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优势作者:董文平摘要:病毒虽然结构简单,但是极易变异,且多数病毒有多个血清型,所以当今西医仍无安全有效的理想治疗药物,也无理想的疫苗来预防,可谓难防难治。
笔者就自己对中医药学的学习认知及对病毒的认知,谈一谈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的优势、诊疗思路、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展望方面的一些想法,目的在于能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出一些探索和启示。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优势无论是在人类认识到病毒感染能引起严重传染病的现今,还是在还没有病毒这个概念的远古,病毒感染性疾病都无时无刻不在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尤其是现今的AIDS病毒、禽流感病毒、各型肝炎病毒等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危害是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
然而西医在病毒感染性疾病面前却是难防难治。
祖国传统中医药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无论是在诊断思路方面,还是在治疗用药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一、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现状目前西医在病毒感染性疾病面前是难防难治,好多病毒更本就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来进行预防,几乎所有病毒都还没有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病毒感染性疾病为何难防我们能否在短期内开发出有效的疫苗来预防艾滋病、流感、非典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呢?天花的灭绝,至少需要两个前提:其一是人类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
其二是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始至终在免疫学上保持稳定。
遗憾的是,由于存在广泛的基因突变,绝大多数致病性病毒有多种血清型,有多种宿主。
因此,尽管20世纪40年代就开发出了流感疫苗,尽管目前已开发出异源疫苗、重组疫苗、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等多种疫苗,但实践证明,对新一轮流感流行,这些疫苗的预防作用甚微。
同理,由于艾滋病存在多种毒株又极易突变,所以这方面工作目前尚无重大突破。
DNA疫苗的思路通过载体把病毒DNA转移到宿主细胞内,使病毒DNA在宿主细胞内表达的蛋白质而激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该法所需的抗原量较小,所激发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强。
然而,初步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艾滋病DNA疫苗对人的保护作用甚微。
显然,寻找能覆盖多种血清型,能在免疫学上保持相对稳定、能刺激机体产生长久免疫力的病毒抗原,是当今抗病毒免疫领域内的重大课题和难题。
[1](二)病毒感染性疾病为何难治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在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外进行增殖。
因此,尽管细菌也可通过基因突变而不断产生耐药菌株,但总能开发出有效的抗生素在宿主细胞外将细菌直接杀灭,而不至于直接损害宿主细胞。
与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不同,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构件分子合成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这种高度依赖性使得任何对病毒有直接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对宿主细胞往往同时具有同样的毒性或危险。
因此,迄今为止,尚无透过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又对宿主细胞影响较小的药物,现有的抗病毒化疗药,如核苷酸类似物、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以及近年来开发的侵入抑制剂、神经胺酸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等都不是直接杀灭病毒的药物。
由于病毒远比细菌易产生抗药突变,对任何单一的药物都更易产生耐药性。
蛋白酶抑制剂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病毒的耐药性问题,以蛋白酶抑制剂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期治疗艾滋病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鸡尾酒疗法)”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该法以蛋白酶抑制剂为主,联合两联核苷酸类似物,能在2~3周内使体内艾滋病病毒下降100倍,长期使体内的病毒浓度控制在低水平,大大延长了病毒产生抗药性的时间,从而使艾滋病长期缓解成为可能,但该法不可能完全清除体内的病毒,可产生抗药性,也存在需要多次更换治疗方案、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等不足。
在长期高效抑制体内病毒的同时,如何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并调动免疫系统对残存病毒进行彻底清除,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1]二、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优势西医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常常是首先检测出病人是被什么病毒感染,在根据所感染病毒的特性选择用药。
然而,对于大多数病毒感染性疾病或在未能确定什么是元凶的这段时间里,西医是常常是没药可选,只能对症治疗,也就是出现发热赶快用退热药,出现感染症状赶快用抗生素,甚至用糖皮质激素,等等。
但是病毒依然存在,根本问题依然存在。
相反,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使用,引发了新的并发症,带来了较大的副作用。
西医学自己都认为,抗生素、激素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常常可增加二重感染的机会,损伤肝、肾等脏器,甚至发生难以挽回的后果。
西医的对症治疗与中医的对证治疗相比起来,那就更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力了。
下面,笔者就病毒感染性疾病谈谈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2]中医治疗疾病以西医的思路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医诊治疾病的总体思维是辨证论治,对证施治,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时,须根据证侯来确定组方用药,往往对不同病毒感染引起的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药方治疗。
