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俄能源合作

中俄能源合作

中俄能源合作、修建输油管道的来龙去脉2007年12月12日自2003年“安大线”输油管道搁浅后,中俄能源合作走向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补充,也是今后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基础。

但是,在日本巨大投资允诺和俄罗斯一些利益集团的鼓动下,这一合作项目迟迟无法落实。

国际舆论认为,中俄日三国能源合作背景复杂,不但各自有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有深刻的地缘政治因素。

一1996年,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后,将能源合作提上日程,欲以能源合作为龙头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夯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然而长达十几年的能源管线合作一波三折,至今仍无结果。

(一)2001年,中俄政府正式签署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议。

1996年4月,俄罗斯时任总统叶利钦访华,中俄双方确立了平等互信、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期间双方首次开始以能源为主的大规模经济合作,将包括中国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引进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双方会谈重要内容之一,并正式签署《中俄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政府间协定》。

此后,中俄双方在能源合作分委会领导下,开始就铺设从俄通向中国的输油、输气问题进行磋商,并签署多项协议。

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应邀访问俄罗斯,双方签署为期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将发展经济合作作为中俄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战略基础。

在此期间双方签署了《中俄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议》等文件。

同年9月7日,朱鎔基总理访问俄罗斯,与俄总理卡西亚诺夫在圣彼得堡正式签署《中俄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总协议》。

该协议对双方输油管道合作的相关事宜做了具体规定:(1)输油管道走向:计划铺设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安大线),全长2400公里。

预计2002年7月前结束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2005年投放运营,输油量为2500万至3000万吨;(2)双方参加的公司:“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3)经费:首先,双方各自分摊3000万美元可研经费。

其次,据估计,修建“安大线”管道需要投资17亿美元,中方承诺承担中国境内800公里部分管线所需的4.83亿美元的全部投资,俄方部分在中方积极配合下资金筹措有保障。

(二)2003年3月,俄政府提出管线“二并一”折衷方案。

中俄双方自决定修建“安大线”后,中国政府于2002年12月初批准中方公司的报告,但俄方一直未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而且俄高层态度前后摇摆。

就在中俄有关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俄石油管道前期准备工作的时候,承担中俄管道技术经济论证的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却出人意料地提出放弃中俄石油管道方案,改修一条从东西伯利亚经过远东地区到太平洋港口的石油管道新方案(简称“远东方案”,即“安纳线”)。

2003年2月7日,俄能源部召开会议,俄各大石油公司,包括国家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的代表均与会参加讨论,最终作出决定:将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和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石油管道两条线合并为一条线,建设一条有支线经外贝加尔斯克通往中国大庆的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和输气干线,通到中国的管道线路将优先开工,之后再从中国国境附近的中继地赤塔转接远东的纳霍德卡,并将此方案提交给政府会议进行审议。

2003年3月12日,俄政府经审议后基本确定了“一线双向”的石油管道“折衷方案”,即修建“安纳线”的同时修建“安大线”分管道,并决定先修“安大线”。

5月18日,俄总理卡西亚诺夫宣布“折中方案”基本通过,同时表示9月才可最终定案。

俄提出的“二并一”方案实际上是对争论不休的“中俄方案”和“远东方案”的折中,是俄政府在分别支持两种方案的力量之间作出的一种妥协。

俄国内舆论认为,这一方案“最大限度地符合国家利益,有利于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以及有利于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

2003年5月26-28日,胡锦涛主席首次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会晤时双方讨论了关于修建能源管线问题。

普京表示,“能源合作是俄中关系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有多个合作方向”,但他在石油管道项目问题上并没有表示任何具体的承诺,只在《中俄联合声明》中作了肯定的表述。

28日,中国天然气集团总公司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

但事隔两天后,俄高层领导人在6月20日表示“安大线”与“安纳线”各有优势,最终方案要在对西伯利亚储油量及经济技术可行性等问题进行全面论证后才能决定。

同时,俄罗斯向中国提出无限期推迟原定于2003年8月25日举行的两国政府能源分委会会议。

媒体对此纷纷发表评论,认为“最后拍板确定将延到2004年3月俄总统大选以后”。

2003年9月,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访问中国。

他表示,俄会尽力满足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的需要,将“履行承诺,信守协议”,完成连接两国的输油管道。

他在俄中总理会谈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俄中“安大线”输油管建设工程的投资认证尚未完成,油管的最终走向尚未选定,这项工程的实施之所以有所拖延,是因为“油管走向涉及生态安全”。

由于油管走向的两个方案都离贝加尔湖不远,工程制订者“对工程的生态安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关管道走向的修改建议将在三四个月后完成,并且将提交专家认定。

同时,卡西亚诺夫指出,俄罗斯政府将创造一切条件吸引俄罗斯公司为中国提供石油,决定将“2004至2005年通过铁路运往中国的石油数量由每年180万吨增加到450万至500万吨”,运往中国的石油数量还将逐渐增加,直到俄中输油管建成。

不久,2003年10月,俄政府以偷税、诈骗、制造假文件、利用欺骗手段造成别人财产损失、侵占财产和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等6项罪名,逮捕了中俄管线俄罗斯合作方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

