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幽默的几种方法

培养幽默的几种方法

1、词句曲解法许多词语是多义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一般只有一个确定的意思,如果故意将词义作歧解,从中就会形成意思的反差,幽默味就出来了。

一个句子,往往有多个逻辑重点,言者和听者分别理解的重点不同,同样会形成幽默的反差。

阿牛数学成绩不好,老师为培养他的数学细胞,举一个生活例子来作引导:“阿牛,如果你哥哥有5个苹果,你拿走了3个,”老师用手比划着,“结果会怎么样?” 阿牛脱口而出:“他肯定会揍我一顿!”老师说的“结果会怎样?”根据上文,意思非常明白:还剩下2个苹果。

而阿牛对“结果”的理解却是指拿走苹果这个行为所导致的后果,阿牛回答的可笑之处正是对“结果”一词的曲解。

英语老师:“把‘我哥哥去了学校’”改为将来时。

学生:“我哥哥的孩子去了学校。

”学生令人捧腹的回答就是巧妙地岐解了“将来时”, 将它把一种英语时态理解为具体的将来时间,由此引出“哥哥的孩子” ,与老师所要求的形成理解上的反差。

甲:“为什么公鸡早上要提起一直脚?” 乙:因为如果提起两只脚,它就会跌倒!乙的回答利用了语句的逻辑重点的挪移。

甲的问话是要求回答公鸡提脚这一现象,乙却巧妙地将逻辑重点由“提脚”现象转移为“一只脚”,二者之间的不协调就是歧解得结果。

2、反还法当对方的话语暗含挑畔性、进攻性,回答者巧妙运用自己所处的优势,或顺手抓住对方语言的弱点漏洞,反戈一击,以毒攻毒的语言张力能产生幽默效果。

父亲对儿子的学习很不满,责备道:“林肯像你这么大时已经是班里最好的学生了!” 儿子灵机一动,回道:“可是他像您这么大时已经是美国总统了。

”父亲的责备引用少年林肯与儿子作一比较,不料儿子顺势抓住林肯成年的成就进行精准反击,一笑之余我们不得不赞叹儿子的聪明。

一个老板让仆人去买酒,却不给钱,他的理由是:“用钱买酒,谁都能办到;如果不花钱买酒,才算有能耐!去吧。

”半个时辰后仆人回来把空瓶交给老板,向老板强调:“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谁都办得到;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才算能耐。

喝吧。

”老板之举,已是刁难,仆人不是笨伯,机智地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智慧争锋相对,以毒攻毒。

这对老板是一剂辛辣的讽刺,我们在会心一笑中感到痛快。

有时候,以赞同对方的说法,进而作相关的推导和归缪,引申出的结果往往会让人忍俊不禁。

丈夫推门进来,气喘吁吁地说:“我跟着公共汽车跑回来,节省了五毛钱!” 妻子一听就来气了:“那么你为什么不跟出租汽车跑,那就能节约10块钱哪!”妻子的可笑在她作了一个推论:跟公共汽车跑回来节省五毛钱,那么跟出租车跑就能节约10块钱。

这种推论还可帮她深入:可能的话跟着火车飞机跑,更要节约成百上千元呢。

甲:我老婆每次怀孕都在读《三骑士》,所以生的都是三胞胎。

乙:我妻子也怀孕了。

坏了,她现在看的书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看《三骑士》就会产生三胞胎,照此推理,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就会生四十一胎!这种推论结果就是归谬式的好笑,乙真是幽默之极。

3、避重就轻法答非所问,回避问题的严重性,故意将人引入歧路,一问一答的效果风趣有味。

一顾客发现所喝的酒里漂着一根白头发,便招来侍者指着头发问:“这酒里怎么漂着根白头发?”侍者耸肩点头,微笑而语:“可见我们的酒是陈年老窖啊!”顾客的责问是针对酒的卫生质量方面的。

而侍者为了回避酒的卫生质量问题,抓住白头发“老”的特征以拟人的手法强调酒的“老”——“陈年老窖”,在侍者的意思中,酒老会长白头发,其本身就新奇可笑。

见者无不为这样风趣的回答颔首而笑。

房客指着屋顶问:“这房子经常漏雨吧!” 房东摇着头断然否定:“不,瞧你说的!只有在下雨时才漏。

”6/11页房东回答并不针对房子的破败程度,而是轻巧地回答是否“经常”漏雨,转移了话题。

一句“只有下雨时才漏”的废话含着几许幽默。

4、顺势陡转法有时双方对话的语势正自然、顺畅地发展着,但突然一个急转,对话的结果出来了,却是出人意料的防不胜防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对答话者的啼哭皆非的幽默。

一位老太太拿着一本破旧的作业本,让巴尔扎克看,让他猜猜这个孩子的前途如何,巴尔扎克看完本上缭草不堪的字迹,评价道:“这个孩子既懒惰,又任性,我想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老太太非常严肃地说:“唉,这正是你小时候的作业本!”巴尔扎克的评价是他看完作业本的真实感受,孰料最终的评价对象却是自己,而评语和事实的截然相反正构成了反讽,除了尴尬的巴尔扎克,谁会不乐!一个富翁碰到正在思考问题的萧伯纳,便心怀恶意地问:“你在想什么?” 萧一见问者,便微笑道:“不用问,我正在想的东西一钱不值。

