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生物复习题

古生物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2.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改造,即石化作用、3.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现今我们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4.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5.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了外膜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填充所形成的化石、6.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7.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8.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9.物种: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单元,他不是人为的单位,而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实体。

10.地理亚种11.年代亚种:在不同时代同一种内显示不同形态特征的不同居群、12.双名法:种的名称则用两个词表示13.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学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遇有同一生物有两个或更多名称构成同物异名。

或不同生物共有同一个名称构成异物同名时,应依优先率选取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14.埃迪卡拉动物群:后生动物的出现时期一般认为在距今5.6亿年,主要是软躯体的腔肠动物,蠕形动物中的一些门类。

15.小壳动物群:艾迪卡拉纪末期出现了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称小壳动物群,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

特征是个体微小,1—2mm,主要有软舌螺、单板类,腕足类,腹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壳等。

它是艾迪卡拉纪晚期的艾迪卡拉动物群之后首次出现带壳生物,动物界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是生物进化史上的又一次飞跃,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第一幕。

16.澄江动物群17.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一些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叫背景灭绝、18.集群灭绝:在一些地质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使生物灭绝率突然升高。

19.间断平衡论:生物演化是突变与渐变的辩证统一。

它所研究的是生物演化的速度与方式。

关于演化方式,间断平衡论认为,重要的演变与分支成种事件同时发生,而不是主要通过种系的逐渐转变完成的。

关于演化速度,间断平衡论强调以地质时间的观点来看,分支成种事件是地史中的瞬时事件,并且在分支成种事件之后通常有一个较长期的停滞或渐变演化时期、20.进化的不可逆性:生物界是前进发展的,生物进化历史又是新城代谢的历史,旧类型不断死亡,新类型相继兴起,已经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绝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21.器官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22.生物重演律:生物每个个体从其生命开始直到自然死亡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发育阶段,这个历程就是个体发育。

系统发生是指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生物类群不论大小都有它们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系统发生与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起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因此可以说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23.适应辐射: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不是两个方向,而是向着各种不同方向发展,适应不同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做适应辐射、24.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型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了相似的性状、25.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26.窄盐性生物: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生活的生物成为窄盐性生物27.广盐性生物:能够适应盐度变化范围较宽的生物成为广盐性生物28.鲍马序列29.二元结构30.生物礁:浅水碳酸盐沉积中的一种特殊的沉积体31.垂向加积作用:相对海平面上升,生物礁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必然向上生长,从而形成垂向加积32.侧向加积作用:相对海平面下降,生物礁只能向深水地区迁移,形成侧向加积33.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筑积作用是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指造架生物原地筑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34.海进:海平面向大陆方向侵进35.海退:海平面向海洋方向退却36.超覆: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上超37.退覆: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的退却或下超38.化石层序律39.小间断:地层中由于沉积作用中断或沉积环境变迁造成的沉积间断面,这是沉积地层中最常见的界面。

小间断面一般可以作为地层的基本层序之间的分隔面40.角度不整合41.平行不整合42.沉积接触43.侵入接触44.地层结构:组成地层的岩层在时空上的组构方式45.标志层46.标准化石47.延限带:是指任一生物分类单元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48.顶峰带:某些化石属、种最繁盛时期的一段底层,不包括该类化石最初出现和最终消失时的地层、49.间隔带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50.组合带: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51.层型:在地层划分和建立地层单位的过程中,对于新建的地层单位必须采用优先权法则,并为命名的地层单位指定一个代表该单位的地层模式52.单位层型:是给一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53.界线层型:是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限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54.穿时: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限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接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接线斜交,这种现象成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或时侵55.补偿56.非补偿57.超补偿58.沉积组合:是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59.地槽:以发育巨厚海相沉积为主的活动大地构造单元60.地台: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期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61.蛇绿岩套:是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共生综合体62.混杂堆积: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

