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态调整方法一年一度的高考又临近了,高考前,许多考生开始惶惶不安,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才好,甚至吃不好、睡不香。
其实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这一段时间,才能有助于考生发挥正常应考水平。
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在最后备考复习阶段和在考试当中,学生的心态对考试成绩的影响非常大。
面对高考出现紧张情绪是正常的,然而过分放松和过分紧张都是不妥的。
高考前的一段时间是复习备考的最后阶段和冲刺阶段,又是高考复习备考的特殊阶段和关键阶段。
考生要想顺利度过这个重要阶段并为高考取得理想成绩作好充分的准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关键就在于考生要有一个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
那么,怎么样才能调整好心态呢?一、考前心理调节也要有计划第一个计划就是复习计划,它包含两个方面,即确定目标和制定执行计划——这是心理调节计划的第一步。
其实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所谓心中有数就是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就像我们旅游的时候要有一张地图。
这样的话,就不会弄得手忙脚乱,从而达到减少焦虑和紧张的目的。
同时,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计划在一段时间的有效执行,都可以增加考生信心。
第二个计划就是心理调整的计划。
所有考试能够考好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是比较自信、比较放松,以一个坦然的心态去考试,不会把结果看得太重。
所以应该做一个心理放松的调整计划,将如何选择放松、娱乐的方式,如何调整心态、化解压力,如何增强信心等都考虑进去,而这些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参与。
如果考生在考试前十分紧张,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让大脑休息一下,缓解内心的压力。
同时,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使自己在考试前有一个比较好的心理状态。
在焦虑情绪产生时,可以放下手中的书、笔,排除杂念,意念集中,做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增强自信心。
在最后这段时间里把生物钟调好,作息时间和复习安排要跟考试的时间一致,适度锻炼身体。
但切记不要过于兴奋,要保障睡眠。
考生要多给自己鼓励,保持自信心和激情的状态。
选用一些简洁鼓劲的词语如:努力、加油、必胜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走路时要注意抬头挺胸,增加自信。
二、高考前的心理状态调整方法一、正确认识高考,确定合理的目标。
正确地认识高考,有助于我们进行针对性地复习。
高考是一种分层筛选型的考试,其目的就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筛选出来送往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学习。
因此,高考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一般而言,基础题40分,中档题40分,高难题20分。
有的同学对高考试题难度估计过高,在偏、怪、难等题型上大做文章,结果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考试中小题做不对,大题也做不来。
根据高考的特点,高三学生一方面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加大练习的容量和难度,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复习的情况,确立合理的考试目标。
一些同学总是希望自己在高考时考出高分,把自己的“理想分数”定得过高,人为地造成自己心理上的紧张。
其实考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综合实力,决不是靠碰巧就能获得成功的,因此在高考中必须确定合理的目标,而不能盲目地把自己的考试成绩定得过高。
二、保持平常心,缓解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临考前常见的内心感到紧张的情绪反应。
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叶克斯一多得森法则,是心理学家叶克斯和多得森发现的。
该定律描述了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
所以,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一般而言,考试焦虑是由各种压力和个人的性格等因素造成的。
三、加强心理调整,保持考前状态。
高考前心理状态调整的好坏,对考试时水平的发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那么如何进行考前的心理状态调整呢?高三学生应该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自身的心理状态调整。
高考前15天左右一般是考生自我备考阶段,也是考生心理最为紧张的时刻,因此在这段时间应该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在此期间,考生的心态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兴奋型,对高考的自信心强,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内心深处往往有明确的竞争对手,或者有明确的竞争目标,斗志旺盛、感觉较佳。
二、平稳型,对高考表现出临阵不慌,心情既不过分紧张也不过分放松,感觉和平时的大型考试没有太大的区别,对高考的思想准备很充分,感觉心中有底。
三、紧张型,感觉信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患得患失,焦虑不安。
四、放松型,情绪松散低落,出现心理低潮,委靡不振,对考试悲观失望。
而直接导致考生在这段时间出现紧张情绪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来自于自身。
例如,在临近高考时大量做题会使自己感觉到问题越来越多,造成自我压力过大,心理上不能承受,产生紧张。
其次,来自于学校与教师。
例如,感觉到老师和学校人为施加的高考氛围过重;对某些模拟题不加分析地与高考挂钩,一但考得不好,就产生心理负担。
此外,对老师的经常表扬也会感到有压力,害怕达不到这个程度会被别人耻笑。
最后,来自于家庭。
例如,许多同学会感觉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转变太大,对这些变化有时感觉到不能接受,父母的笑脸越多,自己越怕辜负父母之心。
如果家里人总是强调要对考试达到什么样的期望,更会加重思想上的负担。