” 富翁来了兴趣,追问道:“那你究竟想的是什么东西?”“想的正是你。

”萧伯纳微笑着答道。

前面的对话如水流淌,自然顺畅,而自然中已被作了埋伏;“想的正是你,”既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前面的顺畅正是在蓄势,陡然一折,讽刺之用心显露。

对恶人的讽刺便是会心的幽默。

5、双关法7/11页使用双关语言是产生幽默的最常见的方法。

所谓双关,也就是你说出的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另一个是引申的含义,幽默就从这里产生出来。

也可说是言在此意在彼,让听者不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而能领会言外之意。

有一则寓言说,猴子死了去见阎王,要求下辈子做人。

阎王说,你既要做人,就得把全身的毛拔掉。

说完就叫小鬼来拔毛。

谁知只拔了一根毛,这猴子就哇哇叫痛。

阎王笑着说:“你一毛不拔,怎么做人?”这则寓言表面上是在讲猴子的事情,却很幽默地表达了“一毛不拔,不配做人”的道理,虽然讽刺性很强,却也委婉、含蓄。

利用字的谐音来制造双关的效果,会显得很有幽默感。

传说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

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竟无法下笔。

眼看要交卷了,便“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指望能获主考官录取。

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竟将“戚”错写成“妻”,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我不敢娶你。

”“娶”与“取”同音,主考官针对他的错字,来了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情趣。

6、反语法说出来的话,所表达的意思与字面完全相反,就叫正话反说。

如字面上肯定,而意义上否定;或字面上否定,而意义上肯定。

这也是产生幽默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8/11页有一则宣传戒烟的公益广告,上面完全没提到吸烟害处,相反地却列举了吸烟的四大好处:一省布料:因为吸烟易患肺痨,导致驼背,身体萎缩,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么多布料;二可防贼:抽烟的人常患气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贼以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窃;三可防蚊:浓烈的烟雾熏得蚊子受不了,只得远远地避开;四永保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

这里说的吸烟的四大好处,实际上是吸烟的害处,却显得很幽默,让人们从笑声中悟出其真正要说明的道理,即吸烟危害健康。

秦朝的优旃是一个有名的幽默人物。

有一次,秦始皇要大肆扩建御园,多养珍禽异兽,以供自己围猎享乐。

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大臣们谁也不敢冒死阻止秦始皇。

这时能言善辩的优旃挺身而出,他对秦始皇说:“好,这个主意很好,多养珍禽异兽,敌人就不敢来了,即使敌人从东方来了,下令麋鹿用角把他们顶回去就足够了。

”秦始皇听了不禁破颜而笑,并破例收回了成命。

优旃之所以成功地劝服秦始皇,主要是使用了幽默的力量。

他的话表面上是赞同皇上的主意,而实际意思则是说如果按皇上的主意办事,国力就会空虚,敌人就会趁机进攻,而糜鹿是没有能力用角把他们顶回去的。

这样的正话反说,因为字面上赞同了秦始皇,优旃足以保全自己;而真正的含义,又促使秦始皇不得不在笑声中醒悟,从而达到了他的说服目的。

诗人歌德有一次在公园散步,在一条小道上不巧碰见曾经攻击过他的政客。

对方满怀敌意地说:“对于一个傻子,我是从来不让路9/11页的。

”歌德立即回答:“而我则相反。

”说完便马上让到路边去了。

这件事虽然反映了政客的傲慢无礼和歌德的豁达大度,但更重要的是歌德幽默的回答。

虽然只有五个字,却反映出了歌德反应的机敏和回敬的巧妙;还给狭路相逢的一对冤家免去了一场僵持不下的冲突,充分显示了歌德的宽宏大量和优雅风度。

幽默的精髓在于超乎常理。

俗话说:理儿不歪,笑话不来。

说成蛋是盐水煮的不是幽默,而说成是咸鸭子生的则是幽默。

比如一个记者在发回报社的关于一次煤矿事故的报道中这样开头:“上帝看到这副惨状,他落泪了。

”如果编辑就真实性与他探讨,便不会生出幽默,而说“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

”就很幽默了,因为一般的思维方式是上帝并不存在,更不会落泪,而把记者的话看作真实,并要他去进行采访,则超越了一般的思维模式,因而达到了很好的幽默效果。

要使自己的思维超乎常理,其智慧就在于临机应变。

这一方面有赖于思维的敏捷度,而掌握恰当的幽默方式也必不可少。

在运用幽默语言时,还要注意场合和时机,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刻不恰当的地点说出来,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语言要求格调高雅,不可说些恶俗的话题,降低人的品位,秘书工作者需要多加磨练自己,创造“办公室幽默”,可以提高办公效率,增加心身健康。

参考文献:[1] 刘加复:《幽默社交应用大全》,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年6月第2版[2] 孙绍振:《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3] 武俊平:《魅力来自幽默—中外名人经典幽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4] 蔡践:《幽默的魅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5] 钟明:《名人的幽默》,金盾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相关主题