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主要问题及成因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为特别之处。

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定,农民户籍转成市民户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品。

然而,政府让农民拿土地来交换户籍、交换户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

按照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平等原则,农村居民作为公民,本来就应当享受与同一区域内城市居民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

让农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财产———土地———来交易,在把农民转成城镇户籍的时候,也把他们转成无财产者。

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合适的。

农民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夺而让城镇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购买各种权利和福利,这不是在矫正先前的不正义,而是在进行第二次剥夺,制造第二次不正义。

二、对策建议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2.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

3.加大农村基本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5.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具体的从八个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要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

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五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

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全市统筹。

把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并统一发放标准。

六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七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

八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规划上融合,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蓝图。

按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格局。

建设上融合,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共用。

着眼于节约成本、促进融合,在加快城乡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和农村的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实现城镇建设与新民居建设的资源共享。

产业上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变、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思路,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公共服务上融合,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着眼于逐步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各种福利保障,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社会保障问题一、存在问题和主要原因1.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

2.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够规范,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

3.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缺口还比较大。

4.社保资金的筹集缺乏强制性。

社会保障,经常被人形象地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阀”、“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作为国家和社会为保证其成员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助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进入新世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越来越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相继建立。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

二、主要原因:1.社会保障覆盖面小。

我国虽然相继建立了针对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不少保障制度刚刚起步,覆盖范围小,覆盖率不高。

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保障的人口大概在3亿人左右,目前参保人数为1.18亿,参保率只有39.3%。

此外在养老保障方面,还有农民、农民工和城乡无保障老人三个群体,无法纳入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范围还未覆盖全民。

2.社会保障水平低。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6%左右,与发达国家20%以上的水平相距甚远。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只有12%左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由此造成群众享受到的保障待遇偏低,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只有30%左右,城乡低保标准总体偏低等。

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健全,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一方面,该建立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比如,我国尚无一部社会保障基本法,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致使社会保障领域的很多工作因没有法律规范而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现象。

另一方面,该统一的制度也未完全统一。

比如,受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存在着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的问题。

各地都分别制定并统筹安排仅适用于本地的政策、标准、措施,导致社会保障关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接续、转移阻碍重重。

这与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要求是极不相符的,使得大量流动就业人员难以正常享受养老和医疗待遇。

三、对策建议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要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改革。

三是要在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的基础上,多方扩大社保筹资渠道。

四是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法治化、规范化的社会保障机制。

五是要加强执法,加强监督。

第一,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形成法治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

依法办事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运行、管理只有以法律为依据,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发展。

第二,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加快社会保险法立法步伐,研究制定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与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的法律体系。

第三,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结合自己的国情与国力,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

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包括国家强制的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险、由缴费决定或自愿购买的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构成。

第四,要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

实行多样化的筹资模式,即实行以部分积累制为主体,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并存,个人账户制、捐赠、发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相结合的多种来源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环境保护问题一、存在问题1.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生态破坏严重。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存在问题如下:(一)环境破坏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下不了决心,动不了手,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还有的地方环境执法受到阻碍,使一些园区和企业环境监管处于失控状态。

(二)环境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缺少原创性的开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

我国大部分农村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废水、废气、固废(含危废)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或管理措施,污染环境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

二、主要原因1.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2.环保管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

3.环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4.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环保执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5.粗放式生产经营还相当普遍,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一)、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

(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

(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不足。

(四)、监管、处理、打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三、对策建议一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是要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三是要严格执法,强化监督。

四是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五是要依靠科技进步,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

六是要建立全面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七是要加强宣传教育。

(一)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

形成群众、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渠道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

创建多元化的产业投资环境。

加大各级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

(三)促进环境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

(四)做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建立“三废”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

(五)做就业问题一、存在问题第一、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

第二、再就业更加困难。

第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增加,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

第四、农村劳动力失业情况比较严峻。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就业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问题,这几年,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始终是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