霍至今仍被羁押在狱中。

这使该公司的实力、地位受到削弱,也进一步使中俄石油管线合作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三)2004年初俄罗斯酝酿出台新方案。

2004年2月26日,普京在出席俄远东运输基础发展设施会议时曾听取了萨哈共和国总统什特罗夫关于通往纳霍德卡最佳石油管道路线方案的汇报,并委托其制订远东油气出口管线具体方案。

萨哈共和国政府所提议的石油天然气管道统一走廊的基本路线是:下波伊马(邻近泰舍特)--尤鲁布琴--托霍莫油气田--上乔纳油气田--塔拉坎油气田--恰扬达油气田--连斯克--奥廖克明斯克--阿尔丹--涅留恩格里--滕达--斯科沃罗季诺--布拉戈维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

线路全长6224公里。

然后,科维克金、杜尔西米宁斯克、亚克金斯克油气田也将加入这一线路。

不久,3月3日,俄罗斯国营石油运输公司公布了远东石油管道“新方案”。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新方案”计划修建两条管道,一条通往纳霍德卡,另一条分管道通往中国。

管道起点是贝加尔--阿穆尔铁路的枢纽泰舍特,途经阿穆尔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4个地区,总长度约4100公里,建设周期4年。

预计在今年底前结束成本核算,2005年初完成技术和经济论证。

“新方案”将俄远东地区所有的大型石油天然气产地连接到一个统一网络之内,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远规划,实行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

据称“新方案”已上报俄政府待批,但俄新政府组建后对输油管线走向问题尚未做出正式表示。

一些西方媒体纷纷猜测石油管线走向,为正视听,新任外长拉夫罗夫3月17日明确表示,俄政府“近期不会做出通往日本石油管道的决定”。

二俄政府在中俄石油管线合作问题上犹豫不决,不但有深层权衡利益的考虑,也有国内企业集团和地方政府等的牵制,以及国际因素的干扰。

(一)俄国内企业集团和地方利益之争,影响政府决策。

普京在第一任期内加强权利基础,出台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法规和政策,稳定国内政局。

与此同时提出“强国富民”政策,将中心工作逐步转向发展经济,使俄经济出现复苏迹象。

在振兴经济过程中,俄企业集团和地方成为主力军。

目前,俄排名前20位的工业—金融等企业集团掌控国家70%财富,它们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同时,根据2003年出台的《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伊尔库茨克和萨哈将被辟为新的油气开采中心,俄中央在政策上对该地区予以更多扶持。

随着企业集团和地方在俄经济地位的上升,它们对中央决策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大。

“安大线”搁浅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俄国内企业集团和地方利益之争所至。

由于控制贝加尔湖以北油田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和负责管道建设的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想抢占远东能源开发先机,提出“北线”方案,即“安纳线”,与尤科斯公司发生冲突。

他们的主要考虑是,在俄境内的“安大线”输油管道只有1600公里,而“安纳线”管长近4000多公里,负责管道管理的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从后者获得的石油销售税和管道运输费比前者要多两倍以上,而且俄的管道运输费还在不断提高,所以竭力主张修建“安纳线”。

远东一些领导人强烈反对“安大线”,是因为该管线只经过伊尔库茨克和赤塔两个州,而“安纳线”,将经过远东地区五个州。

专家估算,若管线穿过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当地财政每年增收2500万美元,还可增加就业。

所以,在2003年底的俄联邦安全会议上,远东地方领导人最先非难“安大线”。

他们称,“安大线”在俄境内要经过西伯利亚东部一些自然保护区,将会对那里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甚至要挟政府选择此线“违反了俄法律以及俄对国际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俄石油运输公司,以及远东和西伯利亚一些地区官员积极呼吁修建“安纳线”,俄滨海边疆区行政长官达里金、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行政长官伊沙耶夫和俄总统驻远东全权代表普利科夫斯基都表示支持“安纳线”,为了向政府施加压力,他们2003年5月向普京上书“远东州长联名信”,要求修建“安纳线”。

按照俄方法律程序,俄罗斯的任何国际合作项目在实施前都须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项目技术资金论证和设计实施论证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的论证报告都须经政府批准和总统签字后方可行动。

据此,尚未得到政府和总统批准的“安大线”存在改变或被否决的可能性。

(二)日本为推进能源进口多样化战略,不惜重金介入远东能源合作,为中俄管线增加变数。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迫使日本积极推行石油采购地点多样化战略,以降低90%的石油供应靠中东的风险。

日本首相小泉看准普京急于开发远东能源而急需资金,2002年下半年主动提出将加强能源合作、修建远东石油管道作为俄日经济合作的重点,并开始酝酿首次访俄问题。

在小泉出访前夕,日本政府向俄罗斯政府建议:日本打算每天向俄罗斯购买100万桶石油。

同时,日本方面还表示将为修建从西伯利亚安加尔斯克到远东纳霍德卡港的3800公里长的输油管道提供金融援助。

日本这一思路与俄罗斯“扩大能源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不谋而合。

2003年1月9-12日,小泉正式访问俄罗斯,与普京签署“日俄行动计划”,并首次将加强俄日能源合作列入该计划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