响效 果的相同、相似或串位(导前或延续),以达到场景的 自然转换。
6、景物转场剪辑 借助景物镜头在两场戏之间作为间隔的手段来表 示场景的转换。 一种是以景为主,物为陪衬的镜头。另一种是以 物为主,景为陪衬的镜头。
剪辑的时空感,即对处理镜头组接时间空间关系 的规律性的把握。①时空的压缩处理;②时空的跳跃 处理;③时空的延伸扩展处理;④空间的方向处理。
相同时空 主体动作 不出画 不进画
不同时空 主体动作 可出画 可进画
中间一系列镜头不出画 不进画
剪接点的选择。 剪接点是剪辑影片时由—个镜头切换到下—个镜 头的交接点。在正确的剪接点上切换镜头,能使镜头 衔接流畅自然。
叠画
表现形式是前一画面渐渐隐去(化出)之前,后一 画面即已开始渐渐显露(化入),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 现,起到时空自然过渡的作用。
叠印
分为:划出、划入、帘出、帘入、圈出圈入等。 通过这些叠印的艺术手段,使动画影片片断间的衔接 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一般用于艺术短片。
画面结构的调整。改动结构、调整顺序,压缩或 延伸片断长度,最终形成影片的节奏。
优化画面效果。设置镜头的衔接过渡效果;设置 画面的特殊视觉效果,如对静态画面设置运动,设置 抠像效果、叠加效果、稳定与跟踪效果、滤镜效果、 灯光效果、动态文字效果、粒子效果、3D效果等。
处理音画效果。
声音效果的运用。渲染环境气氛,增强画面的生 活真实感,增强戏剧效果,烘托人物的情绪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