在考前10天:每个学生的实力已经定型,一般无论怎么用功,水平也不会有显著地提高。
所以,考生在这个时段主要应该进行一些提纲挈领的复习,即考前复习要有所侧重,特别是检查一下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如老师明确指定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自己最薄弱的、经常出错的地方。
所以,考前10天考生宜看书而不宜做题。
通过看书可以温习已有的知识,增强自信心,而做题则不同,一旦题目太难,就会挫伤自信心。
另外,考试前人的精神往往高度集中,理解力和记忆力在短期内急剧提高,因此在这个时段内应该加强记忆方面的知识,如历史、地理、政治、英语等,但是也不可过度紧张而耗费考试时的精力。
在考前5天:这个时间很多学生认为万事大吉,完全不沾书本,这是十分错误的。
重要内容虽然已经掌握了,但还是要适当浏览一下,如历史、地理、政冶的基本知识、语文的文学常识、英语的单词、数学的公式等。
对自己已经考过的试题应该看一看,把经常出错的地方再强化一下,适当地做一点“热身题”。
所以,在考前5天还要适当地翻阅一下书本,这样做不仅使这些重点内容始终在大脑中处于待提取的激活状态,而且可以使自己心里踏实。
在这5天,应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切不要把弦绷得太紧,应该适当地放松自己,如通过散步、和家人聊天、听音乐等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此外,还应该做好考试的物质准备,如文具、准考证、换冼的衣物、考试中提神的香水等。
在考前1天:考试前1天仍然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不要认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不要“破罐子破摔”,听天由命。
在这天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注意自己的饮食,考前1天应该遵循自己平时的饮食习惯,可以多加几个菜,适当增加肉蛋类食品,但不要为了补充能量而暴饮暴食,以免消化不良,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考试;第二,不要参加剧烈的运动,以免体能消耗过大或发生其他的意外,从而影响第二天的考试。
也不要长时间地玩棋牌、上网打游戏,以免过度兴奋。
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应该是最后一天的主旋律;第三,熟悉考场,应该仔细考察通往考场所在地的交通线路,选择路程最短、干扰最少、平时最熟悉的路线,还应该考虑如果发生交通堵塞后的应对措施。
对考场所在学校、楼层、教室、厕所以及你的座位位置都要亲自查看,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不测事件的发生;第四,要认真检查考试时所使用的准考证、文具等,并把它们全部放在文具盒内,以保证第二天不出现慌忙现象;第五,如果有的同学不看书心里就不踏实,还要临阵磨枪,那就不妨把第二天所考科目的课本随意翻阅一遍,但不可太动脑筋。
如果有的同学不愿再看书,那就听一些轻松欢快的音乐,以放松一下自己;第六,严格按照平时的作息时间上床睡觉,不应太晚,也不宜太早,以免成太早或太晚上床而又不能及时入睡。
睡前可用温水洗脚,以帮助自己睡眠,如数数、深呼吸等。
切不要服用安眠药,因为安眠药会抑制人的大脑,导致第二天考试不够兴奋。
一般,考生每天至少要保证6小时以上的睡眠,才能确保精力旺盛,学习效率提高。
考生除了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有规律,在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的前提下,还要有意识地进行“大脑皮层兴奋点训练”,经常在上午9点至11点半,下午3点至5点进行高强度的学科知识技能的分析、思考与再巩固,目标是调整个人“生物钟”,在考场时间(9:00至11:30,15:00至17:00)大脑能持久处于最佳思考状态与最佳心理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生物钟”的“运转”与训练时,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如看电视、听广播、吃零食、喝饮料、上网等。
最后,要注意将每天复习科目的时间与高考考试科目时间相吻合,从而让大脑形成思维习惯。
保持心态的平和、稳定,对于取得高考良好成绩非常必要。
越是到了高考的关键时刻,越是要多和老师、同学、家人交流。
特别是老师,老师是最清楚学生一点一滴的“旁观者”,他们对学生的了解是比较透彻的,因此,多和老师交流就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老师也能给你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给予你应有的点拨和指导。
与此同时,和同学之间相互调侃开玩笑,可以淡化高考带来的心理压力。
调节心理的过程中,考生还要学会倾诉,学会有效转移自己的心理压力,必要的心理暗示及深呼吸都可以起到作用。
四、调整认知状态,正确对待。
正确对待即将到来的高考,不能妖魔化高考。
考生对高考认识的不同,直接影响了考生的成绩。
很多人认为高考是决定命运的考试,实际上高考只是一次重大的考试,作为广大的学子来讲,把高考看成人生的历练过程,这样会更好。
人生的一种成长,一种历练的过程,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参加考试,不是说完全考上了我就赢了,没考好我就是彻底不行了,还不是这么回事。
实际上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讲,在这个年龄段考上什么大学,考多少分数,这肯定是重要的。
但比它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正是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这个阶段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个更重要。
一方面,要看到高考确实重要、确实关键,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进入大学深造是成才的一条重要出路。
但又要看到,它并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
今后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成长成才之路有千万条,许多人并没有上过大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同样获得了成功,成为社会需要、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现在大学招生规模扩大,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因而考生理应全力以赴,为高考全力拼搏。
人生在于拼搏,在于不断进取,人生能有几回搏,即使名落孙山,也不应后悔,更不至于寻死觅活、自寻短见。
五、增强自信心,正常发挥。
自信心强的人,高考的时候就容易发挥得好。
怎么样培养自信心呢?有几种办法,考生们不妨一试。
第一种办法是非常自然的面带微笑,同学之间,师生,家庭成员之间经常面带微笑,有助于培养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