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冰冻蚀刻法。
所谓冰冻蚀刻,是把样品放在-196℃的液态氮中迅速冷冻,然后加温到-100℃,使样品变得非常脆弱易碎,再用预先也冷却到-196℃的非常锋利的玻璃断口切割经冷冻的样品,这样使样品在最容易断裂的部位断开(如果是微生物细胞,则多半是沿内膜中部),然后让样品放在真空条件下升华掉断口处的冰,最后用重金属喷镀该断口表面,即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构。
用这种制备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在固定、脱水和包埋过程中造成细胞结构的人为改变而形成的假象。
冰冻蚀刻(freeze-etching)亦称冰冻断裂(freeze-fracture)。
标本置于-100˚C的干冰或-196˚C的液氮中,进行冰冻。
然后用冷刀骤然将标本断开,升温后,冰在真空条件下迅即升华,暴露出断面结构,称为蚀刻(etching)。
蚀刻后,向断面以45度角喷涂一层蒸汽铂,再以90度角喷涂一层碳,加强反差和强度。
然后用次氯酸钠溶液消化样品,把碳和铂的膜剥下来,此膜即为复膜(replica)。
复膜显示出了标本蚀刻面的形态,在电镜下得到的影像即代表标本中细胞断裂面处的结构。
和投射电子显微镜是靠透过物体的电子成像不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是靠观察物体表面发射的电子。
扫描电子显微镜是用聚焦得很细的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
电子激发样品表面的原子放电,释放出微细的电子簇(二次电子),用灵敏的检测装置可以捕获它们,然后通过类似电视机的原理将样品图象呈现出来。
二次电子对检测器的作用取决于样品表面的性质,当电子激发样品表面突起部位时,会有大量二次电子进入检测器,而表面凹陷处则只有少量二次电子进入,所以可以显出反差突出、明暗清晰的三维图象。
而且它的成像焦深较长,图象的立体感强,和肉眼所见差别不大。
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样品也先要经过固定、脱水等处理,以免在真空条件下变形失真,为了获得较多的二次电子,表面要喷涂重金属和碳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