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光的折射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fraction of ligh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光的折射
教案之一
(南京四十六中学周永昌)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具
碗、适量的水、筷子一根、全反射演示器(或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本节课文“?”中的现象,引出课题请同学们观察几个现象。

1.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观察确定的深浅。

给碗加入适量的水,再让学生观察碗的深浅,有什么变化。

2.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

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筷子有什么变化。

教师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碗加水后好像变浅了。

筷子放入水中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教师再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

学习后,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些现象了。

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1.通过演示,讲解什么是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

演示时,在入射点处垂直水面插入一细木棒作法线。

学生看到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继续在水中传播。

教师讲述什么是现象。

在黑板上画出折射光路图。

接着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折射角。

同时强调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通过演示,研究情况
①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课本上图6-2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及垂直入射的情况。

让学生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改变入射角再做一次。

演示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

教师先画出入射光线,然后让学生画出不同入射角的折射光线(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
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即方向不改变。

(在黑板上板书)教师补充讲述,如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介质中时,情况和上述相同。

②再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和垂直射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

先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给出结论,并板书。

比较①、②的情况。

教师指出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在图6-1中用反向箭头标出光路。

师生共同小结规律。

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本节课文方框中“”一段。

3.举例应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分析课本图6-4所示的现象。

画出光路图,教师解释池底变浅的原因。

强调:人看到池底是因为池底射出的光经过折射后进入人眼。

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射来的。

所以池底好像抬高了,也就是变浅了。

需要指出:人们看到池底的A′点是A点的虚像。

回顾本课开始同学们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碗底加水后变浅。

其道理和上述一样。

三、小结本课内容。

讨论实例。

完成课文中的练习
1.本课主要内容是现象、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及应用它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2.让学生课内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请学生自己回答、订正。

3.回顾本课开始学生观察的第二个现象。

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小结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

四、作业
1.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海市蜃楼”。

2.节后练习第1、2、3题。

第3题要先做实验后回答。

五、说明
1.本节教师演示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

筷子要斜插入水中,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

2.本节演示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

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课,并且要遮光。

3.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做每个演示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观察什么。

实验完,教师不急于讲解,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然后教师再补充、小结。

当然应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

4.运用折射规律解释现象,学生会有一定困难。

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边画光路图边分析解释。

应强调:人眼看到物体是该物体射出的光进入人眼,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