成分复杂,其中既有一系列逆冲断裂切碎和推覆上来的洋壳构造残片,又有因板块俯冲而削括下来的浊流、远洋沉积以及浅水区崩塌下来早先形成63.双变质带64.极移曲线65.生物古地理分区66.大陆边缘旋回67.构造旋回68.构造阶段二、论述题1.试述形成化石的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如无脊椎动物中的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

因为硬体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较强。

2)生物遗体的保存条件:在高能的水动力环境下,生物遗体容易磨损。

PH值小于7.8时,碳酸钙组成的硬体容易遭溶解。

氧化条件下有机质易腐烂,在还原条件下容易保存下来。

此外,还会受到生活着的动物吞食、细菌腐蚀等因素的影响。

3)时间因素:生物死后迅速埋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

长期埋藏并发生石化作用才能保存为化石。

4)埋藏条件: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会有差别。

如果生物遗体被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所掩埋,硬体部分易保存。

但若被粗碎屑物质埋藏,由于机械作用容易被破坏。

在特殊条件下,松脂的包裹或冻土的埋藏,可以保存完好的化石。

5)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在碎屑岩中的化石很少能保持原始的立体形态,而化学沉积物在成岩中的重结晶作用,常使生物遗体的细微结构遭受破坏。

2.试述化石的保存类型化石保存类型一般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①实体化石是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被保存下来的化石,如中国抚顺第三纪煤层中琥珀内的昆虫化石,是在严密封闭的情况下保存下来的。

西伯利亚第四纪冰期冻土中的猛犸象,是在严寒冷冻的条件下整体保存的。

但多数化石仅能保存生物的硬体部分,而且经受了明显的变化,即石化作用。

具有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中容易挥发的成分(氧、氢、氮)经升溜作用而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因而又称炭化作用,如笔石和植物的叶子经炭化作用保存下来。

生物硬体的组成物质,部分被地下水溶解,由外来矿物质填充代替,就可以保存原来硬体的微细构造,称为交代作用,如硅化木,其年轮甚至植物细胞形状仍能清晰可见。

②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底质、围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

根据化石与其围岩的关系可以分为若干类型,如印痕化石、印模化石、铸型化石和复型化石。

③遗迹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时,在底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如脊椎动物的足迹化石、蠕形动物的爬迹化石和动物的排泄物粪化石或卵化石。

广义的遗迹化石还包括旧古器时代古人类的劳动工具、文化遗物等。

④化学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虽然未能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足以证明古代生物的存在。

这类化石叫化学化石。

3.试述四射珊瑚的内部构造纵裂构造:即珊瑚体内辐射状排列的纵向骨板,称为隔壁。

根据生长顺序和长短有一级,二级,三级隔壁之分横列构造:为横跨腔肠的横版,可分为完整横板和上下交错的不完整横板、边缘构造:珊瑚体内边缘呈叠瓦状排列的一系列小板。

根据其与隔壁的交切关系分为磷板和泡沫板,前者位于隔壁之间,不切断隔壁;而泡沫板是切断隔壁的边缘小板。

轴部构造:包括中轴和中柱,前者是位于珊瑚体中央的一条实心的“灰质柱”,后者是由长隔壁与横板在珊瑚体中央交织成的一种网状构造。

单带型———纵裂构造+横列构造双带型———纵裂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或轴部构造三带型———纵裂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4.试述腕足类和双壳类的主要异同点5.试述前寒武纪生物演化的主要事件1)第一次飞跃是最早生物的出现地质时代为35亿年的叠层石中的丝状细菌是目前最早的可靠化石记录2)第二次飞跃是早期生物分异即多样性的增加。

3)第三次飞跃是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

4)第四次飞跃是后生动物的出现。

以澳洲南部的埃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

6.试述显生宙生物演化的主要事件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小壳动物群大量繁盛。

澄江动物群。

2)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3)动物界各门类演化谱系。

生物界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完全符合客观物质世界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规律。

7.试述形成物种的主要条件遗传变异隔离自然选择微进化与宏进化8.试述沉积相的主要物理标志9.试述沉积相的主要生物标志沉积物颜色:浅色的岩石含有机质低,多形成于浅水、动荡和氧化条件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