这样比起西医来,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而且,中医药方多为复方,对病毒的刺激也复杂。
这样,既使得病毒不易产生耐药性变异,又能很好的抑制和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
如:在病毒大量复制阶段,可针对瘟毒炽盛、高热暴喘,使用大量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清热解毒药物,如鱼腥草、板蓝根、贯众、野菊花、金银花、柴胡等,抑制病毒毒力,减少病毒大量复制,减轻内毒素对重要器官的损害;在免疫功能和心脏严重受损阶段,针对邪盛正虚、正不胜邪、阴阳欲脱、细胞严重低下的危重情况,使用独参汤,扶阳固脱,保护重要器官,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在肾功能受损,又必须使用对肾脏毒性较大的抗生素阶段,为了保护肾功能,同时兼顾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和肺纤维化的治疗,借鉴近代研究成果,采用冬虫夏草治疗。
(一)治疗原则上的优势病毒感染性疾病是感染外邪引起,病程发展演变具有阶段性,邪正消长变化明显,因此,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要通过审证求因,而审因论治由温邪引起的温病,具有卫气营血和三焦病机演变过程,且呈现阶段性和动态性,故应根据不同病变阶段、证候类型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而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感染性疾病的病机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邪正相互斗争的过程,体现出邪正消长关系,在拟定其治疗方法时应权衡邪气与正气盛衰情况,合理使用祛邪与扶正的方法,务必使邪去而正安。
此外,还应注意本证与兼证的关系,以及患者体质属性等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以下原则较为重要。
1、辨证与辨病治疗相结合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应以辨证为依据,但同时应吸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辨病治疗的方法,这是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的基本原则。
属于“温病”的感染性疾病应按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方法治疗。
因此,根据辨证而确立的治疗原则有卫气营血治则及三焦治则等。
卫气营血和三焦治则是清代叶天士、吴瑭根据温邪导致的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变化确立的。
在《温热论》中,叶天士指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之,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只须凉血散血。
”邪在卫分用汗法,是指邪在肌表,必须透汗解表,使邪从汗而解,此所说的“汗”,指用辛凉透表之剂,既忌用辛温发汗,以免助热伤阴,又不宜过用寒凉凝滞之品,以免凉遏而冰伏其邪。
邪在气分,强调到气才可清气,说明清气之法不可滥用、早用,必须是邪已入气分才能使用清气之法。
清气既有清泄气热法,又有苦寒沉降法;另一方面,邪在气分已成里结者,还有使用下法治疗的。
邪入营分,病已深入一层,只要未见明显的动血表现,还要立足透邪外出,所谓“透热转气”是指在清营分邪热的同时,配合轻清透热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等,已使营分之邪转出气分而解。
因此,营分证的治疗不能一味用滋液之品,以免腻滞留邪。
至于邪已入血分,则应以凉血散血为治疗大法,因血热是血分证的基本病理变化,故当凉血;但由于血分证又有瘀血这一重要病理变化,加上清热凉血所用药物多为寒凝之品,易导致血液瘀滞,所以把散血,既活血化瘀法作为血分证的另一治疗原则。
此外,血分证又有耗血、动血的病理变化,所以还应注意配合滋养阴血及止血之法。
吴瑭根据三焦证候特点,确立了上、中、下三焦病变的治疗原则,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指明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病变部位浅,病情轻,宜用质轻如羽,辛散凉泄之品,轻宜上焦气机,清泄上焦邪热,该类方药有轻可去实功效。
温邪传入中焦,多属温病的中期,正气未致大虚,邪气亦较盛,其用药既不能轻清越上,又不可重坠趋下,须直入中焦,调节中焦气机升降平衡,故吴瑭以使用衡器需不偏不倚,持之以平为喻。
温邪传入下焦,耗竭真阴,以复阴为主要治法,以滋腻浓浊之品填补下元,这类方药多属重坠趋下之品,故吴瑭以权锤重坠沉降比喻其治法。
[3]除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外,脏腑辨证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机变化,对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以推求病因,判断病位,病变性质,以及正邪盛衰状况,最后确定某一脏腑寒、热、虚、实的一种辨证方法。
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不具备卫气营血及三焦型证,需要用脏腑辨证。
2、邪正合治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机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邪正相互斗争的过程,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
故在拟定各种治疗方法时,一定要权衡感邪轻重,正气盛衰情况,合理使用祛邪与扶正的方法,根据病情,或先祛邪后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务必使邪去而正安。
正如柳宝诒所说:“第一为热邪寻出路……,至照顾正气,转在第二层。
盖气竭则脱,阴涸则死,皆因热邪燔劫而然。
用药于祛邪中,参以扶正养阴,必使邪退,而正气乃能立脚。
如徒见证治证……,虽用药并无大谬,而坐失事机,迨至迁延生变,措手不及,谁之咎欤。
”一般说来,温病邪在卫分阶段时,以祛邪散热为主,养阴扶正为辅;邪入营血分时,伤阴逐渐加重,正气受到损害,其治疗应由祛邪为主逐渐转移到养阴扶正逐邪外出上来;温病后期真阴耗竭,则以复阴为总司,迨至阴复阳留,正能敌邪,则有生机,可望转危为安。
[4](二)治疗方法上的优势1、解表法解表法具有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它通过人体的汗出,使在机表的外感病邪随汗而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是其理论依据之一。
该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现代研究提示,本治法具有以下作用:促进汗腺分泌功能及血管舒张反应,加快散热,促进体温下降,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改善全身及局部循环功能,有利于局部炎症消退和人体功能的恢复,如荆防败毒散、银翘散、双黄连系列等。
解表法是病邪在卫分的常用方法。
[3]2、清解气热法清解气热法属于“八法”中的“清法”,指清泄、解除气分无形邪热的治法,适用于气分无形邪热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