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构建与民生

生态文明构建与民生

浅谈生态文明构建与民生
摘要:“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表明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科学发展,影响人民生存的重大民生问题,如何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最佳结合,笔者就2者的特性与共性及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思考,提出生态文明的构建是最基本、最广泛、最现实的大民生。

在认识上必须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生态民生”来统筹规划、同步运作。

关键词:生态问题;建设;改善民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工作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的突出地位来论述,表明生态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而被融入到党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关乎国际民生建设事业的各个领域和整个过程。

政策导向的这一“小”变化,召唤着生态建设的“大动作”。

势必要求国人在理论认识上齐头并进。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生态文明构建与民生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以便积极的应对生态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生态为人类生存提供山清水秀自然环境的独特功效。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的。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
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除此定义解释外还有多种不尽相同的解释版本,它们虽然表述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论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良性结合而形成的和谐统一。

这就是生态民生思想的核心。

有关生态民生思想早在我国古时就已开始萌芽,如《周易》中“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之说、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佛家“依正不二”等,无一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观点。

虽然这些观点有其自身及社会的局限而并未成为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主流,但其却成为当代我国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理论形成的主要渊源,是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工作具以下特点:
1 生态建设是民生工作中最基本、最广泛最现实的民生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最广泛、最直接、最现实、最持续、最基本的民生。

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众所周知,拥有“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属性要求,千百年来始终成为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条件要求永恒的主题。

也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人人都需要清洁的空气、纯净的饮水、安全的粮食…这些物质的转化循环生产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条件作为保证。

所以说生态建设是民生工作中最基本、最广泛、最现实的民生。

2 “生态民生”理念
我们必须在认识上将生态建设与民生作为一个整体“生态民生”
理念进行统筹规划。

这不是简单的文字罗列,而是赋予了它们不可分割的新内涵。

生态建设必须以民生为着力点,以民生为本,生态文明中的生态与民生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体-生态民生。

这是人类现代文明社会赋予其应有的内涵,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生存与发展中出现的众多矛盾问题经过不断实践总结的基础
上形成完善起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为民生最根本要求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生态民生的核心必须是如何处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3者的关系。

而生态民生建设就是要从如何降低及消除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
的问题入手,并且还要通过环境保护措施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或者通过生态保护本身创造财富而改善民生。

既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又要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这个基本民生。

生态民生最终要构建的应该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的,达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社会状态。

生态民生建设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对待自然或停止改造自然活动,而是要把自然放在与人类一样平等的地位,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联系,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不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民生改善的统一。

3 生态民生建设也是科学发展的属性要求和重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离开以人为本谈生态文明建设毫无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民生问题,即建设生态文明,归根结底是为
了人类自身的利益。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类自身是生态文明的主体,处于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地位,不是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和谐。

同时,生态民生因具有促进、改善社会政治、经济及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间的合理分配的间接作用,从而引申出了权利、机会、司法等更广泛层面的社会公平与公正。

4 必须尊重生态建设与改善民生各自的运作规律
生态建设与改善民生2者属于不同的社会建设领域,构成比率不同,2者的差别在于生态建设以自然规律(自然科学)为基础运作,即生态系统的维护与修复应顺应自然属性,其旨在恢复、改善人类因错误生产方式导致的环境问题。

而民生工作则以社会规律(社会科学)为基础运作。

即民生工作以社会支配的财富量及社会承载力等社会因素为主要导向运作。

在生态民生建设工作中我们必须尊重它们各自的运作规律。

5 生态与民生工作的永恒性及可变性
生态系统的修复恢复是漫长的,需要几十年乃至百年、千年的不断努力。

但其整个修复恢复过程中的目标是永恒的,即永远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主线。

而民生工作具有随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目标的特点,是动态的。

如吃、穿、居、医、就业、教育、养老、乐(精神文化需求)等民生工作随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需求标准。

6 生态建设与民生的矛盾性
生态建设与资源开发对立统一,既要保护好生态,而又不影响能提高民生指数的资源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片面追求资源开发,也不能只顾资源开发而忽视生态环境。

应科学论证规划,建立完善的风险生态评估预防体系,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或先预防后开发。

总之,必须做到开发前心中有账目、手中有措施。

这样才能够搞好协调,使其在对立统一中相互发展,达到双赢。

7 相互依赖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由人民享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是民生的承载者——人民群众。

8 生态问题是科学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和长期问题
由治理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的紧迫性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永恒性所决定的,只有做到了科学发展,社会各个领域才能良性互动,民生工作的活力才能完全激发释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